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扬子地块西南缘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Au、Sb、Hg、As矿床,常出现共生分异的现象,在空间上形成Au、Sb、Hg、As矿床、矿带相伴出现而又相对独立的规律性分布。在详细研究Au、Sb、Hg、As矿床、矿带区域分布及其产出地质背景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对制约Au、Sb、Hg、As矿床、矿带共生分异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对湖南湘西金矿尾矿的堆存、分布特征及其化学组成、微量元素含量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尾矿中贵、重金属元素如Au、Sb、W、Pb、As等含量较高,因此,尾矿不仅是矿区的潜在污染源,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后备资源.具有较大的二次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3.
凭祥地区金矿床受断层构造与酸性火山岩的双重控制。围岩蚀变为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等。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两个成矿期 :热液成矿期与表生氧化期。热液成矿期金由热液迁移至围岩 ,被黄铁矿与毒砂吸附。表生氧化期黄铁矿与毒砂氧化形成氧化铁矿物 ,金被吸附到氧化铁矿物之上得到富集。对矿化岩石与围岩的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 ,本区金矿以Au As Sb Hg组合为特征 ,As是金的找矿指示元素。根据金矿床的矿物组合与微量元素特征以及矿床地质条件推测 ,本区金矿床属低温热液矿床 ,形成时代为燕山期。  相似文献   

4.
黔西南煤燃烧产物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魏晓飞  张国平  李玲  项萌  蔡永兵 《环境科学》2012,33(5):1457-1462
通过对黔西南高砷煤及燃烧产物(底灰、粗飞灰、细飞灰和烟气)中微量元素含量、水溶性及赋存状态的测定,分析了微量元素在燃煤产物中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探讨了燃煤过程中微量元素迁移转化机制.结果表明,As和Sb是黔西南高砷煤的主要危害元素,含量分别为(256±195)μg.g-1和(26±21)μg.g-1.根据元素在燃煤产物中富集程度的差异,将其分为4类:Ⅰ底灰富集型(Cr和W);Ⅱ均匀富集型(Cu和Ba);Ⅲ飞灰富集型(Mn和Mo);Ⅳ细飞灰超富集型(As、Cd、Sb和Pb).As的挥发性强于Sb和Pb.As在细飞灰上表现出强烈的富集;而Sb和Pb在原煤和燃烧产物中的分配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2=0.990 1,P<0.05).亲石元素容易在底灰沉积或组成飞灰颗粒基质,亲硫元素燃烧后易于吸附在飞灰颗粒表面.而飞灰颗粒粒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所吸附的微量元素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5.
五龙沟金矿床Ⅲ矿段呈现以Au、As、Ag为主 ,伴有Pb、Zn、Cu、Bi、Sb等多元素的综合原生晕 ,其中Au、Ag、As为典型矿致异常元素组合 ,其次为Hg、Sb、Bi;Ag、As、Sb等元素为远程指示元素 ,也为矿体前缘晕和上部特征元素 ;Hg、Bi、Pb为矿体上部和中上部原生晕特征元素组合 ,也为中远程指示元素 ;Cu、Zn为矿体中部和中下部原生晕特征指示元素 ;Au在整个原生晕中均是特征直接指示元素 ;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As-Sb-Ag-Bi-Pb-Hg-Au-Zn -Cu,横向分带序列为 ,矿体上部原生晕 :Au -Zn -Ag -Bi-As-Hg -Cu-Sb -Pb ;中下部原生晕 :Zn -Cu-Au -Ag -Hg-As-Pb -Sb -Bi。矿致原生晕特征为Au原生晕发育 ,平均强度大于 1 60× 1 9-9;原生晕组合复杂 ,Au、Ag、As、Sb、Hg、Bi、Zn原生晕连续性好 ,范围大于构造带 ,有内中外或外中浓度带 ,各指示元素原生晕吻合性好 ;一般在矿体 (带 )受中度剥蚀深度 (或矿体已露出 )断面上 ,Au -Ag和Au -As具正相关表现 ,相关性较好。这些特点或指标 ,可作为以蚀变岩型为主要类型金矿床的地球化学信息标志  相似文献   

