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张从 《环境保护》1994,(6):38-3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人们的都市意识相对滞后。都市意识薄弱是造成城市环境问题和重要原因之一。培育和加强都市意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环境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2.
基于WebGIS平台的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城市水体修复技术集成的重要工具,该系统包括数据管理平台、决策支持平台、公众交流平台和集成化管理平台。通过对城市水体修复技术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以及系统架构设计,建立了城市水体修复技术集成管理信息系统(ComprehensiveIntegrated Method(CIM)for Urban Water Restoration(UWR)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简称UWR-CIM-MIS.)。UWR-CIM-MIS集成了基础数据库、模型方法库以及专家库,可以为政府决策者提供充分的决策参考,适于推广到城市或区域水体修复的规划与管理之中。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自然景区园林化的概念。分析了自然景区园林化对景区内大气.土壤.水体及生物多样性产生的深刻影响。指出:自然景区园林化破坏了自然景观的原真性.整体性.园林化过程减弱了植被对有害气体的吸收能力.使自然景区的大气质量下降;园林化后旅游活动的加剧。降低了土壤中的有机质以及氮、磷等无机营养元素的含量;园林化活动改变了自然景区内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污染了水环境;园林化破坏了植被。干扰了野生动物捕食.交配等活动。  相似文献   

4.
利用呼和浩特地区4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采用监督分类支持向量机法,对呼和浩特市城市化进程进行分析,并对其热岛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城市建设用地迅速增加,水体和植被覆盖区明显减少;随着城市的扩张,交通网络逐步形成,原有景观呈现明显的方向性破碎化;呼和浩特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建成区大面积增加,主城区热岛效应明显,热环境亟需改善。呼和浩特市热环境特征表明增加城市绿地和水面是改善城市热环境的有效途径,水体、拥有水体的公共绿地以及大面积的绿色植被连续体冷岛效应尤其明显,这对于城市健康发展、夏季高温预警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市环境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密相连。城市环境规划应起到调整建设布局、防治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作用。 武汉市是华中地区的中心城市,迫切需要有一个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基础的城市环境规划。武汉市城区内不仅水域宽广而且类型繁多,是武汉市环境中最重要的环境要素。因此,武汉市城区水环境规划在整个城市环境规划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和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城市的概念,人类需求与生态完整性,空间尺度,结构与功能匹配,城市绿地,物种流6个方面介绍了生态城市设计和建设的基本思路。介绍了生态城市设计的技术方法。并以三亚城市生态规划为例介绍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生态城市是都市规划和建设和最佳模式,在总结系列实践工作的基础上,对生态城市建设做了理论和实践总结,以推动生态城市建设早日推广。  相似文献   

7.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湿地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实践,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作为一种新污染物,在水体环境中普遍存在,是当前环境研究和公众关注热点.基于高通量定量PCR与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深入研究了厦门城市湿地公园水体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种类、丰度水平和分布特征.结合微生物群落特征和水质理化性质,阐释了城市湿地公园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的影响因子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城市湿地公园水体环境总共发现了217种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水平高达6.48×109 copies·L-1,抗性基因呈现出丰度较高、种类多样以及普遍共存的特点,城市湿地公园是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的重要热区和存储库;Marivivens、 NS5_marine_group和Planktomarina等9种微生物是41种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潜在携带者,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城市湿地公园水体环境抗性基因变化的单独解释量达到了51%,因此微生物群落是城市湿地抗生素抗性基因赋存和演化最重要的驱动力.基于研究结果,暗示着城市湿地公园水体环境抗生素抗性基因具有潜在水生态安...  相似文献   

