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江苏省社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期,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是能源的高消耗以及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根据江苏省实际情况,运用LEAP模型建立了JSLEAP模型,并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根据影响江苏省能源需求的因素设定了参照情景和可持续发展情景两个情景,系统地、全面地对江苏省未来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江苏省中长期能源发展对策,对江苏省制定正确的能源发展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在两种情景下江苏省未来能源需求总量将持续增加,直到2045年后才有所下降;居民生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各部门能源需求情况都将有所变化;人均CO2排放量、单位GDP的CO2排放量都将降低。但是无论是能源需求或碳排放方面,可持续发展情景都优于参照情景  相似文献   

2.
鲁西北地区农户家庭农地规模经营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1986-2001年鲁西北地区农村固定观察点陵县和阳谷县2个村共80户(1993年以前为120户、115户或141户)跟踪观察资料,对鲁西北地区农户经济活动行为及不同规律农户分布、农户家庭纯收入水平、农地生产率等加以分析,研究结果和结论可为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及调控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建国以来辽宁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成就与问题,认为辽宁省具有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优势,但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并且城市产业结构偏重,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接着构建了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3大类41项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对辽宁14个地级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了区域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大连属于强可持续发展地区,盘锦、鞍山、本溪和丹东属于较强可持续发展地区,抚顺、锦州、营口、葫芦岛、辽阳属于一般可持续发展地区,铁岭、朝阳、阜新属于弱可持续发展地区。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空间布局和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通过计算中部6省1990~2009年的生态足迹,对中部地区生态经济现状与可持续发展潜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比较。通过计算中部生态承载力,以分析各省生态赤字情况及可持续发展潜力。研究表明:中部各省生态足迹总量正快速增长,个别省份如山西省、河南省不仅生态足迹总量大且增长率也较高;同时山西省人均生态足迹远远高出平均水平;从生态需求结构看,山西省能源生态足迹占总比最大,占总生态足迹的85%,河南省其次,均迫切需要进行产业转型与技术改进。各省的生态赤字情况不同,其中河南省和山西省的生态赤字情况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5.
山东可持续发展试验带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介绍国家和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论述了山东省构建可持续发展试验带的必要性。利用区位论的基本原理,结合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经验,综合考虑城市间的距离、经济聚集规模及对资源依赖程度等因素,分析了山东省17个市的相互作用潜力.计算出淄博、济南、烟台、青岛、潍坊、威海、泰安、东营、济宁、滨州、临沂等11个城市具有划入山东省可持续发展试验带的潜力.为规划山东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方面出发构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权TOPSIS模型对江苏省近年来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诊断分析可以优化区域土地的合理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依据。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6年江苏省土地利用综合功能经历了一般—良好的发展阶段,综合功能在不断优化;经济功能经历了较差—一般—良好—优秀—良好的发展阶段,虽然有所波动,但其依旧呈增长态势;社会功能经历了较差—一般—良好—优秀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持续稳步提高趋势;生态功能经历了一般—良好—一般的发展趋势,整体呈下降趋势。另外土地利用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子目标的障碍度在逐年下降,对目前江苏省土地利用有效性起制约作用的主要是生态功能,应减少废水排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等污染造成的生态破坏,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同时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融合,促进土地利用过程中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熵值法的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动态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农业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层次模型,运用熵值法对湖南2001~2010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表明: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各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也呈现上升态势。但是,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变化存在明显差异,经济子系统发展水平最快,资源和社会子系统次之,环境子系统最慢,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状态总体处于不协调状态。根据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结合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采取有效的经济政策和调控措施,增强整个系统的有序性和协调性,是提升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整体水平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仅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大、综合承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而且面临着省域内部区域间和谐发展的压力,选择适宜的国土空间战略对河南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运用GIS空间分析等手段,通过对河南省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通过河南省和广东省不同时段经济和人口的空间集聚规律对比分析,通过对省内区域间及城乡间收入差距的分析,结果发现:河南省经济和人口集聚水平比较低,且并未朝着集聚的方向发展;河南省两种收入差距均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最后,提出在不平衡增长中寻求和谐发展的河南省国土空间战略新思路,提出河南省国土空间战略应继续向着经济、社会和人口集聚的方向发展,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缩短经济空间距离,调整省域福利格局,实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发展战略。