6.
在广东省河台金矿矿山采取土壤、植物样品,并对其中的微量元素含量采用ICP-MS法测定,研究了金矿矿山土壤、植物的根、茎、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在成矿和表生地球化学过程中金矿土壤各层的微量元素发生迁移和分异,在表土层和心土层含量高于底土层;土壤各剖面层中Au及Au的伴生元素As、Hg、Cu、Pb明显高于背景对照区和中国土壤背景值;植物体内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征受所处土壤环境影响,同时表现出每种植物独特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和对金矿环境的耐性机制;运用微量元素的生物吸收系数和生物转移系数表征植物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富集能力以及在各个器官的迁移状况。  相似文献   

7.
采用湿法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晴隆锑矿区11个采样点土壤及对应植物中重金属As,Sb,Hg,Cd含量。结果表明,矿区土壤中4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均超出贵州省土壤背景值,土壤受Sb污染最严重,其次是As,Cd,Hg的污染。6种植物(蕨菜、芒萁、茶叶、玉米、斑茅、牛尾蒿)体内Sb,As的含量都超过正常范围,其中牛尾蒿对Cd的富集系数达3.25,具有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Clark和Viets提出了一个从干扰基体中富集和分离多种微量元素的液态有机萃取体系,并证明了MAGIC(Methyl isobutyl ketone-Amine SynerGistic Iodide Complex)萃取体系可以用于Cu、Ag、Au、Zn、Cd、Hg、Ga、In、Tl、Sn、Pb、As、Sb、Bi、Se、Te、Pt和  相似文献   

9.
根据采自内华达州9个浸染型金矿床460个岩石碎片样品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该类型金矿床的地球化学找矿标志。由于甚至在8m的距离内采得的样品中金含量变化幅度很大,所以难以获得Au品位高的样品。就普查采样而言,指示元素含量乃是可靠的指示剂,其门限值为:100ppm As、1ppm Hg和50ppm Sb。砷是三者中最可靠的指示元素,因为它在所有金矿床中都显著富集。如果指示元素含量达到门限值而Au含量甚低,那么就应该采集更多样品进行研究。成功地寻找浸染型金矿床需要采集大量样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卡林型金矿床的Au、As、Hg、Sb、T1和Fe相的溶解度资料作了评述,根据矿物组合确定了矿化的物理化学环境,对控制矿石沉积的化学条件也作了述评。结论是卡林型金矿床的成矿温度为150°—200℃,成矿流体为中—弱酸性、低盐度和低f_(o_2)的。  相似文献   

11.
地层地球化学的研究范围正在日益拓宽.但其中心任务仍然是研究地层及其各类岩石中化学元素的分散与富集规律。实际上,元素的集散可回答成矿作用曾否发生,尤其是成矿作用发生的可能性问题.也就是地层含矿性的评价问题。本文以浙江省湖州─长兴地区地层岩石样品化学元素光谱分析数据为基本素材,对该区各地层组进行比较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查明了各地层层位中Au、Ag、Cu、Pb、Zn和B共六个成矿元素的丰度及其它地球化学特征,着重从地层中成矿元素的相对富集与贫化、后期作用叠加强度、变化性以及元纱共生组合几个方面考察地层中成矿元素的分散与富集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地层含矿性评价的准则与标志,进而对地层的含矿性进行评价.以揭示本区主要矿产的可能赋矿层位。  相似文献   

