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铅是银灰色软金属,比重11.34(16℃),熔点327.4℃,沸点1620℃,常温下易溶于稀硝酸和醋酸中. 铅在地球上分布很广,用途非常广泛.主要用作电缆、蓄电池、铸字合金和防放射线材料,也是油漆、农药、某些医药的主要原料,工业上用铅,一般可分为金属铅和铅的化合物两大类.进入环境中的铅主要是铅的化合物.在厂房空气中,铅及其某些化合物以气溶胶即以铅烟和铅尘的形式存在. 铅可在人体内蓄积,体内长期有铅的蓄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表征飞灰的碳基表面模型,应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B3PW91方法,研究了碳基表面对铅的吸附机理。计算得到了单质铅和氯原子在碳基表面的吸附构型和吸附能,并得出Cl相比铅更易于吸附在碳基表面。为研究Cl对碳基吸附铅的影响机理,计算得到了单质铅在含氯碳基表面的吸附构型和吸附能。结果显示,Cl能够显著增强邻近活性位的吸附活性,从而显著增强铅在碳基表面的吸附效果。最后讨论了温度对含氯碳基表面吸附铅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环境中铅的来源 铅是为人们熟知的金属,在地壳中的丰度为0.016%[1].它广泛分布在土壤,河流、湖泊及海洋中.由于铅很早就为人类所利用,因而扩散到环境中去已有很长的历史.铅是现代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它在各种工业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我们所想象到的  相似文献   

4.
聚苯乙烯基离子交换纤维去除铅离子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聚苯乙烯其离子交换纤维是一种理想的离子交换材料。它的特殊的物理形态决定它对一些有害气体如铅烟、颗粒铅等具有很好的净化作用,铅烟净化效率可达80%;对水溶液中毒性铅离子去除率可达86%。该纤维可做为治理毒性铅离子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铅及其化合物在环境中侵入人体主要是通过呼吸。一般每人每天吸入20立方米的空气,其中所含的铅约有一半留于人体中,作用于全身各系统和器官,尤其是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骨骼、肝、肾、大脑动脉血管内也均有贮留。其中95%的铅以不溶性铅盐贮存于骨骼之中。在正常的情况下,铅于人体内的吸收——蓄积——排除之间维持动态平衡。若进入量和排出量平衡时并不产生危害。尿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产物,且与组织或体液提供的资料数据相平行。多年来临床观测结果表明尿铅是一个比较可靠的吸收指标。  相似文献   

6.
环境中铅和镉的来源及其对人和动物的危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中有毒或潜在有毒化学物,特别是重金属,种类和数量增加,对人和动物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这些重金属中,铅和镉尤为突出,毒性最大。本文阐述了它们的主要来源,慢性毒性,长期容许量或安全标准,略述了这二种金属与其他元素或养分的相互作用,因为这些作用显著影响了它们的毒性,特别讨论了这些作用对二种金属的容许量或最小长期安全摄入量的影响及其复杂性,最后建议继续研究以找出显示铅和镉对人体亚临床反应的早期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7.
耐铅微生物的筛选及其吸附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向土壤中添加一定量的铅来驯化土壤微生物,然后利用一系列不同铅浓度的PDA培养基分离耐铅微生物,结果获得一株耐300mg/L铅的细菌Pb—R-1和二株分别耐750mtg/L和900mg/L铅的真菌Pb—R-2和Pb—R-3,通过鉴定得知,Pb—R-2菌株为曲霉,Pb—R-3菌株为青霉;不同成分培养基(有铅或无铅)传代培养实验表明,3个菌株有稳定的耐铅遗传性;通过液体悬浮培养获得:Pb—R-1、Pb—R-2和Pb—R-3对Pb^2+的吸附率依次为35.5%、75.5%和48.2%。采用3个菌株浸种试验表明,小麦的发芽率几乎不受影响,其它的受影响差别较大。因此,用Pb—R-2吸附小麦土壤中的铅,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氮肥对污染农田土壤中铅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铅污染农田土壤做盆栽试验,研究了氮肥品种和施用量对小白菜吸收铅及土壤中铅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肥施用量相同的条件下,施用不同形态氮肥对小白菜地上部及根系吸收铅有显著影响;适量的NH4NO3不会对小白菜地上部造成显著影响,增施Ca(NO3)2也不会造成小白菜地上部含铅量的继续增加;各施氮处理的土壤pH较不施氮处理的土壤pH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以(NH4)2SO4处理的土壤pH下降幅度最大,施用Ca(NO3)2的处理的土壤pH变化不显著;氮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土壤中各形态含铅量,其中对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无定形氧化锰结合态,无定形氧化铁结合态及有机结合态含铅量影响较大,但并未改变各形态铅的分布顺序;小白菜吸收的铅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的交换态铅,但也可吸收部分碳酸盐结合态铅、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铅及有机结合态铅,甚至可吸收部分残渣态铅.  相似文献   

