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我国大气污染形势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背景,围绕新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的主要内容,重点就环境空气质量目标责任制、强化大气环境监管、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燃煤和能源大气污染防治、工业污染防治、扬尘大气污染防治和提高违法成本等方面,从立法必要性、重点内容解释等方面详细解读新版《大气污染防治法》,旨在向各级环保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广大公众解释新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新要求、新规定,从而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法》的顺利实施,促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
正基础性法律缺位目前在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与治理领域,中国已分别通过并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作为各自领域内的基础性法律。相较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的立法体系的初具规模,土壤污染防治立法进程则相对滞后和较为缓慢。最早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分别是1987年和1984年制定的,随后《大气污染防治法》又经1995年修正、2000年修订、2015年修订。《水污染防治  相似文献   

3.
2015年8月2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新法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作为新《环境保护法》实施以后修改的第一部单行环境立法,新《大气污染防治法》被社会各界寄予了厚望,各界也在该法的修订过程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本文以新《大气污染防治法》颁布为契机,对新《大气污染防治法》取得的种种进步进行阐述,进而明晰新《大气污染防治法》对于我国新时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8月2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新法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作为新《环境保护法》实施以后修改的第一部单行环境立法,新《大气污染防治  相似文献   

5.
《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是继《环境保护法》修改工作之后,涉及环境保护领域里的又一大法治成绩。《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客观回应了当前社会对蓝天白云的渴求,用环境法治向大气污染宣战。针对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以及大气污染的现状,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创设相关章节,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污染问题,其修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现实经济特征。与此同时,基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与经济发展的紧密关系,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依然没有达到学界所期望的高度,留有遗憾。本文通过对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进行解析,分析其创新和不足以及与《环境保护法》的协同化,以更好地提高《大气污染防治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正针对先前立法中存在的管控污染因子单一、区域协作机制缺失、机动车污染防治立法与管理脱节、重污染天气应对缺乏保障等问题,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进一步加强对于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与监督管理,强化燃煤、工业、机动车船和扬尘等治理措施,突出对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联合防治,着重建立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毋庸  相似文献   

7.
目前,《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已经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审,但从学界的反应来看,全面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够,难以改变目前严峻的大气环境污染局面,难以满足目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需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导向、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的问题导向和大气环境管理的目标导向,在立法目的、工作思路、管理体制、工作策略、防治重点、主要制度、法律机制、法律义务、法律责任、立法体系、法律衔接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创新、完善和修改工作,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环境保护》2015,43(3)
目前,《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已经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审,但从学界的反应来看,全面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够,难以改变目前严峻的大气环境污染局面,难以满足目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需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导向、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的问题导向和大气环境管理的目标导向,在立法目的、工作思路、管理体制、工作策略、防治重点、主要制度、法律机制、法律义务、法律责任、立法体系、法律衔接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创新、完善和修改工作,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12月7日18时,北京市应急办发布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全市于12月8日7时至12月10日12时将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措施,这是北京首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也是中国首次启动重污染红色预警。强制性的应急响应措施通过应急促减排、应急促管理,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是中国在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修订《中国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地方大气污染治理还处于地方政府在各自行政区划范围内进行立法和承担环境责任的状态,区域间联防联控机制的法治化运行还存在一些问题。2015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时虽然对区域间联防联控进行了专门规定,但可操作性不强。改善区域间大气污染联合防治机制,还需要对大气污染严重区域加强协同立法,完善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同时,也要加强对区域协同立法的合法性规制,促进依法立法。  相似文献   

11.
王玉庆 《环境保护》2013,(20):20-21
近几年来,我国大气环境形势严峻。北京及华北、华东地区2013年初和夏秋季的雾霾天气,拉响了空气污染依然严重的警报,治理大气污染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成为广大群众翘首以盼的民生工程。国务院先后发布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出了部署,目标之明确、要求之严格、措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决心和信心,标志着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入了新阶段。环境保护部印发了贯彻落实意见并启动了《清洁空气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12.
罗吉 《城市环境》2002,16(2):17-20
《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面不仅包含有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实现大气污染防治从单项污染物的点源控制转变为的区域综合防治,从重浓度控制转变为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结合,从以污染物的末端治理为重点转变为预防原则和实行全过程防治,强调推行清洁生产,所有这些都体现了环境污染防治立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指导意见的出台目的与性质正是因为认识到了立法差距,我国正在借鉴欧盟、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上述立法经验,特别是欧盟的立法经验,来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的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再生资源》2014,(2):26-26
近日,西安市人大常委会2014年立法、监督工作重点出台,全年将审议法规案5件,其中包括《西安市餐厨垃圾管理条例(草案)》等,还将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大气污染防治等12项立法进行调研、论证,并将听取和审议20项专项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15.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方强烈呼吁下,《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已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相比于现行法律,此次修订草案对法律框架和主要内容作出了全面修改,在立法理念、重点法律制度、法律治理方式、监管机制和法律责任等方面都呈现出诸多亮点。本文在对其简要评析的基础上,从进一步强化法律责任、细化主要制度、加强公众参与、充实防治手段、加大处罚力度等方面对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政策发布     
《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等列入国务院今年立法计划;国务院下发《关于治理商品过度包装工作的通知》;外商投资增设节能环保指标;京沪等13城市试点新能源汽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发布;  相似文献   

17.
关于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五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已进入关键时期.通过结合新《环境保护法》和新时期大气环境管理实践,从立法模式、目标导向、政府责任和制度逻辑等方面提出《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改建议,指出应积极尝试改革立法方式,树立改善空气质量的立法思维,充分体现政府为质量达标负总责的立法思路,建立“质量达标—总量控制—排放达标”相互联动的制度框架,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部署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作。 为使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状况,更加接近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9.
《环境保护》2015,43(1)
<正>2014年,"APEC蓝"成为网络热词和新闻焦点,其背后是百姓对于良好空气质量的渴求。然而,被民众点赞的蓝天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随着华北地区进入采暖期,北京及周边地区出现多次重度污染与严重污染。治理污染,立法当先。1987年试行、1989年正式实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曾先后进行两次修改,但从未进行过大修,已然不能满足大气污染防治的现实需求,2014年,《大气污染防治法》迎来首次全面修订。  相似文献   

20.
国内     
《环境保护》2014,(18):6-7
国务院法制办就大气污染防治法公开征求意见国务院法制办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我国将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实施排污许可制度,同时突出燃煤、机动车、扬尘等重点领域以及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防治。《征求意见稿》强化了对有关政府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追责机制及违法排污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