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95年11月13日上午11时15分,劳动部李伯勇部长在他的办公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下面是李部长与记者的一段对话—— 记者:李部长,在两年来的安全文化宣传实践中,我们收集到许多不同的意见,对倡导安全文化褒贬不一。一些同志认为现在强调抓安全文化建设,是远水不解近渴的事…… 部长:那不是明摆着吗!(打断记者的话)现在不抓,何时再抓?不是说提高安全素质吗,安全素质以什么为基础?安全素质的基础就是安全文化,正因为安全文化是长远之计,很多有识之士才热衷于对它的研究与传播。安全文化既是个人安全素质的基础,也是整个社会安全工作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怎么往前发展,量你也发展不下去。  相似文献   

2.
一段时期以来,全国的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各类事故明显上升,重大、特大事故不断发生,给人民的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社会影响很大。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坚决防止发生重大特大火灾事故的紧急通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都转发了紧急通知,并做了相应的工作部署。当前,各类特大伤亡事故仍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冬春两季是交通运输和生产经营的旺季,特别是  相似文献   

3.
今天,我代表劳动部通报1993年全国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布置1994年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 一、1993年全国安全生产工作情况 1993年,全国的安全生产形势相当严峻,各类事故明显上升,重大、特大恶性事故也呈现上升的趋势。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李鹏总理在1993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近来企业和交通事故时  相似文献   

4.
5.
按照联合国第42届大会通过的169号决议的约定,1990~2000年为“国际减灾十年”,回顾中国减灾十年的历程,不仅可看到中国科学家们对灾害的抗争,而且可感受到人类那崇高、不屈的灵魂在灾难中闪光。在人类即将告别20世纪的今天,作为科技工作应关注减灾的科学理性及管理思想,有责任向政府及决策者进言,以期创造一个21世纪科技减灾的文化氛围。1999年7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二次世界减灾大会通过的及管理论坛强调:要关注大城市及都市的防灾减灾,尤其要将社区视为减灾的基本单元,必须开展灾害风险评估。国际减灾十年科技委员会报告强调:未…  相似文献   

6.
1997年是我国历史发展上重要的一年,我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还将召开党的十五大。保持社会稳定是重要的政治任务。认真搞好安全生产,对于保持社会稳定,保证“九五”计划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吴邦国副总理就如何做好1997年的安全生产工作做了重要讲话,下面就落实这次会议精神,讲三点意见:第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吴邦国副总理的讲话,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的法制建设,确保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要从事故预防入手,加强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工作,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切实做好。要抓好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深入…  相似文献   

7.
同志们: 现在,就今年1~10月份的安全生产情况作一通报。 一、全国安全生产状况 今年以来,各类事故明显上升,特别是一些伤亡人数多、经济损失大、社会影响广的特大事故频繁发生,安全形势异常严峻。 全国道路交通事故居高不下,上半年每月死亡人数比去年同期均增加10%以上,7、8、9月份的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经济损失又比去年同期有所上升。截止9月底,全国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已高达45960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0%。  相似文献   

8.
9.
从1990年至今联合国倡导的全球“国际减灾十年”统一行动已进入第八个年头。纵观全球不减的灾害态势及新致灾源,对照国际上采取的一切对策,人类愈发感到世界性安全减灾不仅是今天而且一定是21世纪不容忽视的关键主题。1997年一季度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科学技术委员会连续召开会议,着重的主题是:(1)国际减灾十年最后阶段工作和减灾工作向21世纪过渡的问题。(2)会议特别就减灾的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为这个问题作出了决定和建议。科技委强调要对减灾的经济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3)科技委成员和联合国有关机构代表就国际减灾十年未…  相似文献   

10.
人类即将迈入新的千年,但作为研究可持续发展、灾变规律的科学家及管理者必然关注新世纪的中国灾情及变化规律。特别是世纪之交关口下的中国国家减灾管理机制问题尤其应关注。因为20世纪卯年联合国减灾十年结束后相应机构会解散,但全球灾害非但未减弱正以从未有过的速率不断增长着。无疑中国应继续在综合减灾的可持续发展上有所作为,不如此事故和灾害将极大的制约着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中国20世纪总体灾情如何?中国21世纪减灾之路怎样走?已成为越来越迫切的课题。渴望要求以独特视角、宏阔的视野,将国家稳定与安危、…  相似文献   

