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变暖     
《民防苑》2009,(4):47-47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相似文献   

2.
郭可 《防灾博览》2002,(4):33-33
南极在急剧碎裂。在短短一个月内不仅一巨大的陆架冰碎裂,而且还有一个庞大的冰山从南极大陆分离。 据美国国家雪冰数据中心报道,在美国以南的拉森B陆架冰分裂出一块面积达3250平方公里、厚度达200米的冰层。卫星照片显示,分裂的冰层面积相当于德国萨尔州大小,现已裂变为上千块,在海洋中形成了漂浮的冰山。 虽然分裂的冰层重达7200亿吨,但科学家相信海平面并不会因此而上升,因为这一由冰川供给的陆架冰在此之前就已经在海上游动。 虽然陆架冰的分离对海平面没有影响,但是研究者还是对南极的状况表示担忧。科学家们认为,最关键的是罗斯和罗尼陆架  相似文献   

3.
在由美国波士顿大学和美国宇航局戈达德航天中心共同开展的研究中,科研人员分析了从1981年到1999年欧洲、加拿大、美国和亚洲的气象卫星数据。结果发现,北半球在过去20年中绿色植被覆盖密度有显著的上升。但科学家说这一现象并不表明地球环境有所改善,因为这有可能是由全球变暖引起的。 研究人员说,他们发现北纬40度,即纽约、马德里和北京所处纬度的植物自1981年以来越来越茂密了,但植被面积并没有扩大,只是现有植被变得更加密集。从中欧到西伯利亚,60%以上的植物生长区在过去20年中变得更加繁茂。  相似文献   

4.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圣地亚哥海水温度近日测得约27.4℃新高,缔造1916年有纪录以来的加州最高海水温度纪录。新研究指出,海洋热浪的出现频率自1982年起增加一倍,且可能随着地球暖化而变得更常见、影响更剧烈。圣地亚哥加大'斯克利普斯海洋学研究所'海洋学者米勒说:'正如同陆地上的热浪,海里也会出现热浪。'海洋中持续的高温情况可能损害海藻林和珊瑚礁,进而危害鱼类及海洋生物。领导研究的瑞士伯恩大学气候科学家傅勒表示:'这种趋势只会因为全球暖化,变得更加剧烈。'傅勒的团队定义海洋热浪为,同一地点测量的海水温度超过以往99%纪录的极端情况。  相似文献   

5.
在奇异的大自然中,大海常常给人类搞恶作剧,大海的比重能突然、没有警告地变得很小,甚至和空气差不多,此时,正常行使的船只就会像一块石头一样迅速下沉,把“小命”交付给了海洋。上述内容看起来像一个渔夫的噩梦,但事实的确如此。近来,科学家来到了北海区域,就一条不幸遇难的拖捞船的失事原因进行调查,调查后发现其失事的原因就是上述大海“喜怒无常”。科学家们通过调查发现,沼气是元  相似文献   

6.
《灾害学》1990,(1)
全球性环境恶化将是20世纪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中心是人类如何最大限度地减缓全球气温变暖的速度。究竟怎样才能从逐步上升的温室效应中拯救地球呢?科学家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轨道伞,即用很薄的不传导性的太空屏蔽来部分地遮挡阳光,以保持或降低地球上的温度,把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反折回去。  相似文献   

7.
晓泉 《防灾博览》2002,(2):40-40
树木在4亿年前减少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把地球变成了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但现在,由于石化燃料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一过程正在颠倒。 在苏格兰爱丁堡参加关于地球进化体系大会的科学家,在对地球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后指出,树木是创造我们今天丰富资源的真正能工巧匠。因此,科学家们指出,人们应对滥伐森林现象和它对世界气候造成的影响引起注意。因为工厂和汽车不断向周围环境排放二氧化碳,破坏了树木对空气的净化作用。 耶鲁大学专家说,大约在3.8亿年前,地球上只覆盖着斑斑点点的极少的苔藓、地衣和其他一些小植物。然而随着生态的演变,大型维管植物一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地球环境。那时  相似文献   

8.
1979年3月,美国海洋学家巴勒带领一批科学家对墨西哥西面北纬21°的太平洋进行了一次水下考察。当科学家们乘坐的深水潜艇“阿尔文”号渐渐接近海底时,透过潜艇的舷窗,他们看到了浓雾弥漫下的一根根高达六七米的粗大的烟囱般的石柱顶口喷发出的滚滚浓烟。“阿尔文”号向“浓烟”靠近,并将温度探测器伸进“浓烟”中。一看测试结果,科学家们不禁吓了一跳:原来这里的温度竟高达近千摄氏度。经过仔细观察。他们发现“浓烟”原来是一种金属热液“喷泉”,当它遇到寒冷的海水时,便立刻凝结出铜、铁、锌等  相似文献   

9.
或许不少人都不知道,海洋中也有草原。事实上,海洋草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在海洋草原中的动物比陆地草原上的要多得多。然而,美国科学家的最新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由于海岸开发和流失加速,全球海洋草原正日益减少并加速流  相似文献   

