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素霞 《环境教育》2005,(11):61-61
在墨西哥有很多人都有不随便扔东西的习惯,一般要做到物尽其用。但是,将垃圾分类回收的想法直到最近也不多见。2001年,环境部成立了“建设清洁墨西哥十字军”,呼吁地方将垃圾分类处理。原因是,到墨西哥旅游的游客常常抱怨“,街上到处是垃圾”。现政府为了美化环境,从2003年开始,大力抓资源循环使用,努力减少垃圾。在2004年制定了第一个废弃物相关法。现在墨西哥全国大约2400个自治体中有378个已经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墨西哥市一部分地区也开始实行,但现状是清扫车数量不够,装车时显得混杂。斯里兰卡:意外的造纸原料因人类无节制地开发,世…  相似文献   

2.
芬兰十分重视各种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并制定了严格的垃圾管理法。目前,该国每年产生的7000疗肺各种什历P右m现得到回收利用芬兰环培部门制定的最新目标是到200年将垃圾的回收利用率提高到80%。芬兰全国每人每年平均产生200公斤家庭生活垃圾,首都赫尔辛基市每人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则达250公斤。赫尔辛基市垃圾管理局在市区统一设置灰色的生活垃圾箱,根据垃圾量的多少,每座住宅楼旁都有数量不同的垃圾箱,这些垃圾箱每周由垃圾清洁车收集清理一次。当垃圾箱被推上清洁车时,垃圾的容量等数据就被自动地记录在驾驶室里的电脑中,清洁…  相似文献   

3.
没有任何一个现代社会没有垃圾,因为人们要在社会分工中生产与消费,这就会产生垃圾。人口密度越大,垃圾的问题也就会越大。这一方面是指垃圾堆放的场所,另外,还有因垃圾引发的危害人民健康的卫生问题。德国,通过立法规范垃圾行业是国家机关的任务,其中也包括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环保产业》1999,(6):46-48
由四川省广汉市三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开发、四川省环境保护局推荐的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工艺与利用技术适用于我国和发展中国家大、中、小城市各种混装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利用。主要技术内容为:  采用生态工程原理,把垃圾进行机械化处理,制成多元素有机复合肥,用于...  相似文献   

5.
一、背景 我们的日常生活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就是垃圾。垃圾不仅占用土地.而且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如果我们把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将有用的部分重新回收利用不仅可以节约大量资源.还能够降低垃圾处理费用.减少占用土地资源从而使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过程中伴随产生大量填埋气,造成的环境影响不容忽视,填埋气中的CH4具有很高热值,是可利用的再生能源.对我国垃圾填埋气的特点、常见收集方式、焚烧发电利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危害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居住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如何进行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与处理显得至关重要。米东区作为乌鲁木齐市新型工业城区的代表,其经济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其城市居住环境却未得到足够地重视。鉴于此,围绕乌鲁木齐市新型工业城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现状展开了社会调查,选取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作为靶区,随机选取70户人家进行了入户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及处理的特点,进而指出了新型工业城区垃圾分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影响城市家庭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因素,针对如何更好的实现垃圾的分类收集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逐渐增大,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及城市环境。分类收集是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有效手段。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状况不佳,大部分城市均为混合收集,给垃圾处理和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本文从国外发达国家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费促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成功经验出发,提出几点推动我国垃圾分类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Amoto  I 《中国环保产业》2000,(4):48-48
有了资源重复利用的法宝和现代炼金术 ,我们将迅速进入一个没有垃圾的世界。但这还必须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无论是谁提出“不浪费 ,不愁缺”的忠告 ,都不曾在2 76亿美国人中引起大的共鸣。他们在1997年扔掉了1 ,950多亿吨垃圾。即平均每个人扔掉725公斤的垃圾。这些只不过是无害的固体垃圾。美国的工业部门每年向空中、水里和地上排放11亿吨以上的有毒废料———其中有铅化合物、铬、氨和有机溶剂。尤其糟糕的是 ,地球上60亿人口中的大多数开始步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的后尘。加利福尼亚州卢米斯市的乔治·利…  相似文献   

