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环境保护是武汉城市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中之重,当前武汉城市圈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两型社会的建设。文章分析了目前武汉城市圈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环境管理机制不顺畅、环境执法中市场作用发挥不足、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滞后、“重污染防治、轻生态保护”的观念盛行等,最后,本文从法治的角度提出了解决目前环境问题的合理化对策。  相似文献   

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武汉城市圈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以武汉城市圈已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发生的地质灾害作为评价对象,应用GIS层次分析法(AHP)对影响武汉城市圈地质环境质量的岩石环境、土壤环境和水环境三个子系统分别进行了评价,通过分析影响各子系统的主要因子,建立了子系统层次结构模型和质量指数数学模型,得出了各子系统的质量指数,从而评价各个子系统的质量状况,在此基础上,对武汉城市圈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系统评价。  相似文献   

3.
李璐  董捷  徐磊  张俊峰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5):1003-1015
开展功能区土地利用碳收支评估并构建碳补偿分区优化框架,对于制定适应各功能区低碳策略、指导补偿额度流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武汉城市圈县域为基本单元,在分析主体功能区划下土地利用碳收支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借助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法、SOM-K-means模型、二维关联矩阵等方法,对武汉城市圈进行了碳补偿类型区划分及优化。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各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地区差异显著,呈现“西高东低,中心最高”空间分布格局;主体功能区划下土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均具有明显空间分异特征,碳吸收与碳排放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相对空间分布趋势;武汉城市圈共有16个碳补偿支付区、11个碳补偿获补区以及12个碳补偿平衡区;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目标,最终形成7类碳补偿空间优化区,并对每一类型区提出了相应的低碳发展方向及策略。  相似文献   

4.
开展功能区土地利用碳收支评估并构建碳补偿分区优化框架,对于制定适应各功能区低碳策略、指导补偿额度流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武汉城市圈县域为基本单元,在分析主体功能区划下土地利用碳收支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借助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法、SOM-K-means模型、二维关联矩阵等方法,对武汉城市圈进行了碳补偿类型区划分及优化。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各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地区差异显著,呈现"西高东低,中心最高"空间分布格局;主体功能区划下土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均具有明显空间分异特征,碳吸收与碳排放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相对空间分布趋势;武汉城市圈共有16个碳补偿支付区、11个碳补偿获补区以及12个碳补偿平衡区;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目标,最终形成7类碳补偿空间优化区,并对每一类型区提出了相应的低碳发展方向及策略。  相似文献   

5.
2007年12月7日,一个普通而平凡的日子。但对于湖北武汉而言,则是一个点燃激情的日子。这一天,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2016~2017年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站点PM_(2.5)逐时监测数据,主要利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法和空间计量模型,从不同的时空尺度来分析武汉城市圈PM_(2.5)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年尺度上,2016~2017年武汉城市圈PM_(2.5)浓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呈中东部高、西南部低、局地略有突出的分布特征并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城市圈内部各城市PM_(2.5)污染浓度差异明显,且各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从年内尺度上看,武汉城市圈PM_(2.5)浓度总体上呈"U"字型分布,冬春季污染最为严重,秋季、夏季次之,且4个季节的PM_(2.5)浓度值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空间集聚现象;从影响因素上看,无论是自然环境要素还是社会经济要素均对城市圈PM_(2.5)浓度变化起重要作用,按其贡献强度依次是温度民用汽车拥有量风速能源消费水平城镇化率第二产业占比湿度节能环保支出,而森林覆盖率和海拔高度对PM_(2.5)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直接效应;从大气污染物本身关系上看,PM_(10)直接作用于PM_(2.5)的浓度变化,且起关键性的作用,CO和NO_2则主要是通过PM_(10)对PM_(2.5)浓度间接地产生影响,而O_3对PM_(2.5)浓度影响较小且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1995-2015年的5期土地利用数据和连续时间序列的水体数据集,探究武汉城市圈湿地受损程度及其对应的水体变化特征,并使用Logistic模型进一步揭示湿地受损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95-2015年,武汉城市圈湿地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面积减少了665.15 km2。湿地受损区域大多分布在武汉市、黄陂县、仙桃市等,主要是由建设用地、旱地侵占湿地引起的;湿地恢复区域大多分布在仙桃市、武汉市,主要表现为由水田向功能湿地转变。(2)20年来,湿地的变化与其水体的退化或增长变化特征相似,即湿地受损区的水体面积减少,湿地恢复区的水体面积增加。(3)Logistic回归表明,建设用地、降雨、GDP是影响湿地受损风险的主要因子,其中人类活动是湿地受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泛珠     
《环境》2008,(9)
湖北:武汉欲建生态城市圈;四川:建成首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广西:空气质量20年来最好;湖南:60亿建世界环保文化博览园。  相似文献   

