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70年代环保科学家发现使用氯化法对饮用水进行消毒杀菌时可伴生40多种有可能致癌或致突变等毒性的氯化有机化合物,其中挥发性氯化有机物主要为三卤甲烷(THM)。这些THM物质中的氯仿、四氯化碳可引起大、小白鼠发生肝癌和胃癌的结论已获世界科学家所公认。从而80年代各国都加强了对饮水氯化处理的副作用研究。我国近年来也开展了类似调查和毒理学方面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饮用水中氯仿的最高限量应在30μg/l以下,美国环保局则规定饮用水中THM总量不得超过100μg/l,我国则采用了饮用  相似文献   

2.
管网水有机污染物成份及二氧化氯应用的优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管网水质问题已越来越引人们的重视,这里给出了充分利用现代检测技术分析检测出的管网饮用水中有机污染物成份及其危害,并重点介绍了氯消毒过程中的消毒副产物THM的影响.以及二氧化氯替代氯气成为新一代饮用水消毒杀生剂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新水标下的给水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伟利 《环境》2007,(9):22-25
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于7月1日正式实施,这一标准的实施,是社会经济发展大势所趋.近年来发生的危及饮用水源安全的环境突发事件,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快了该标准出台的进程.专家称:"随着饮用水源污染威胁的日益加大,饮用水中有机污染状况不容乐观,如果不调整生活饮用水的相关标准,我们的饮用水安全很难保障".  相似文献   

4.
纳滤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滤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膜分离技术,近年来成为水处理研究的热点.论文介绍了纳滤膜的特点及分离机理,详细阐述了纳滤膜技术在饮用水净化过程中的技术特点,如降低饮用水的硬度,去除饮用水中的重金属物质、有机污染物、藻类、细菌病毒等成分.同时探讨了纳滤的膜污染问题以及引起膜污染的因素.列举了比利时、日本、美国以及中国山东长岛等地纳滤膜技术的工程实例,说明了纳滤膜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应用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5.
饮用水处理技术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饮用水水源遭受有机污染现象日趋普遍和严重,传统净水工艺已难以满足生产合格饮用水的要求。本文综述了受污染水源水中有机物的来源、分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发展和饮用水处理技术特别是生物处理技术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浅谈饮用水微量有机污染物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加速,饮用水遭到有机物的污染现象日趋严重.传统水处理工艺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饮用水质量的要求.通过对饮用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及对水质的影响,提出了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技术,为研究和开发新的净水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按照“全国生活饮用水水质调查方案”对全盟不同类型水源进行了检验分析,并采用水质指数法进行了卫生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除自来水水质尚好外,广大农村、牧区居民饮用水源:大口井、坑井、砸管井、河水、窖水水质均较差。大口井水源占总饮用水水泥数的81.68%,占总饮用人口数65.60%,除有机物质污染外还有氟化物的污染。文章为水质改善和水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我国饮用水水源内分泌干扰物的污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作为饮用水水源的天然水体和部分饮用水水源地已受到内分泌干扰物的严重影响.文章分别从重金属类和有机类污染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饮用水源内分泌干扰物的污染现状,针对我国开展内分泌干扰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建议对策并做出了展望.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以及华北、东南沿海地区的部分饮用水水源地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阿特拉津等有机氯农药...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被认为是相当清洁作为饮用水源的地下水,根据现代的资料证明是很易受到污染的。已知能够进入地下水中的有各种挥发性有机物质,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四氯化碳、1.2-二氯乙烷和氯乙烯。所有这些挥发性有机物质都是卤化物,不易溶于水,含1或2个碳原子。它们是很好的有机溶剂,被广泛地利用到工业、农业和日常生活中,美国每年生产900万吨这类物质。工业和生活污水净化过程的破坏是挥发性有机物质污染地下水的最主要原因。沉淀池和化粪池系统也可能是地下水的污染源。现在正加强研究防止挥发性有机物质对地下水的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这些物质在水中的分布,多半决定于它们在自然  相似文献   

10.
饮用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危害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饮用水有机 现代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污染的水质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提高饮用水有机污染物控制指标,在常规给水处理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深度处理,强化饮用水源保护,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相似文献   