10.
浅论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庆龙 《四川环境》2001,20(1):43-45
现在社会产生越来越多,组份越来越复杂的生活垃圾,已成为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垃圾成份和数量的分析,结果国内外垃圾处理的发展现状,针对四川省省情,提出了加强垃圾分类收集、分选回收,以堆肥、焚烧、再生等手段实现垃圾的资源化系统。并且,对目前的垃圾处理所涉及到的政府职能和社会意识等软环境作了简单描述。  相似文献   

11.
《环境技术》2006,24(1):45-45
生活垃圾 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目前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  相似文献   

12.
“上线”一分类,垃圾变宝贝。这是落户青岛胶州市的青岛梦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最新研制出的一种垃圾处理设备.可以将生活垃圾在运出中转站之前就实现“源头分类”和生化处理。据介绍,这条设备可将垃圾当作资源来“生产”,不仅适用于城市,还有望在乡镇、农村投入使用,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7,17(2):51-51
昨日,北京市第一个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沼气的发电项目,在昌平区小汤山镇阿苏卫正式并网发电。垃圾填埋产生的沼气可用作发电,不仅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相似文献   

14.
15.
广州市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与利用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广州市现行垃圾处理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广州市垃圾的产出特点,就如何实现该市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尤其是资源化利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是实现生活垃圾高效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的必然途径。垃圾分类制度的正式实行,使城市生活垃圾收运模式得到了优化,节约了填埋场库容,降低了填埋场失稳风险和焚烧烟气中的重金属含量。我国于2019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全面推进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分类收集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所产生的影响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通过文献调研,总结和分析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现状及分类收集对生活垃圾不同处理处置方式的影响研究现状及进展,以期为我国更好地规划和管理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定位为重要民生工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内容,并对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示范城市明确提出了"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的绩效考核目标。由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由不同职能部门负责管理,不同来源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统计数据未有效整合,目前还缺乏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指标测算的相关研究。本文界定了"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的科学内涵,并以城市建设、再生资源利用等统计资料和物质流分析文献为基础,初步测算了全国尺度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研究表明,我国2006—2015年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从12.1%上升至17.0%,然后又缓慢下降至15.6%,由于数据缺乏,该数值可能在-28%~+32%波动。生活垃圾中回收利用量较大的可再生资源分别为废纸、废塑料、废钢铁、废玻璃等。本文还分析了目前测算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的数据不确定性和局限性,提出了面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实际评价的统计数据收集对策。  相似文献   

18.
收费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关键是在全面提升市民素质的同时,将垃圾处理费用在刀刃上,用在看得到的实处,让市民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9.
“垃圾围城”现象已成为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推进垃圾分类是解决日益增加的环境压力的重要举措。在垃圾分类全过程中,如何分门别类进行资源化利用是下阶段工作的主阵地。上海作为先行先试的城市,在政府、企业、媒体和公民的协同共治下,垃圾分类实效显著,但资源化利用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出现垃圾分类主体内在驱动力不足、垃圾分类行为约束疲软、湿垃圾处置痛点突出、低价值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难点凸显等。针对此,本文以构建闭路循环为核心理念,提出细化分拣门类、提升市场化机制、强化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夯实制度保障机制、加大宣传引导等对策建议,以期为其他城市提供经验借鉴与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20.
蚯蚓与垃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垃圾是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在环境教育中 ,培养学生垃圾资源化理念和养成正确的处理垃圾行为习惯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通过对国内外环境教育资料的查阅研究和自身实践 ,我们发现在学校开展蚯蚓垃圾箱处理垃圾活动 ,学生通过亲身观察蚯蚓把有机废物转变成具有利用价值的蚓粪和蛋白 ,真正领会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含义 ,并感悟这一过程对环境产生的重大意义。本文就国外环境教育中开展蚯蚓养殖实验作简单介绍。一、国外环境教育中的蚯蚓堆肥利用蚯蚓处理易腐有机垃圾是一项古老又年轻的生物技术。由于技术简单 ,操作方便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