10.
利用自行研制的岩石高温装置和RMT-150C岩石力学试验机,对石灰岩试件在200~700°C高温双向约束条件下的膨胀特性和力学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升温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石灰岩试件两个约束方向的膨胀应力在600°C前逐渐增加,600°C或650°C以后出现减小现象;石灰岩垂直层理方向的热膨胀应力大于平行层理方向的热膨胀应力。恒温过程中,600°C以前的试件两方向膨胀应力曲线都随时间延长呈平稳上升,但曲线斜率远远小于升温过程;恒温一定时间后,膨胀应力趋于该温度的一个稳定值。700°C恒温结束后,石灰岩两方向的膨胀应力小于恒温前的值,说明到一定温度后石灰岩已膨胀到极限。在试验温度范围内,石灰岩峰值应力随温度升高而降低,700°C时,峰值强度值比常温下降低了58.92%,说明高温对岩石的强度会产生明显的弱化作用。石灰岩峰值应变随温度升高先增加后减少,500°C前峰值应变增加,之后逐渐减小。由于受约束条件限制,在过高温度后,石灰岩内部裂隙部分闭合,空隙数量减少,致使一定温度后其热膨胀应力和峰值应变可能减小,但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承办的“第十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暨岩石动力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于2007年8月15~18日在辽宁省兴城市举行。来自全国各相关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一百多名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孙钧、王思敬、钱七虎、周丰峻、顾金才、林俊德六位院士出席了大会开幕式。  相似文献   

12.
《防灾博览》2002,(5):44-44
热带科学家发现物种比人们预想的少。 科学家在为期8年的研究中发现,地球上的生物种类远远低于人们的设想。这项研究的对象是新几内亚热带雨林植物和以这些植物为食的昆虫。根据人们原先的估算,地球上大约有3100万个物  相似文献   

13.
或许我们都知道,在中东地区有一个死海,那片水域中由于盐分太多而没有任何生命存在。死海其实不过是一个内陆湖泊,并非全球海洋的一部分。科学家在对全球海洋进行探索时发现,海洋中也有不少生物难以生存的死亡区域,这都是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导致的恶果。  相似文献   

14.
《民防苑》2003,(4)
自然界的生物为什么一定要死亡呢?对此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死亡与一种生物自身产生的被称为“死亡激素”的物质有关。《光明日报》1997年3月21日报道了这一消息。科学家们的研究是从章鱼开始的。章鱼是一种海洋动物,寿命不长。它性情特别凶狠,常捕食其他鱼类,有时同类之间也互相厮杀。不过雌性章鱼从排卯的第六天开始,性情变得很温顺,不吃食物,  相似文献   

15.
岩石断裂和破碎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岩石断裂与破碎的研究一直是岩石力学的前沿领域,也是采矿、能源、水利、交通、地震等众多工程领域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本文系统介绍了将分形理论引进到岩石断裂和破碎研究的成果,其中包括岩石微观断裂、宏观裂纹动态扩展以及岩体破碎的块度分布,旨在从一个侧面反映分形理论在岩石力学中的应用,最后还给出了一个工程应用的例子。本文的部分结果曾发表于国际杂志上。  相似文献   

16.
最近,美国宇航局说,有一个威胁地球的小行星叫“阿波菲斯”,它是一颗绕太阳运行的近地小行星,其形状不规则,直径仅320米左右,质量约4200万吨,是2004年6月被发现的,此后失去踪迹,直到6个月后再次被发现。2004年圣诞前夜,科学家们计算出:“阿波菲斯”将在2029年4月13日与地球擦身而过,2036年撞击地球。估算数据显示,2029年“阿波菲斯”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为18640英里,这个距离比多数的通信卫星与地球的间距还要近几千英里。当“阿波菲斯”接近地球时,其运行速度为每秒5.9公里。如果击中地球,将  相似文献   

17.
不同应力-温度路径下平面钢框架火灾反应的非线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考虑温度—应力路径影响的高温下钢材的应力—应变关系,对火灾中钢框架结构的反应进行了非线性分析,旨在尝试提出一种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钢结构抗火反应分析新方法。根据已有的试验结果,对高温材性试验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了Q235钢在升温恒载、升温加载、升温降载3种基本应力—温度路径下单向拉压时的本构关系式,进而得到不同应力—温度路径下热非弹性应力—应变增量关系式。利用虚功原理,推导出不同应力—温度路径下平面钢框架有限元分析的单元热非弹性刚度方程的显式。同时,对增量迭代法进行了修正,提出升温恒载路径、升温加载路径及升温降载路径3种路径之间切换的判断准则,为结构抗火全过程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岩石冻融损伤机理的研究对寒区公路、铁路等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调研发现,岩石冻融损伤机理研究主要包括岩石冻融损伤的影响因素、冻融损伤的劣化模式、冻融岩石的细观结构和力学性质这 4 方面的内容。对以上 4 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总结归纳出岩石的冻融损伤机理,并提出了当前研究的难点与不足。最后依据岩石冻融损伤机理研究的难点与不足,提出未来的研究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开展冻融循环周期对岩石损伤影响的试验研究;探究裂隙或节理的初始饱和度对岩石冻融损伤的影响规律;建立冻融作用下岩石未冻水含量的计算模型及岩石的多相多场耦合模型;进行多因素综合作用和不同应力环境下冻融岩石力学性质的试验研究,重点研究岩石动力学特性的变化规律及动态本构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认识大气层     
民廷 《防灾博览》2003,(5):24-24
大气层是围绕地球的气圈,是由不同的层次组成的,且各层次的成分也不相同。科学家们将其分为5个层次: 对流层 在大气层的最低层.与地球的表面接触,生物只有在对流层中才能生存。对流层的平均高度为12千米,但赤道上空对流层的高度可达16千米,极  相似文献   

20.
全球气候恶化 最近10年来,世界热带气旋活动频繁,飓风和台风横行肆虐,与公元1000年前后的情况十分相似.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地球正处于千年来的又一个热带气旋高发期,与千年一遇的飓风活动高峰有关:另一方面全球变暖影响海洋表层水温上升致使热带气旋活动增加.据统计.大西洋一年的飓风通常为8次左右,而2005年却出现15次之多.人们至今对飓风"卡特里娜"记忆犹新.它于2005年8月29日登陆新奥尔良,带来毁灭性的破坏.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难之一.飓风"卡特里娜"不仅造成伤亡人数和破坏情况惨重,而且还迫使大批居民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