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通过对常州市城北、清潭两座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倒置A/A/O工艺,采用不同的控制参数运行和相应的试验表明:(1)倒置A/A/O工艺对城市污水中有机物、氮和磷都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l8918—2002)一级标准中的A级标准;(2)推荐的相应控制运行参数为:污泥回流比控制在75~150%,气/水比值控制在3.0~5.0;生化反应池MLSS保持在2.50~3.50g/L,水力停留时间为10h,SRT控制为7~10d左右,生化反应池好氧段DO保持在3mg/L;(3)在进水TP浓度较低(≤2.0mg/L)的条件下,可以省略厌氧段,采用缺氧/好氧(A/O)方式运行。  相似文献   

2.
为了增强常规A/O工艺脱氮及抗冲击负荷性能、减少剩余污泥产生,在缺氧池及好氧池内加入玄武岩纤维(BF)填料,研究BF填料强化A/O工艺脱氮效率、抗冲击负荷性能及污泥减量效果。结果表明:强化A/O工艺对生活污水中COD、NH_4~+-N和TN具有较高的去除效果,其去除率分别可达95%、98%和86. 3%。对于高负荷有机废水,与常规A/O工艺相比,强化A/O工艺出水效果稳定,抗冲击负荷性能增强,NH_4~+-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9%和20. 9%。污泥产率为0. 19 kg/kg(以COD计),较常规A/O工艺降低了40. 6%。  相似文献   

3.
应用A/O生物脱氮中试试验装置处理实际生活污水,从pH、污泥浓度(MLSS)、自由氨(FA)、温度、污泥龄(SRT)、溶解氧(DO)和水力停留时间(HRT)等方面系统的分析了A/O工艺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DO浓度是A/O工艺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的主要因素,由FISH检测发现长期控制低DO浓度(0.3~0.7 mg·L-1)可以导致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淘洗,从而实现稳定的亚硝酸盐积累率,试验获得平均亚硝酸氮积累率为85%,有时甚至超过95%.提高DO浓度,1周内亚硝酸氮积累率从85%降到10%,继续维持低DO浓度,大约需要2个污泥龄时间才可重新恢复到较高的亚硝酸氮积累率(>75%).低DO浓度下,试验初期污泥沉淀性能随着亚硝酸氮积累率的增加而变差,而在试验后期,无论亚硝酸氮积累率多高,污泥沉淀性能一直很好,SVI值处于80~120 mL·g-1  相似文献   

4.
马俊  张永祥  付冰 《环境科技》2005,18(Z1):24-26
通过试验,分别考察了不同HRT、DO、混合液和污泥回流比、温度等条件下,A2/O工艺的脱氮效果和有机物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对于城市生活污水而言,当好氧区水力停留时间为6 h、DO为4 mg/L、混合液回流比为300%、污泥回流比为100%时,A2/O工艺能获得较好的脱氮效果和有机物去除效果.同时,也对如何控制运行中发生的丝状菌型污泥膨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通过投加次氯酸钠和补充新鲜污泥的方法成功地控制了一次污泥膨胀.  相似文献   

5.
分段进水缺氧/好氧(A/O)工艺是一种高效的污水生物脱氮工艺,在此主要介绍了分段进水生物脱氮工艺的系统工作原理及工艺特性,探讨了该工艺运行操作和设计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如进水流量分配比、溶解氧、污泥回流比、C/N比等,并且对分段进水最高理论脱氯率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6.
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中氨氮控制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工艺,将生物膜法与传统的A2/O污水处理脱氮工艺结合起来,形成了"生物膜+A2/O"复合工艺。2种工艺有机地融合于一个反应系统中,既节省用地又延长污泥龄,使脱氮除磷的效果大大提高。用该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其出水水质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用作景观用水和一般回用水,可广泛地应用于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  相似文献   