12.
研究区内不同时代的地层中 ,元素Au、Ag、Sb、Cu、Pb、Zn等具有不同的含量及统计参数特征 ,在区域上构成了 2个大的地球化学场和 1 0个次级场 ,它们控制了不同类型矿床的分布 ,显示了地球化学场与成矿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金山金矿床的微量元素、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1)成矿过程明显复杂于成岩过程 ,成矿作用中与Au关系最为密切的微量元素是Ag、As、Sb ,矿石中若干微量元素丰度低于区域含矿建造丰度 ,与产于动力变质环境下的韧性剪切带系列金矿床相似 ;(2 )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浅变质的中元古界双桥山群含金建造 ,燕山期岩浆热液活动为该矿床的后期加富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 ,金山金矿床的层控特征与江南金成矿带中其它金矿极为相似 ;(3)成矿流体主要为变质 变形过程中产生的变质热流体、再循环大气水和地球深部的高温、高压流体。  相似文献   

14.
湘黔桂地区晚前寒武纪层状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黔桂地区晚前寒武纪发育厚度较大的层状硅质岩层 ,岩石化学成分纯净 ,硅质矿物含量 95%以上。岩石贫微量元素 ,但富Ba、As、Sb、Ag、U元素 ;稀土元素总量低 ,Ce呈明显的负异常 ,轻稀土含量大于重稀土含量 ;δ30 Si值变化范围为 0 .0‰~ 0 .7‰ ,δ18O值变化范围为 2 0 .1‰~ 2 3 .6‰。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成因为介于热水沉积与生物沉积之间的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不同地质体中微量元素含量对比及因子分析 ,明确成矿热液活动元素 ,区分不同地球化学类型的元素集群。研究表明 ,成矿热液活动源于花岗岩岩浆侵位 ,花岗岩浆期后热液及地下水在岩体热力驱动下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矿化热液活动体系 ,对区内地层产生广泛的蚀变影响 ,形成矿体、热液活动脉体及矿化热液活动元素对围岩地层的改造。成矿热液活动体系为开放系统 ,运动方式以构造断裂导流为主 ,孔隙渗透为次。  相似文献   

16.
呷村多金属矿床是典型的海相火山热液一喷气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它具明显的垂向分带性,自下而上依次为铅锌矿带、铜铅锌银矿带和重晶石矿带,类似于日本黑矿型矿床的黄矿带、黑矿带和重晶石矿带。下部矿石主要呈粒状结构,脉状、网脉状构造;上部矿石常呈胶状、草莓状结构,块状、条带状、层纹状构造.围岩蚀变在铅锌矿带及其下伏火山岩中非常发育,而在上部块状矿层中却十分微弱。按蚀变的种类和强度,矿区分五个蚀变带。cu、Pb、Zn、Ag、Au、S、Ba等元素含量在含矿带内有随层位升高而增大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成矿溶液的温度、物质成份、fO_2、pH值,以及围岩岩性等因素控制呷村矿床的垂向分带。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生长于矿床上部植物对土壤中的成矿及伴生元素的吸收和转移及对生物地球化学异常形成的影响,以盐田岭锡石硫化物矿床为例,研究了不同土层及生长其上的杉木、杨梅树和芒萁不同器官中元素的含量特征。研究发现:生长于矿床上部植物中的多数成矿及伴生元素的含量高于背景区,形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异常,其元素组合同土壤异常大致相似但其衬度均小于土壤,土壤中富集的As、Sb、Bi、Hg、Sn、W在植物中未产生异常。元素在植物不同器官中的积累具有地下部分(根部特别是细根)或地上部分顶部(叶及细枝)富集,中部(木质部及皮)贫化的规律。相对于背景区,矿化异常区植物对多数元素的吸收和转移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营养性或毒性较小的元素降低相对较小,而毒性较大的或难溶解的元素降低相对较大。植物对土壤中营养性或毒性较小的元素的吸收和转移可能是无障-半无障的,而对毒性较大的元素或难溶解的元素可能是有障的。无障-半无障型元素有可能产生良好的生物地球化学异常,而有障型元素的生物异常可能不明显甚至不产生。毒性较大的元素由根向叶的转移可能是有障的,其叶部异常可能不明显甚至不产生,但有可能产生清晰的根部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