8.
环境的规划对于城市的建设,以及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很好地将规划的建设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衡量,从而对规划进行改善。我国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方面可以对国外的先进经验予以参考,形成为符合我国国情的指标体系。本文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宁梓洁  王鑫 《环境工程》2018,36(8):26-29
黑臭水体是目前主要的水环境问题之一。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黑臭水体治理也得到重视,两者关系紧密。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也可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突破口。基于目前对黑臭水体的研究进展,在阐述黑臭水体成因与分级标准基础上,重点按照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生态法三类治理方法系统地总结了黑臭水体主要治理措施,为国内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论述城市环境美、城市环境美的创造,以及创造城市环境美的目标、原则和策略。作者认为,城市环境美是城市建设的目标,是进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塑造城市环境美,要依城市的规模、性质和功能,并依其自然特征等,注意创建自己的风格和韵味。创造城市环境美,是市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尤其要加强规划和管理,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抓起。城市各部门要在统一领导和规划下,密切配合,协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是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未来的环境起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的现状出发,分析了现代城市建设中容易出现的环境问题,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给出了笔者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罗安斌 《环境导报》2003,(24):35-35
目前,江苏正在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城市化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思想,把推进可持续发展贯穿于城市化的战略思路和各个具体环节中。 首先,科学制订和实施城镇规划。城镇规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科学合理的规划是确保城市发展真正立足于区域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保障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富营养化是城市水体存在的重要环境问题,城市的河湖生态系统一般都是温室气体重要的源,治理城市水体富营养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迫切需求。为了深刻理解富营养化对城市水体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影响,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和数据再分析,综述了水体富营养化状态下碳、氮、磷等营养盐指标和水质指标对城市水体温室气体总增温潜势和水-气界面温室气体(CO2、CH4、N2O)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水体总增温潜势、水-气界面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水体碳、氮、磷等营养盐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水体溶解氧、p H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可见,富营养化状态下营养盐的增加会促进城市水体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排放,说明减污与降碳可以协同增效。  相似文献   

14.
生态红线划定和管理是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的重要前置条件和依据.传统的生态保护规划缺乏空间落地和空间引导约束,目前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城市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方法体系.生态红线应以生态保护红线为核心的一系列不同管控层级的范围边界组成,实现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规划建设活动的全过程互动衔接.以大连市为例,提出基于城市环境综合分区的生态红线划定方法及控制体系,包括:生态保护红线、生态控制绿线、人居建设蓝线和产业准入黄线,实现生态红线划定的空间约束与资源环境引导,强化与现有规划成果的衔接与协调.  相似文献   

15.
城乡交界处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解决城市人口的食物供应问题,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城市生态。但是城乡交界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新老环境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管理和合理的规划,它也会给城市环境造成危害,进而影响人类的健康。本文结合都市农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存在的潜在危害做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环境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是相互联系和渗透,同时又各有侧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两种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研究对象是一定时期的某城市,而环境规划则是针对“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城市总体规划具有城市建设发展纲领的性质,而环境规划则更侧重于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来说,环境规划更侧重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而城市总体规划则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对城市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等都具有指导和控制作用,涉及面更广.另外,两种规划的编制、审批和管理单位也不同.  相似文献   

17.
以人口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传统城市发展规划模式,不能应对中国的城市快速发展和环境可持续的问题。“反规划”提出城市的建设规划必须以生态基础设施(EI)为依据,而不是建立在人口预测和市政基础设施之上。“反规划”与当代的景观都市主义和前科学时代城市建设中的“风水”有相同理念,并源于19世纪的以绿道作为游憩基础设施的思想、20世纪初的城市绿带作为城市形态控制的思想、和20世纪后期关于生态基础设施作为生物保护基础的思想。生态基础设施有关键性的景观结构所构成,它们对景观中的各种自然过程、生物过程、遗产保护及游憩过程具有战略性的意义,维护对人类社会所不可或缺的自然资产和自然服务。在快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EI 是精明保护与精明增长的有效工具,必须先于城市的发展规划进行规划,并框限城市未来的规模、格局与形态。 EI用尽可能少的土地,通过关键性和战略性的规划,来对土地生命系统的生态服务进行捍卫。以浙江台州为例,论文讨论了如何用EI来进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图8参98  相似文献   

18.
正山青水美,是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中国民众最关切的重要福祉。黑臭水体治理是实现这一福祉的重要举措,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中有着明确的规划:2020年底前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目标。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据中国水网2017年底报道,2017年,黑臭水体治理完成  相似文献   

19.
景观水体治理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城市的日益发展,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水景主题公园、水景建筑的不断涌现,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常规水处理方法又不能简单地应用于景观水体的治理,人们对景观水体的治理也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景观水体水质控制技术的研究,对营造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就目前对景观水体常用的物理、化学、生物及生态修复等各种方法进行了阐述,特别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新兴的人工湿地等生态修复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是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应根据污染程度、黑臭成因以及治理目标,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基于政策与技术角度,梳理城市水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基本情况及黑臭水体治理面临的挑战,凝练新时期水污染治理理念,以系统方法解析城市水污染防治技术实施要点,以广东省中山市水体治理为例,从城市黑臭水体成因、污染情况、治理方法、取得成果等方面进行论述,重点分析该市黑臭水体治理的方法、经验及取得成效等。结合我国城市水务重点领域工作,对未来黑臭水体研究进行展望,为统筹推进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成效和水生态维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