7.
多级A/O废水处理工艺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多级A/O工艺是结合A/O工艺理论、非稳态理论发展而成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相对于传统污水处理技术,多级A/O工艺提高了对氧利用效率,增强了脱氮能力,并且有效避免了污泥膨胀现象的发生,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8.
结合包头市某污水厂A~2/O工艺的运行情况,对比分析多级MBBR与A~2/O工艺对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及污泥减量化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多级MBBR工艺处理低碳氮比生活污水时,出水COD、总氮和氨氮平均值分别为23.1、10.2、2.07 mg/L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其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7%、85.2%、96.7%;各项指标均优于A~2/O工艺,特别是TN能够稳定达标,解决了低碳氮比污水TN难以达标的问题。但是多级MBBR工艺除磷效果不佳,需要额外投加药剂化学除磷。多级MBBR工艺同时表明:反应器的污泥产率为0.12,约为A~2/O工艺的1/4~1/5,污泥减量效果显著。同时多级MBBR工艺为A~2/O工艺提标改造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SBR的反硝化吸磷脱氮现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改变生物除磷脱氮工艺SBR(A/O/A/O)的运行参数,对其缺氧段进行研究,发现:进入缺氧段的聚磷菌体内的PHB是否充足,是缺氧吸磷现象是否明显的关键。在SBR的缺氧段也存在反硝化吸磷现象,此反应装置的活性污泥中含有大量的可利用NO3^-作为电子受体,进行缺氧反硝化吸磷的反硝化聚磷菌(DPB)。  相似文献   

10.
城市污水分段进水A/O脱氮工艺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分段进水A/O脱氮工艺技术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与单级A/O工艺相比,该工艺在运行中无需混合液内回流、反应器中平均污泥浓度高,具有脱氮效率高、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省等特点.并以西安市北石桥污水净化中心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在有效容积为1.2 m3的四级分段进水A/O反应器中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在各级进水流量分配比例依次为40%,30%,20%和10%,以及污泥回流比为50%的工况下,连续运转了70 d.结果表明:采用分段进水A/O脱氮工艺处理城市污水具有较强的耐冲击负荷能力,出水水质稳定.在水力停留时间为7.5 h,污泥龄为15 d时,其CODCr,NH4++-N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93%,95.8%和68.5%;反应器中的平均污泥浓度比单级A/O工艺提高约30%以上.   相似文献   

11.
改良倒置A2/O工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目前广泛采用的AO、A2O、倒置A2O等工艺的基础上,为提高脱氮除磷效率,提出改良倒置A2O工艺。并对其工艺的特点、设计和脱氮除磷效率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赵双  汪翠萍  王凯军 《环境科学研究》2013,26(11):1232-1238
采用M/O(微氧升流柱-好氧)工艺,通过控制M柱(微氧升流柱)ρ(DO)使其处于缺氧环境,从而代替传统A/O工艺的缺氧段. 在相同运行条件下对2种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性能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在HRT(水力停留时间)为12h、内循环污泥回流比为200%、外循环污泥回流比为50%的条件下,M/O和A/O工艺对ρ(CODCr)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8.0%和83.0%,M/O工艺比A/O工艺高6%,出水ρ(CODCr)均小于50mg/L;对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0%和93.3%,去除效果相差不大;而对TN的去除存在明显的差异,M/O工艺对TN的去除率平均值达67.5%,比A/O工艺高近16%. 在将近160d的运行过程中,M/O工艺抗冲击负荷能力明显优于A/O工艺,出水水质波动较小、运行稳定,并且脱氮效果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3.
A/O生物脱氮工艺的设计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炜  陈季华 《环境科技》1998,11(4):8-11
论述了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及A/O脱氮工艺的特点,讨论了A/O完全混合污泥法工艺中好氧池容积,缺氧池容积及需氧量的设计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4.
阶段流入式多级A/O生物脱氮工艺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阶段流入式多级A/O生物脱氮工艺的原理和特点。结合国内外的设计、运行经验,对脱氮率、反应器级数、配水比、各级容积比、污泥回流比等工艺参数的设计计算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对该工艺在我国首个应用案例(设计水量2万m3/d,出水达到GB18918-2002一级A标准)的工艺设计进行简要介绍,为该工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解决传统A2/O工艺处理低C/N污水中的一些不足以及在脱氮除磷中效率低的问题,提出1种新型分点进水改良A2/O工艺,采用污泥接种启动方法,在无外加碳源情况下,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重点对挂膜启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分点进水改良A2/O工艺,在好氧池悬浮填料填充率为30%,ρ(DO)为1.5~3.0 mg/L,污泥浓度为2.5~3.0 g/L运行条件下,21 d可完成系统启动,对COD、NH4+-N、TN、TP去除率分别为90.08%、91.31%、61.67%和87.31%。分点进水改良A2/O工艺可以克服传统A2/O工艺在脱氮除磷过程中碳源的限制,在系统快速挂膜启动同时,能够对氮、磷有着较高的处理效果,出水水质稳定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16.
分段进水多级A/O生物脱氮工艺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俊发  王骊  关江  李建 《环境工程》2007,25(6):11-14
介绍分段进水多级A/O生物脱氮工艺的基本原理及工艺特性,并结合国外研究现状和工程应用实例,对该工艺运行操作和设计的几个重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分段进水多级A/O生物脱氮工艺取消了混合液内回流,反应器段数越多,脱氮效率越高,但是工艺设计与运行也会随之变复杂,工程实际应用中多采用2~4段。各级缺氧段与好氧段的比值可采用1∶1.5。污泥回流比为50%的分段进水多级A/O三段工艺的脱氮率为78%。  相似文献   