资源型区域常常会面临资源枯竭、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等"资源诅咒"问题,其可持续发展潜力受到严峻挑战,及时了解资源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对促进其走向可持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理论推演分析,对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界定,提出创新支持能力与转型支持能力是该类型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子能力,并从生存支持能力、经济支持能力、环境支持能力、社会支持能力、创新支持能力、转型支持能力六个子能力系统方面构建了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以及距离协调度测算法,以典型资源型省域山西省为实证分析对象,对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前后各两个时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级及其协调度变化情况进行了测度比较。结果表明:2010年"综改区"设立后,山西省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由2007年的IV级弱持续发展水平提升到了2014年的Ⅱ级中可持续发展水平。但环境支持能力与转型支持能力两个子能力系统仍处在较低水平。同时,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内六大子能力系统的协调度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环境支持能力与其他各子能力系统极度不协调的现象。实证结果对山西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也反映了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在可持续发展和扶贫框架下发展绿色经济与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及改革是当前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也是"里约+20"峰会的两个主题。首先,绿色经济是体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绿色经济的核心是以低的自然资源消费、低排放、低污染,达到高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益,实现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供高的生活水平和优良的生活环境。全球绿色经济的发展潮流,将引发社会形态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虽然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当前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任务,但也必须探索新型的绿色低碳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在实现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积极应对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中新的经济、贸易、技术竞争规则和格局的变动,加强先进技术创新,提升自身的低碳竞争力。其次,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成为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代际公平",又要关注欠发达地区消除贫困,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国别公平"、"人际公平"。因此,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框架的建设和改革,要体现世界各国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全面均衡地反映不同国情和发展阶段国家的利益诉求。主要表现在公平享有全球环境空间、公平获得现代优质能源服务、公平适应全球环境变化、公平承担责任义务及公平的国际制度和机制。中国需要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走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最后,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特征,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又面临比发达国家更多的困难和更严峻的挑战。在全球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协调推进。在国际上积极参与国际制度的建设和改革,在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在国内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走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主要战略对策包括加速转变发展方式,强化节能优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CO2排放总量的过快增长;加强能源结构的低碳化,逐步建立并形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加强城乡统筹,地区平衡,促进生态城市建设;适应国际可持续发展制度改革的趋势,加强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抓住机遇,顺应世界绿色低碳发展潮流,自主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把传统的资源依赖型、粗放扩张的发展方式转变到新型的技术创新型、内涵提高的发展方式上来,基本走上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是一对互为耦合的时空函数关系式,其间包含多种协调和非协调的耦合状态,如何基于逆向思维和问题诊断的视角构建一座由非协调病理通向协调发展道路的桥梁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协调与非协调之间的互动关联,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非协调耦合判别函数,并以1994~2010年的江苏省为例,对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演化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城市化水平表征为一条持续上升曲线,而生态环境发展整体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同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非协调性耦合度在持续下降,但始终停留在磨合非协调性耦合阶段,离实现二者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要走;(3)判别的基本结论表明江苏省城市化在快速推进的进程中,是以牺牲环境为基本代价的,并据此围绕二者之间耦合的作用机制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可持续发展分析、评价与战略对策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江苏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是该地区需迫切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对江苏省可持续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长江沿江、东南沿海各省市的数据库,对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并与沿江、沿海省市进行了横向比较,对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类型进行了分析和判断。通过分析,认为江苏省可持续发展主要存在经济发展动力和效益低、就业和人口老龄化压力大、资源制约、环境污染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资源安全,实施减灾、防灾与治污工程和建立多元环境监管体系等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差异研究成为学术界和政府管理者关注的热点领域。长期以来学者们主要以单一经济指标或复合经济指标作为衡量因子,分析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及差异背后的自然、社会、经济驱动机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区域发展不单是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应是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基于这一理解,从可持续协调发展入手,建立了区域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表征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支持3个方面的27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区域综合发展的测算方法,提出了综合发展指数和发展协调指数。