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据鹤岗煤田强矿震对地面影响的调查资料及地震烈度衰减理论,采用椭圆衰减模型回归计算了沿长轴与短轴方向矿震烈度的衰减关系。建立了鹤岗煤田矿震烈度衰减模型,应用矿震烈度衰减关系,讨论发生最大震级ML:4.2矿震的极震区地震烈度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2.
地震烈度椭圆衰减的限定模型及其在华北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在统计回归过程中加入限制条件的方法,建立一个地震烈度椭圆衰减的限定模型。该模型不但解决了地震烈度椭圆衰减的限头限尾问题,也考虑地震震级与有感半径的关系。利用华北地区48次地震、139条等震线资料,回归得到了华北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最后将本模型得到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与华北地区其他烈度衰减关系进行了对比,认为本模型所得的烈度衰减关系在大震的远场更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3.
<正> 一、天津市区地震烈度事件一般情况下,天津市区的地震烈度事件目录可采用以下两种途径来确定: 1.根据史料记载给出烈度事件。 2.根据历史地震的地点、时间、震级,采用本地区地震烈度衰减规律,求得天津市地震烈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用了发生在胶东及其北部沿海的12个有感地震的32条等震线数据,拟合出胶东及其北部沿海的地震烈度衰减公式I=3. 308+0. 871M-0. 790 ln(R+1) .σ_1=0. 471并且对研究区烈度衰减公式与山东及其邻区、鲁南地区的烈度衰减公式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此公式可以在胶东及北部沿海地区地震烈度区划、震害预测及工程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考虑近年大地震(MS≥7.0)震后快速灾害评估的需要,利用中国西部地区1900年以来MS≥7.0级地震的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与分段函数对烈度限定相结合的方法,对西部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进行了改进,并就所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根据大震长轴半径的特点,初步研究了大震极震区长轴半径对烈度衰减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汶川8.0级地震陕西强震台网数据记录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陕西数字强震动台网的组成及主要功能,对该台网汶川8.0级大震及其序列的记录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陕西省地震烈度划分,进行了陕西关中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上海及邻近地区地震烈度衰减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上海市是国际性大都市,确定合理的抗震设防标准,对于城市防震减灾、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地震动衰减关系是地震区划和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在已有的上海及邻近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中,统计结果所依据的烈度资料包括历史地震资料,而历史地震资料因震中位置精度不高原则上不宜作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统计资料。在借用法工作中,地震动衰减关系所用的距离参数一般采用实际距离,与烈度等震线距离的含义有所不同。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仅选用了有近代仪器测定震级的地震,并对等震线的距离参数进行了修正,利用联合衰减统计方法,统计得到上海及邻近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与以往的类似工作不同之处是:(1)仅选用了有近代仪器测定震级的地震,这样统计结果比较可靠。(2)对距离参数进行了修正,使地震动衰减和烈度衰减关系中的距离参数的定义尽可能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8.
中强地震区地震烈度统计拟合因素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地震危险性综合概率分析方法中的地震动参数衰减规律一般是由研究区地震烈度和参考区地震动参数经过映射方法得出的,而烈度统计结果依赖于不同模型和不同回归方法,因此,合理评估烈度影响因素有很大现实应用价值,它直接影响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以我国中南地区地震烈度资料,用不同回归拟合方法研究该地区地震烈度随震中距和面波震级变化的等效圆、椭圆和综合椭圆模型分布关系,考虑震级和距离因素的相关性,比较分析已有结果,评估中强地震区烈度模型和回归方法对烈度的拟合影响,结果可供该地区地震小区划和设定地震动参数参考。  相似文献   

9.
重庆及邻近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重庆及邻近地区地震资料,通过资料处理、衰减模型和统计方法改进,建立了该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结果表明,补点对烈度衰减关系有明显的影响,不同回归法的回归结果相差不大。与已有衰减关系比较,本文结果在中震近场区的拟合效果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破坏性地震中的桥梁震害进行了详细分析,按照桥梁的结构形式、地震影响烈度、破坏部位、破坏部位的数量、破坏等级等进行了分类统计。应用概率统计和定性比较分析两种方法,得出了不同地震烈度下,桥梁破坏部位、出现概率和破坏等级呈现的规律;采用桥梁的破坏等级和破坏部位两种标准评价地震烈度,给出了基于桥梁震害评定地震烈度的建议指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闽、台地区地震烈度分布,计算了小震振幅及地震波能量的衰减,统计了小震与大震的烈度资料.说明地震烈度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影响小震烈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与构造等,而影响大震烈度分布的主要因素则是构造与地震机制.小震振幅及地震波能量的衰减有方向性.文中计算的闽、台地区地震影响场,可为确定地震工程场地烈度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2.