17.
A2/O-MBR工艺是将传统的A2/O工艺与现行的MBR工艺结合,使两者的优势得到了互补组合.研究结果表明:A2/O-MBR系统中产生的高污泥浓度不仅降低了水力停留时间且存在着同步硝化反硝化、反硝化除磷等过程,这样使其在较低的C/N(m(C):m(N)=5~6)下有着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在进水р(COD)为260~300mg/Lр(TN),р(TP)分剐为46~48mg/L,7~8mg/L下.其TN,TP的去除率达到76%,95%以上.试验期间,污泥有良好的沉降性能.  相似文献   

18.
在好氧段3种溶解氧(DO)[3. 0~3. 5 mg·L~(-1)(Ⅰ阶段)、2. 0~2. 5 mg·L~(-1)(Ⅱ阶段)和1. 5~2. 0 mg·L~(-1)(Ⅲ阶段)]的A~2/O实验系统,考察了本段及后续沉淀阶段污泥的变化,以及对系统缺氧段反硝化的影响,并与DO为1. 5~2. 0 mg·L~(-1)的缺氧-好氧(A/O)系统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沉淀阶段污泥开始发生反硝化作用,脱氮碳源由内、外碳源同时提供;沉淀污泥优先利用外碳源进行反硝化;好氧段DO为1. 5~2. 0 mg·L~(-1)时,沉淀阶段污泥的硝酸盐还原酶活力及反硝化活性最强,此时A~2/O系统缺氧段的反硝化效果也最佳;在与A~2/O系统相同污泥负荷下的A/O系统中,好氧段后污泥中细菌胞内残留的PHB含量要高于A~2/O系统; A~2/O系统沉淀段污泥的反硝化活性高于A/O系统,其硝酸盐还原酶活力是A/O系统的1. 08倍;该污泥回流后,尽管硝态氮充分但A/O系统缺氧段反硝化效果却较A~2/O系统差;沉淀阶段污泥的脱氮性能直接关系到缺氧段反硝化效果.因此,本研究认为在保证沉淀污泥反硝化不严重影响泥水分离的前提下,污水生物脱氮工程中应适当控制好氧段运行、维持沉淀池污泥适当反硝化来提升系统的脱氮效能,而不能仅仅是考虑控制缺氧段.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一套中试规模的污泥臭氧原位减量(SOR)系统,通过长期(111 d)运行考察了其对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和阿奇霉素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SOR工艺可以实现剩余污泥零排放,化学需氧量和氮的去除性能与常规厌氧/缺氧/好氧(A/A/O)工艺接近,但除磷性能有所下降.SOR工艺出水中目标抗生素浓度与常规A/A/O工艺无明显差别,而污泥中目标抗生素含量明显低于常规A/A/O工艺.质量衡算表明,目标抗生素在A/A/O及SOR工艺中的输入输出均渐趋平衡;SOR工艺进水中91.2%~98.1%的目标抗生素被臭氧降解,而常规A/A/O工艺进水中82.3%~91.2%的目标抗生素随剩余污泥排放.因此,SOR工艺可以同步削减污水处理厂中剩余污泥及抗生素向环境中的排放.  相似文献   

20.
影响MBR脱氮效率的因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郑祥  刘俊新 《环境科学学报》2005,25(10):1325-1329
采用重力出流式膜生物反应器,考察了采用2种脱氮运行方式对生活污水脱氮的效果,同时对影响脱氮效率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N是影响A/O与同步硝化反硝化(SND)2种运行方式脱氮效率最关键的因素.当C/N比小于12时,A/O方式的脱氮效率高于SND;随着C/N的升高,A/O与SND脱氮效率的差距逐渐缩小.对于A/O运行方式,在低C/N条件下可以通过提高回流比与增加缺氧段的HRT来提高系统的总氮去除率.而对于SND运行方式,好氧反硝化的完成是建立在有足够有机物作碳源的基础上,此时,DO的控制就成为提高脱氮效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