11.
同志们: 刚才建伦同志讲的非常好,我完全赞成。另外我也非常感谢大家。在小组会上,特别是昨天局长会上,给部里提了不少建议,我们感到非常高兴,也表示非常感谢。这是对我们部的爱护,也表示对劳动部的信任。下边我讲几件事。 一、通报一下现在部里正在抓的几件事。 从去年年底厅局长会后,确定了劳动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总体设想。从今年年初,我们就逐步在落实这个总体设想。怎样落实,除了国家安排的改革方案正  相似文献   

12.
虽自90年代初中期安全科学技术,已获得国家一级学科地位,但从综合减灾的观点考虑,仍需完善和拓展。减灾与安全有其共性,减灾的成效与否必须树立综合的大安全减灾观,也必然会在减灾理论和学科建设方向有新的突破和重构。安全、减灾、环保相关学科的渗透与交叉,将会使21世纪的减灾事业变得更加兴旺、更加繁荣。  相似文献   

13.
保护人民生命的安全与健康,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是中国人民进入新世纪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这也是国人迈入小康、跨入强国富民之道的必要条件之一。最近,国家民政部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1998年我国受灾情况。经民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统计局、中国气象局年终核定,1998年全国共有3.5亿人(次)受到各类灾害影响,因灾死亡5511人,紧急转移安置2O82.4万人(次);倒塌房屋821.4万间,损坏房屋662.5万间;农作物受灾5014.5万公顷,成灾2518.1万公顷,绝收761.4万公顷;各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3007.4亿元。199…  相似文献   

14.
虽自 90年代初中期安全科学技术 ,已获得国家一级学科地位 ,但从综合减灾的观点考虑 ,仍需完善和拓展。减灾与安全有其共性 ,减灾的成效与否必须树立综合的大安全减灾观 ,也必然会在减灾理论和学科建设方向有新的突破和重构。安全、减灾、环保相关学科的渗透与交叉 ,将会使 2 1世纪的减灾事业变得更加兴旺、更加繁荣。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全面高速发展阶段,21世纪仍将面临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及人为事故的影响,虽然在1999年即联全国“国际减灾十年”的最后一年召开发了日内瓦“世界减灾大会”,并通过了一系列宣言的明,但笔者认为,同近十年兴起的环境保护科学与管理相比,中国在灾害及事故反方面尚有不少差距。  相似文献   

16.
1997年7月,李伯勇部长在劳动部机关工作总结会议上,对安全工作进行了总结。今年,党和国家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江泽民总书记对安全生产做出了三条重要指示,国务院5月11日召开了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朱镕基、吴邦国同志做了重要讲话,要求从讲政治的高度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为此,我部会同有关部门组成了6个检查组分赴16个省、市,检查  相似文献   

17.
到1999年末,联合国在20世纪90年代倡导的“国际减灾十年”即将结束。然而,全球严重的灾害形势,非但未使各国家及其区域间安全度有根本提高,相反则更加呼吁使安全减灾的阶段化进程固定下来。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西部7.4级大地震,仅仅45秒,便将数以万计的人无情地埋入废墟中,成为自中国唐山1976年“7·28”大震后的本世纪又一次大灾难。正如75岁高龄的土耳其总统埃杰维持所言“8·17对土耳其是一个黑暗的日子”。地震不仅重创了土耳其国民经济.同时也向发展中国家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敲起了警钟。任何国家都要关注防灾减灾及救援事业…  相似文献   

18.
预言21世纪,生态环境、安全减灾方面的问题将取代核战争的恐怖,成为全球最大的灾难。从为21世纪中国城市灾害事故预警看,此结论不过分。现代化都市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人口和建筑物高度密集,危险源分布广泛,但欠缺总体减灾规划和设计。若不改变现状就直接有害于国家发展及走向21世纪的步伐。为此研讨中国城市安全减灾就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在“两会”召开前夕,2000年3月1日在“中国国际防灾减灾设备、物品与服务展览会”召开之际,“中国减灾与经济发展(部长)论坛”隆重举行。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多功厅,坐无虚席,来自全国安全、减灾、环保界的200余名专家学者,认真地聆听了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国家海洋局、国家煤炭工业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七位领导的讲演。论坛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秘书长许厚德研究员主持,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李贵鲜致开幕词,他强调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和国务院有…  相似文献   

20.
让21世纪成为一个安全少灾的世界,是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的主题词,对于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必 需开展一系列艰苦的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防灾减灾意识及国家总体灾应急能力。挥别20世纪,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有责任竭尽所能,将科学研究导入正确的方法,创造一种要持续发展的新。“十五”规划及西部大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到赵利避害的防灾减灾主题,不如此,我们会在未来突发灾害及灾变面前处于无准备的危险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