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个刚做妈妈不久的朋友在QQ的个性签名里这样写道:"孩子的教育是个难题"。同样作为一个家有幼儿的母亲,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难题"。但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突然间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2.
正1994年夏天的北京街头,忽然出现了一群捡垃圾的外国孩子。他们在外籍老师的带领下,手拿着长夹子,一下一下地把丢弃在街头的垃圾捡起来集中处理。当时的中国人,理所应当地把捡垃圾归口到环卫系统,当得知这支捡垃圾的"专业"队伍来自北京的一所国际学校时,人们既感新奇又感不解。新奇的是,外国孩子居然跑到中国来捡垃圾;不解的是,捡垃圾这样的事情有多大意义,还值得在异国他乡也不放弃?就在中国人对此事街谈巷议的同时,一个国际  相似文献   

3.
<正>和日本孩子一起吃了一餐午饭,我看到了我们的孩子差距在哪里,我才知道什么是输在起跑线上。1我们在日本武石小学的饭堂里,看到的午餐是这样的,其实我原来在网上看过很多日本小学生午餐的文章,对比起来,这里的午餐算是比较简单的了。一碗蛋汤,一碗米饭,一点青菜,一点古老肉。个人觉得,菜的味道非常一般,没有精心制作,但原料很天然,所以吃下去很舒服,尤其米饭很好吃。2我们刚进来的时候,就看见一些孩子穿着白大褂,戴着白口罩白帽  相似文献   

4.
环保处处是空白,稍微用心就有收获。看到"环保处处是空白",这让人感觉到悲伤,也让人看到了希望。或许,毛达给中国环保界的提示,将不局限在民间环保如何作为,而是对中国学术界如何"做研究"。  相似文献   

5.
你快回来     
付萧 《环境教育》2010,(6):48-48
<正>"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面对着夏日雨后这难得的清爽天气,我情不自禁地朗读着这句诗,但耳边却没有听到青蛙的鸣叫,眼前也没有美丽的池塘。过去,只要是夏日的一场大雨后,青蛙们的"演唱会"也就拉开了序幕,它们纷纷从四面八方向池塘  相似文献   

6.
正我向往"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景象,我憧憬"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美景,所以当听到要去圆明园观鸟的消息时,我真的有点欣喜若狂了。天公作美,那天晴空万里,是一个观鸟的好天气。刚踏进园林,一只可爱的小鸟就飞来迎接我们。我们不约而同地举起望远镜——原来是只麻雀。但镜头中的这只麻雀似乎比我平时见到的"叽叽喳喳的麻雀"可爱得多,它的颈背部有一圈白色的羽毛,好似洁白衬衫的衣领。  相似文献   

7.
鼠事三题     
《绿叶》2020,(Z1)
正家中闹鼠姐姐送来了几只大南瓜,我随手放在地下室的角落,没想到大约一周后,我发现那个又黄又大的老南瓜肚子上有一个洞,我大叫不妙,地下室里一定有老鼠。我忙让老公把南瓜搬到楼上来,刚进门的刹那,我脑子灵机一动,说:"你先把南瓜放在楼梯口吧,我要用刀切开南瓜,若是南瓜里有老鼠,搬进室内,那麻烦就大了。房子里那么多东西,又有那么多食物,逮住这小东西是很不容易的。"老公说:"我搬南瓜时老鼠还不被吓跑?"我说:"你搬时它说不定还没来得及跑掉。"想不到的是,我一刀下去,南瓜里竟有两只十分机灵的小老鼠,小圆眼睛、细而尖的耳朵,望我一眼,慌不择路地跑起来,不,应该是蹿起来,真是灵巧若飞,飞一般往楼下蹿去。没有逮住小老鼠,真是便宜它们了。我对老公扬扬得意地讲":你看我料事如神吧!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老公笑了。  相似文献   

8.
正小时候,外婆家的老屋后就是一片茶山,年幼的我和同村的孩子总爱到茶山玩耍。一排排茂盛的茶树安静地匍匐在绵延的山岗上,满坡的绿和天空澄净的蓝交相辉映,那方小小的天地便是我们心中的乐园。记忆中,那片茶山周围是一年四季都有花香的,春天的桃花,夏天的木槿,秋天的桂花,冬天的山茶。三五成群的孩子总爱在小山包上嬉戏,丢手捐,拉弹弓……女孩子则围坐在一起,用刚采摘的野花野草编制花环。有时遇到一些采茶归来的人也总是对我们笑呵呵的,吓唬我们说:"山里有狼,别跑远了"。小  相似文献   

9.
<正>天空阴沉沉的,仿佛要压下来,叽叽喳喳的小鸟也闭了嘴,整个世界显得一片阴沉!一阵风吹过,给学校增添了一道非凡的"风景"——垃圾漫天飞舞。我刚走出校门口,就看见一群人在发传单,为了完成工作,他们见人就拼命塞,有些同学根本不想要的,没走多远就放手让它随风而去了。经过绿化带时,一阵阵凉风拂过脸庞,小草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个明媚的早晨,星球医院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地球。她刚走进医院,就和太阳护士长撞了个满怀。太阳不禁吓了一跳,驻足凝视,只见病人皱纹满面,伛偻着背,步履蹒跚。"007号,地球。"地球缓缓地走进皮肤科。她皮肤松弛,脸色蜡黄。皮肤科主任火星好奇地问:"是谁把你伤成这个样子?""唉,有些人到处乱扔垃圾袋、电池之类的有害废弃物;汽车越来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从单位辞职的时候,一位朋友不无担忧地问我:"今后你孩子的教育怎么办?你不打算为她提供更好的教育了?"这话问得我一愣一愣的。我不明白的是,在我辞职的时候,他不担忧我的生计,反而担心小孩的教育。足见,在他心目中,孩子的教育比生计更严重也更难对付一些。早在几年前,关于孩子的教育,我和这位朋友就有比较激烈的争论,而这种争论一直持续着,谁也没有说服谁。比如,在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上,他是个坚定的环境论者,即一个孩子的  相似文献   