在案例分析中运用所设计的测度方法对江苏省内县级行政单位的综合发展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对湖北省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用区位商指标分析湖北省金属矿产资源产业经济基础和结构,从产业集中度、市场占有率及产品结构方面分析资源产业的市场结构。主要结论是:①金属矿产资源产业经济基础规模较大,钢铁工业具有相对优势,需确立金属矿产资源产业的经济基础地位;②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集约化生产,重点发展钢铁和有色金属加工业;③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的竞争力;④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保障金属矿产资源的需求与供给;⑤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⑥开发新的金属矿产资源和非传统矿产资源产业,形成金属矿产资源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The coming together of a number of initiatives provided a springboard for an innovative pilot programme in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some time problem‐based learning has gathered momentum as an approach to educating professionals. More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a burgeoning interest i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the complex societ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that face the world as a whole. At the same time,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institutions have been reflecting on appropriate approaches to the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uture engineers. Building on work already undertaken by some of the authors, the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sponsored an inter‐disciplinary pilot programme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undergraduate engineers and scientists in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The pilot was innovative not only in its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also in its 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um. Inter‐disciplinary exercises were designed that enabled a contextual, active, collaborative and cumulative approach to learning. The assessment was also designed to align to the learning approach. Evaluation of the pilot programme suggests that it was well received by the students, and the post‐doctoral researchers who acted as facilitators, and also that there were gains in both understanding of the issues and also in approaches to learning.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下的生态经济学理论透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人类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极大关注推动了生态经济学的发展。本文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凸显和生态经济学的兴起,着重指出生态经济学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认识;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条件与状态的生态经济学理论内涵;论述了生态经济系统的本质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评估的核心内容;概括了可持续发展评估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框架及其目标和衡量方法。  相似文献   

17.
协调发展既是国民经济乐观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江苏省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的定位,发现环境发展中的薄弱点与发展潜力,促进环境与人口、经济的协调发展。以环境安全理论为依托,以强调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建立江苏省环境与人口、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应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AHP)及变异系数法权重均值赋权,借鉴模糊数学中隶属度函数来计算协调系数。结果表明:2001~2010年江苏省环境与人口、经济系统的平均协调水平处于基本协调状态,并且有稳中上升的趋势,协调发展前景乐观;同时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健全江苏省协调发展机制、探讨环境安全维护体系建设、制订缓解人口压力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初华中地区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中国21世纪资源开发的重要场所,华中地区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将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华中地区资源本底特征、人地关系演进状态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认 为华中地区拥有较好的资源基础,特别是在水土两大资源的结合方面。但是从现状和未来国家高速工业发展看,未来华中地区自然资源承载负荷将面临较以往更为巨大和更为艰难的挑战。一方面,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华中地区在国家未来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更为突出,另一方面,当地的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样会对有限的资源基础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区域发展政策应当做出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9.
舟山群岛港口发展有广阔前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舟山海域位于长江水道和我国南北洋通道交汇的前沿,是我国南北海运的要冲与江海联运的枢纽,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舟山的三大优势资源“鱼、港、景”中,港的优势得天独厚拥有极为丰富的深水岩线,建设第四、五代大型集装箱泊位及其他大型深水泊位,发展潜能很大。舟山港域的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1、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北依上海,南托宁波,定位于华东沿海重要的区域性洪口,成为长江三角洲口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利用岛屿  相似文献   

20.
环境-社会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以环境-社会系统管理推进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寓经济发展于生态化中。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化中.寓社会发展于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之中.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建立一个健康、安全、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