对强夯施工的现场进行了近距离的测量 ,得到了最大地动位移值随距离的变化特征 ,其衰减规律较好地符合负幂函数衰减规律 ,水平径向与垂直向的衰减指数分别为 1 495 3,0 4714。  相似文献   

13.
1999年 1 2月 30日 0 7时 1 7分在安徽省利辛县张村镇发生M 4 1地震 ,其宏观震中为 33°2 0′N ,1 1 6°0 2′E ,震中区为一长半轴近 1 0km ,短半轴约 6 5km的近北西西向椭圆 ,面积约 2 0 0km2 ,震中区烈度为Ⅴ度。本文记录了本次地震震中区的地震烈度并对考察结果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灾害学》2021,(3)
云南省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塌陷。1:50 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发现地质灾害及隐患点34 408处,其中滑坡24 044处,崩塌4 054处,泥石流4 784处。在高原山区复杂而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局地暴雨、地震和河流侵蚀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自然诱发因素,但人类工程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越来越大,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常与人类工程活动相关联。经过多因素综合分析,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受地质环境条件及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特征及规律的控制,地质灾害的形成规律主要为:沿特定的地形地貌呈带状发育、受散裂及易滑岩土体和构造控制形成高发区带、动态起伏与降雨同步、与地震烈度成正比的放射状衰减规律等。指出依据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加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规范人类工程活动是防灾减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详细介绍了一种适合分析非线性非平稳数据的新方法——Hilbert-Huang变换,并将此方法应用于结构损伤检测。仿真实验是某三层剪切型建筑结构受两种不同地震烈度的地震动激励,结构在此过程中出现的损伤由层间刚度衰减的方法近似模拟,用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对得到的每层加速度数据进行滤波,然后对滤波后的数据进行Hilbert-Huang变换分析,得到其Hilbert谱,并对Hilbert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法能有效地提取结构的损伤特征,从而对结构的健康状况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县级尺度房屋结构数据库为基础,基于B/S(Browser/Server)架构,利用地震烈度图、地震烈度与房屋受损关系研究成果,构建了区域房屋震灾脆弱性模拟评估系统,实现了对各区域在不同等级地震发生时的房屋受损、受灾人口等情况进行模拟评估,分行政区和地震烈度区对灾害损失进行各种统计与GIS可视化表达,以及根据损失情况对灾害影响区进行脆弱性等级划分等功能。基于B/S架构的系统便于系统的应用普及,将进一步促进研究成果向应用的转化。本系统的构建将为从全国尺度和区域尺度把握房屋震灾脆弱性,以及制定各地区的防灾、减灾规划和灾后应急对策提供有效支撑,并为实现灾害防治的信息化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研究地震烈度对结构破坏的影响及震害规律,运用LS-DYNA软件对Ⅷ度区和Ⅸ度区的底层框架砌体结构进行了由损伤至倒塌破坏的全过程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罕遇地震烈度情况下,Ⅸ度区的结构要比Ⅷ度区的结构出现破坏的时间早,并且要比Ⅷ度区的破坏严重。对比时程分析的结果,位移要滞后于加速度,但地震过程中结构的动力反应趋势大致相同。该成果反应了不同烈度下结构的地震反应特征,仿真结果和真实倒塌过程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地震烈度区划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回顾对比了我国不同时期地震烈度区划的基本方法和结果,分析了这些区划成功与缺陷的根本原因.文中强调指出,当前地震区划采用地震烈度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已经使基本烈度概念开始消亡.其区划结果理应给出全部概率信息,以适应我国《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的需求.文末对我国未来地震烈度区划的理论框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了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场、地震活动性、地震烈度和地壳应力场等资料的基础上,认为长江口外的崇明东凹陷及其相关的北东、北西向隐伏断裂,对1996年南黄海6.1级地震的发生可能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震后,灾区内多处暴发了泥石流。以地震灾区汶川县泥石流为研究对象,综合考察了6条处在不同地震烈度和具有不同泥石流形成特点的泥石流沟,分析了泥石流的活动趋势,并探讨了泥石流活动受地震影响的时间规律,为地震灾区的泥石流减灾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