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浅谈光化学烟雾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汽车数量的迅速增加,防治光学烟雾的形成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概述了光化学烟雾的危害、污染源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3.
4.
5.
于长毅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7,(9):42-44
介绍了有关酸雨的知识,阐述了酸雨概念及酸雨的具体形成过程,从多个方面介绍了酸雨对环境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从酸雨的地域性、相关污染物排放量及有关污染物环境浓度几个要点出发,说明了我国的酸雨现状,并提出防治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嫩江沙化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嫩江沙化的危害,并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嫩江沙化的防治对策,目地是让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黑龙江省面临沙化危害的严峻态势,希望人们自觉地投入到防沙治沙工作中去,切实做到人进沙退。 相似文献
7.
陈建英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柴达木盆地连接西藏、新疆南疆、河西走廊,在西部大开发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对盆地的地貌,森林、草地、水矿藏等环境的现状,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了防治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9.
精河县由于其特定的地理特征,气候极端干旱,多大风,风沙不仅对农牧业生产,而且对工交、水电及人民生活均带来威胁。本文讨论了大风及其引起的风沙灾害天气的危害机制、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危害状况。归纳了风沙灾害天气的主要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方玉东 《国外农业环境保护》2011,(5):1-6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现阶段以至未来一段时期内,被动污水灌溉仍然是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全面分析了我国农田污水灌溉的现状,在第二次污水灌溉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检索补充信息等方式明确了我国131个典型污灌区的分布情况及总体污灌面积的变化情况,并就污水灌溉对耕地、农产品及人体健康的危害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体制机制建设、科学研究、法律法规建设、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及尽快启动全国第三次污灌调查等5个方面对污灌的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浅谈公路工程施工对环境的破坏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海省为例,介绍路域生态环境建设要点和公路施工对环境的破坏,并提出参加公路建设的建设、施工和监理单位对环境保护应采取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公路交通噪声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公路交通建设项目的特点,探讨了公路交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噪声防治措施,包括合理规划、路面降噪、交通管理、敏感建筑物保护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14.
文章对高等级公路交通噪声实地监测的结果及其对沿线社会环境和居民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青海省交通管理部门在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了适宜的降噪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5.
乐都县是青海省水土流失严重县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威胁着乐都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阻碍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本文以乐都县生态环境演变为导线,分析了乐都县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危害,同时提出了治理水土流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工业污染达标是低目标,低水平上的边标,还存着局部区域环境污染严重,结构性污染仍较突出等问题。对此应继续实施主要污染物百放总量控制计划,进一步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力度,实现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改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7.
青海东部雷电灾害分析及防雷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1971~2000年雷暴资料的统计分析,按规范标准划分了东部地区的雷暴日等级,通过近4a东部地区各类雷电灾害的统计分析,提出了避免雷电灾害引发环境污染和灾害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膜覆盖和残留污染特点与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膜覆盖技术已成为我国农业应用最为广泛的农艺技术之一,但同时地膜残留污染也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系统分析梳理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地膜残留污染的特点及防控技术对于该技术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我国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应用情况、地膜残留污染特点和防治技术。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地膜用量及覆盖面积一直呈大幅度上升态势,年增长率在8%左右,1991—2011年20年间,地膜使用强度增加了3~10倍,但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总体上,北方省区的地膜使用强度大,增长幅度快。地膜覆盖应用作物也从经济作物扩大到粮食作物,应用面积最大作物依次为玉米、蔬菜、棉花、烟草和花生等。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产生了巨大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污染危害。长期覆膜农田土壤中都存在程度不同的残膜污染,残留量一般在71.9-259.1kg·hm-2。西北地区是残膜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土壤中残膜量远远高于华北和西南地区。残留地膜大小和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片状、蜷缩圆筒状和球状等,在土壤中呈水平、垂直和倾斜状分布。目前,我国地膜残留污染防治技术滞后,人工回收是普遍和主要的回收形式,其他防治技术如机械回收、节约型地膜应用、生物降解地膜尚未较大规模应用。当前,为防止地膜残留污染进一步加剧,急需修订完善地膜标准和加强质量监管,提高可回收性;推广节约型地膜使用技术和残膜回收技术;开展地膜覆盖技术适应性研究,促进技术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