11.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高锰酸盐指数限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CODMn(高锰酸盐指数)是一个反映地表水体受有机污染物和还原性无机物质污染程度的综合性指标,也是饮用水源地有机污染控制的重要指标. 对人体健康而言,CODMn一般不具备毒理特征,但ρ(CODMn)与经氯消毒后出水中消毒副产物浓度存在一定关联. 2007年典型流域集中式饮用水源地ρ(CODMn)调查结果表明了饮用水源地有机污染总体状况,即:湖库型水源地ρ(CODMn)最高,平均值为(2.70±1.40)mg/L;河流型水源地次之,平均值为(2.49±1.26)mg/L;地下水型水源地ρ(CODMn)最低. 湖库型和河流型水源地的ρ(CODMn)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1—4月、11—12月较低,5—10月高,最大值均出现在8月;地下水型水源地的ρ(CODMn)较低,并且无明显季节性变化,平均值为(1.11±0.81)mg/L. 根据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国内自来水厂主体净水工艺,建议我国饮用水源地ρ(CODMn)标准限值为4.0mg/L. 河流和湖库型水源地在不同月水质达标率分别为84.9%~89.0%和81.0%~89.6%,地下水型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6%. 为提高饮用水源地ρ(CODMn)达标水平,应重点加强河流和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农业面源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我国饮用水中嗅味问题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李勇  张晓健  陈超 《环境科学》2009,30(2):583-588
综述了我国饮用水中的嗅味问题及其国内外研究进展,着重讨论了我国面临的饮用水中嗅味问题的现状、水中嗅味来源及饮用水中嗅味的定性定量分析技术、致嗅物质组成特性、典型致嗅物质的去除技术及工艺.旨在阐明除了土嗅素(geosmin)和2-甲基异莰醇(2-MIB)等微生物代谢产物外,硫醇硫醚类厌氧分解产物也是我国饮用水中重要的致嗅物质.硫醇硫醚类致嗅物质于2006年首次在东莞饮用水中发现,后被证明也是2007年太湖饮用水危机中的主要致嗅物质.Geosmin和2-MIB的吸附效果好于氧化,而硫醇硫醚类致嗅物质易于被氧化去除,不易被吸附去除.需要尽快开展我国饮用水中致嗅物质组成特性及典型致嗅物质去除技术和工艺的研究,形成应对不同水源、不同季节、不同致嗅物质嗅味的饮用水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3.
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饮用水水源的污染却日益加重,给水处理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饮用水的嗅和味源自水中某些物质,直接影响水的可饮性,产生嗅和味的某些合成化合物,有害人体健康。因此,如何有效地减少饮用水中的嗅和味,是水处理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而了解产生嗅味的物质组成及其产生的过程,对有效地去除和减少饮用水中的嗅味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就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饮用水中致癌性多环芳烃的污染及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进口液相色谱仪和高灵敏、高选择性的荧光检测器,对辽宁省4个地区饮用水源地下水中的致癌性多环芳烃PAH 进行测定,共测出7种PAH,结果得出地面饮用水源高于地下饮用水源,笨并(a)芘超过饮用水标准;地下水源以沟帮子的较重,苯并(a)芘也超过标准.饮用水中PAH 污染来源主要是由于地面水污染渗漏补给造成的,其次是由于沥青衬里的管道输送过程带的污染.DiB(ah)An 和Bghip 管道输送增加100—167%其他增加32—57%,要防止饮用水的污染首先控制地面水的污染,改进沥青衬里的输送管道.  相似文献   

15.
为保障徐州市饮用水安全,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污染状况、污染水平及污染来源,选取了徐州市及辖区几个有代表性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为监测调查点.并提出保障饮用水安全的科学依据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杨莹 《环境》2007,(9):26-29
2007年7月1日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正式施行,水质指标由现行水质标准的35项大幅增加到106项,标准对水中多种微量有机污染控制将更加严格,这对供水企业的饮用水处理技术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也引起了公众对饮用水卫生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饮用水源地的保护、供水企业的技术革新、二次供水系统的完善都会对饮用水的水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供水企业的技术改造则是保障饮用水卫生安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水中痕量有机磷农药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农药对饮用水以及饮用不源的污染在西方发达国家是一项极为关注的课题,有机磷农药作为农药中的一大类,至今仍是世界上生产和使用最多的农药品种,因此,饮用水以及饮用水源中痕量有机磷农药残留的状况受到人们关注,水中痕量有机碳的分析方法正在不断地改进,针对GC/MS测定某些有机碳农药时存在热分解以及在气相色谱柱上发生吸附的不足,结合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质谱鉴定器,水文主要介绍最新的HPLC/APIMS方法在水  相似文献   

18.
1、绪言近年来,饮用水用氯消毒处理,被怀疑有致癌性的氯仿等三卤甲烷(THM)生成,因此寻求抑制和消除卤化物的措施,成为世界上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消除卤化物的措施有:(1)用活性炭吸附和臭氧氧化,以去除形成 THM 的物质;(2)改变消毒方法;(3)改变投氯位置。但采取(1)法并不能使形成THM 的主要物质腐植质(富里酸,腐植酸,胡敏素)达到很低的浓度,特别是腐植酸中分子量小的富里酸。除了联合使用活性炭或臭氧氧化和微生物处理外,再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饮用水中溴酸盐、卤代乙酸及高氯酸盐研究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调查了北京市饮用水厂源水及出厂水中消毒副产物溴酸盐、卤代乙酸及典型污染物高氯酸盐的污染现状,研究了其来源及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北京市饮用水中基本不含溴酸盐;含有5种卤代乙酸和高氯酸盐.饮用水加氯消毒是产生卤代乙酸的主要原因.在所调查水厂出厂水中卤代乙酸的平均浓度为42.1~149.5μg/L;其中含氯卤代乙酸占总量的90%以上.5种卤代乙酸的含量顺序为三氯乙酸>二氯乙酸>氯溴乙酸>二溴乙酸>一溴二氯乙酸.饮用水中卤代乙酸受季节影响较大,9月份浓度最高,4月份浓度最低.高氯酸盐主要存在于以地下水为源水的水厂中,受地下水污染影响较大.各水厂出厂水中高氯酸盐含量为0.1~6.8μg/L.饮用水中高氯酸盐在11月份含量最高,7月份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七十年代以来,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发展很快,各种水质净化新工艺应运而生。在进行饮用水深度处理时,首要的问题是如何改进水中污染物的检测手段。目前,饮用水源的有机物污染是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水和废水处理工艺中用于评价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指标有BOD、OC、COD以及TOC等。在常规浓度范围内,这些指标能有效地评价水中有机物。但是,当污染物浓度低至几个毫克每升时,则对于它们的分析将有明显的误差。在饮用水污染治理技术中,为了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