9.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铅和镉,常用甲基异丁基酮萃取后再在有机相中进行的。但由于甲基异丁基酮的易挥发,且有难闻的气味,所以在使用中感到不便。文献用泡塑静态吸附法富集原子吸收测定了矿石中铅和银,结果令人满意,但需以小体积(3~5毫升)进行操作,因此对于取样体积大的水样分析时应用不便。本文用动态吸附法快速富集水中铅和镉,以原子吸收直接在水相中完成测定。文中对富集分离、解吸等条件进行了详细的试验研究,拟定了一个快速测定水中铅和镉的火焰原子吸收法。所拟方法样品铅和镉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5~102%、96~105%;可测定水中20PPb以上的铅、5PPb以上的镉。  相似文献   

10.
铅、锌、镉都是土壤中的痕量元素,它们在天然土壤中含量很低,正常情况下,土壤中含镉为0.01—2ppm,平均为0.35ppm,含铅为2—300ppm,平均为35ppm,含锌为1—900ppm,平均为90ppm。它们都是环境中重要元素,现已证明,铅和镉对动植物都是有害的。锌是动植物的营养元素,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过量的锌对人和动物可能有致癌性。因此,它们在土壤中的含量多少对动植物生长和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土壤背景协作组提供的数据,对北京、南京、广东地区土壤中铅、锌、镉的含量水平、元素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样品来源及分析方法 根据各地区土壤母质类型,远离污染源以及按野外观察划分自然层次,采集不同类  相似文献   