12.
《绿叶》2016,(6)
正她凝视着我,意味深长地说:"河流最迷人之处,在于它是行者也是道路,持续不断地流出和流进,才永葆清澈。孩子,你要想像这条河流一样永远年轻,永远清澈,你就要像它一样不断地寻找远方。"——《时光深处的河流》上帝把月光交给少数平凡而又真正伟大的人,像那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望着滴落的鲜血,仍用悲悯的目光眷顾尘世。有了悲悯之光的照耀,这个世界就少了一份黑暗和凄凉,多了一份慰藉和希望。——《悲悯的月光》  相似文献   

13.
最美的景观     
正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的确,一进入我们学校的大门,你就会发现,原来我们平时的"垃圾",其实都是宝贝呢!步入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绿色的墙",墙上许许多多的"小袋子"里种着一棵棵多肉植物。这些多肉植物形态各异:有的叶子扁而大,好像一朵莲花;有的叶子饱满而剔透,仿佛一碰水就会溢出来似的;有的叶子小而圆,一条一条地挂着,宛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主流观念里,在春节期间如果不多准备点"硬菜",那就显得对客人不尊重。而客人也觉得,如果不多吃点肉,也显得对主人太见外了。可是,"从来如此,便对么?"什么人最害怕过春节?除了大龄单身者,恐怕就是素食者了。餐桌上鱼肉盈盆,让人无从下箸;还有人不断劝说:有什么想不开的?还是吃点肉吧!即使是最友善的亲戚,也难以认同素食观念,他们会尽量避开素食的话题,微笑地看着你,就像原谅一个做错事的孩子。  相似文献   

15.
<正>"不考虑GDP,不考虑财政税收,就从群众健康出发、从绿色环保出发,下狠心将临港化工环保问题整治到位。"在灌云县环保整治会议上,县委书记左军表明了铁腕治污的决心。言的是日照山河处处美,咱今天敲起锣鼓唱燕尾;这里是黄海边上一小镇,昔日里臭鱼烂虾流污水;盐碱地白白一层似秋霜,  相似文献   

16.
<正>有一年孩子高考,金明水还坚持奔波在环保第一线,他妻子抱怨说:"孩子考大学,你就不能请假停一两天?"他一句话顶了回去:"污染企业不停,我的工作怎么能停下来!"在江苏省阜宁县环保系统,有一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基层工作者,他曾是一位技术兵,退伍安置到环保系统。他脱下军装,穿上环境监察的制服,一直战斗在环境监管执法的最前沿。他就是阜宁县环境监察局副局长金明水。金明水1989年入伍,1992年起从事环保工作。  相似文献   

17.
读宝安     
谢慧 《环境教育》2015,(3):89-90
今天天气暖洋洋的。我推开窗,把阳光放进来,让它懒懒地铺洒在地板和家具上。在这静谧的氛围下,我又一次放飞心情品读我的家乡——宝安。读宝安,我读懂了一份广博。传说宝安境内有宝山。明朝有书记载:"得其宝者安,凡以康民也。"宝安就这样获得了自己的名字。宝安已有16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是岭南重要文化名城之一,倚山傍海,风景秀丽,物产丰富。读宝安,我读懂了一份温暖。宝安的大街小巷,每一个社区旁都会有一个类似家的港湾——"U"站,那些义工为人们排忧解难;来到宝安的每一个孩子,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世界上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而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就是中国的饮食。的确,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从内地到边陲,中国人非常注重吃、讲究吃;从满汉全席到夜市排档, 从八大菜系到农家土菜,处处都显示着中国“吃”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你在大谈色、香、味,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吃进去的到底是健康还是负担呢? 一场SARS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而环境意识、动物保护意识和无公害意识的加强也让那些想吃山珍野味的“猎奇者”收敛了许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性地看待“吃”,如何吃的科学、吃的健康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杨杨 《绿色视野》2009,(12):54-54
出国之前,不少朋友很热心地建议我,悠悠万事,多生几个孩子为大。有特别热心的还告诉我:再不赶紧的,就要错过最佳生育期了!可是,对于未生育、无计划,且目前还没有培养起足够母性的我来说,很难理解这种想法。事实上,纷纷生子的朋友们,他们的孩子,其难养程度,有点吓到我了。并且,更重要的问题是,在中国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子,无论对于父母,还是对于孩子,都将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和挑战,只不过,一个就在当下,一个在未来而已。  相似文献   

20.
<正>我的朋友多是做记者的,见识多,新闻也多。最近,朋友C——就叫C记者吧,向我讲了一件他正在忙碌的事情。事情起于8月中旬的一天,晚11点多钟,夜浓黑,万里长江中段武汉新洲区江面上,影影绰绰有10多条满载货物的大船,缓缓向江心驶去。噗通、噗通……夜幕中,船一到中心,就传出向江中倾倒货物的声音,时起时伏。整整半个多月,每晚都有10多条船在江面上倾倒"货物"。据岸边村民线报,那些往江里倒的"货物"其实是大量渣土、垃圾,而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