9.
从土地资源属性出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测度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利用Tobit 模型对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是土地质量、结构、数量和禀赋等特征异质的综合反映,其中土地质量和结构异质是主因;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指数区间为[0.015, 0.737],可分为高异质区、中高异质区、一般异质区、中低异质区、低异质区5 个梯度区;城市圈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呈现出“中心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各异质梯度区内研究单元数量和面积差异明显;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对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产业比重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提高第三产业比重能够降低城市圈土地资源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5—2019年PM2.5和气象要素观测资料、NCEP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不同天气型下武汉城市圈PM2.5区域污染时空分布、天气尺度环流和大气层结特征.结果表明,城市圈污染以武汉为中心,多为轻度-中度污染,西部重于东部.造成武汉城市圈区域污染增长的天气形势包括4类,分别为冷高压底前部型、高压后部型、均压场型和低压倒槽型.4类污染天气型均有较低的混合层高度和地表通风系数,且边界层存在弱下沉运动和逆温,抑制污染垂直扩散.但气象要素影响PM2.5污染的机理各异:冷高压底前部型主要为大气压梯度引导偏北大风带来污染物远程输送,边界层冷平流导致低温、锋面逆温和浅薄高湿层(65%~80%),强输入性污染配合吸湿性累积增长造成严重污染,逆温厚度对PM2.5增幅作用明显;低压倒槽型东南风输入污染弱,但高温、低压引起气流辐合导致本地污染汇积,边界层暖平流带来平流逆温和深厚湿层(1000~750 hPa),逆温层底高偏低、厚度偏厚,促进污染物在近地面吸湿增长;高压后部和均压场型均为浅薄湿层(1000~975...  相似文献   

11.
浅议城市发展规划中环境与经济的协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当前城市的经济规划和环境规划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规划,环境规划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未能反映出春应有的地位,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描述了城市发展规划中应引入的新观念,并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城市经济与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2.
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交通规划和交通环境量化评价指标三方面,研究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如何在城市交通体系中得以体现,同时给出了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城市交通规划流程。  相似文献   

13.
董越  徐琳瑜 《环境科学学报》2019,39(9):3171-3179
随着城市的发展,其对资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社会经济等各种承载的需求同步增长,单一承载力逐渐无法满足对城市发展可持续状态的综合全面评估.城市综合承载力是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协调作用和协调程度的具体表征.综合承载力与人口规模、社会经济活动发展带来的压力之间存在动态互动关系,只有承载力和压力维持动态平衡,才能实现城市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构建城市双向复合动态可持续评估方法,量化负向城市压力(UP)和正向城市综合承载力(UCCC)及其二者之间的复合动态关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蒙特卡洛模拟,从经济、资源、社会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和相互作用,实现逐个单点时间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概率分布模拟,进而通过复合动态关系判断模型实现单个区域单点时间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判断.最后,以广州市为例,对所提出方法进行应用.结果表明,2004—2016年,广州市的综合承载力和城市压力相互协调、相互适应,城市发展整体呈可持续状态.但2012年以来资源环境承载力有一定的下降,尤其是水资源承载力和大气环境承载力下降,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大连市加强城市环境建设,促进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事例,阐述了大连市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在合调整城市布局,发展环保产业、建设生态城市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孙伟  刘崇刚  王苏宁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11):2913-2925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国土空间管治、城乡建设管理和生态安全管控的关键抓手,对于推动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具有基础性和约束性作用。综合利用回归分析模型、InVEST模型和CA模型,探索构建基于生态约束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方法,并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在评价城市生态用地重要性和建设用地空间扩展潜力基础上,开展不同目标年份的城市用地扩张模拟,据此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研究表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具有动态性、复杂性、系统性特征,受到多因子相互作用,基于生态约束的城市开发边界模拟能够兼顾城市空间发展需求和居民高品质生态环境诉求,促进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助于丰富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方法研究,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框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生态市建设规划是加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与国内其它城市相比,深圳市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较高的环保意识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等优势。结合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提出建设国际化、高水平、精品生态市的规划目标并分解到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规划建设阶段,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生态深圳“五个三”规划研究体系和规划思路以及21项重点研究内容,以此作为生态深圳建设规划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7.
西安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传统的城市宏观经济运行过程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PESER系统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影响评价经济运行模型。在此基础上,将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影响评价的描述性指标与货币化量值指标进行有机结合,构建了西安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大连市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良好的城市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但旅游超载也会导致城市环境的恶化,所以旅游业与城市环境必须做到协调发展才能达到“双赢”。本文以协调发展为理论基础,应用协调发展度计算公式,采用相应的标准和指标对大连市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是大连市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的生态环境滞后型,旅游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呈上升势态。最后提出了大连市今后发展旅游业在环境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刘锟  杨晓东  姜琪 《环境工程》2012,(Z2):388-391
以典型城市钢厂为例分析了城市钢厂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实现城市钢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从与国际先进大城市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的比较中,分析上海目前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状况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根据上海的城市发展战略的目标和要求,提出了要遵循生态发展规律,以保持城市水资源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重点,优先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快能源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增加城市生存环境建设投入,以实现已确定的跨世纪的环境保护总目标,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的7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