11.
土壤中不同形态铅的提取及其取样深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国内外关于土壤中不同形态铅的提取方法和土壤采样深度进行了综述。在土壤铅与植物关系的研究中,采样深度的重要性和实际采样深度因不同研究目的而不同。对有效性铅的重要性作了研究,归纳了中外有效铅提取剂研究的主要历程,并对各种提取剂的利弊作了分析。建议在研究土壤的效铅时,应综合考虑植物和土壤中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并认为混合提取剂更能反映土壤有效铅与植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以某铅酸蓄电池厂铅污染土壤为供试土壤,投加不同比例的磷酸二氢钾稳定化处理污染土壤,测定土壤中铅的浸出浓度,以考察磷酸二氢钾对土壤中铅的稳定化效果,并采用BCR(European 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连续提取法进行形态分析,分析磷酸二氢钾对土壤中铅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磷酸二氢钾投加比的增加,各处理组铅的浸出液浓度呈下降趋势,投加比为6%时铅的浸出含量可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中0.25 mg·L~(-1)的浓度限值,达到了预期的稳定化效果。随处理时间延长,磷酸二氢钾对土壤中铅各形态分布变化规律如下:酸可提取态铅和可还原态铅含量呈下降的趋势,可氧化态和残渣态铅则呈增大的趋势。各形态铅含量在前10 min都快速变化,随后变化趋缓。经过磷酸二氢钾处理过的污染土与污染原土相比,酸可提取态和可还原态显著降低,可氧化态和残渣态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铅冶炼污染防治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铅冶炼工艺入手,根据铅冶炼整个过程中的重污染环节,对铅冶炼污染防治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首先根据铅冶炼过程中的重污染环节,采用生命周期法(LCA)确定了从备料至铅锭产出的全过程的评价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污染物质流分析.再结合污染物质流分析结果,提出了铅冶炼污染防控的关键工序,包括冶炼工序、“三废”治理工序.最后,以《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铅锌行业准入条件》、《清洁生产标准》、《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为依据,在遵循针对性、客观性等原则下,构建了目标层、子目标层、指标层三层结构的铅冶炼污染防治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为铅冶炼污染防治技术水平,子目标层包括环境管理、冶炼工艺与装备、烟气制酸程度、“三废”处理情况、余热利用情况、周边环境整治情况等六大污染防控因子,指标层包含24项具体指标,并给出了每个指标的明确涵义或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采用3种方法研究了铀和铅对枯草杆菌的毒性:(1)试纸法测抑菌圈的直径;(2)血球计数板测细菌菌数;(3)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形态和密度的变化.实验考察铀和铅的质量浓度为1~2 000 mg/L.结果表明:铀和铅对枯草杆菌的生长繁殖有显著影响;铀和铅对枯草杆菌的最大无作用剂量均小于1 mg/L;铀对枯草杆菌的致死质量浓度为500 mg/L,铅对枯草杆菌的致死质量浓度为 1 000 mg/L.同时,对以上3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确定了其各自的应用范围,为重金属对微生物毒性研究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不同粒级黑土胶体对铅的等温吸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了黑土样品并从中提取了3种粒级(5~10、2~5和1~2μm)的胶体,测试了胶体的比表面积、颗粒粒径分布和颗粒矿物质组成等特征参数。在不同温度(25、35、45和55℃)、不同pH(2、4和6)条件下,使用黑土胶体对铅离子作等温吸附实验,并用Langmuir、Freundlich和Dubinin-Redushkevich(D-R)吸附等温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显示,黑土胶体对铅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不同温度下黑土胶体对铅的吸附等温式能很好地符合Freundlich模式(R2=0.94~0.98)和D-R模式(R2=0.91~0.98),随温度的升高,黑土胶体对铅离子的吸附能力增加;不同pH条件下,不同粒径黑土胶体对铅的吸附等温式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模式,而当粒径小于5μm时,胶体对铅的吸附等温式能很好地符合Langmuir、Freundlich和D-R模式;随pH的升高,黑土胶体对铅离子的吸附能力增加;小粒径的胶体对铅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黑土胶体对铅的吸附属于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16.
通过碳热还原强化酸浸的方法高效去除CRT锥玻璃中的重金属铅,同时将脱铅残渣转变为玻璃微珠产品。实验考察了还原温度、碳粉加入量和保温时间对锥玻璃中铅浸出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碳热还原预处理后锥玻璃中的氧化铅转变为单质铅并主要富集在玻璃微珠表面,通过酸浸处理可高效回收锥玻璃中的铅。当锥玻璃与10%碳粉混合均匀,在1 200℃条件下处理30 min,锥玻璃中铅的浸出效率可达94.80%,脱铅残渣为粒径范围1~15μm的玻璃微珠。  相似文献   

17.
外源硅对不同pH水田土壤吸附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等温吸附实验,研究了加硅对2种不同pH水田土壤吸附铅特性的影响。实验中用硝酸中和硅酸钠的碱性,各处理间钠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的差异以硝酸钠补齐,消除了因硅酸盐的加入改变体系pH及伴随离子对土壤吸附铅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Langmuir方程、Freundlich方程和Temkin方程都能较好地描述不同硅浓度条件下两种土壤对铅的吸附特征,但以Freundlich模型为最优;加硅促进了酸性土壤对铅的吸附,抑制了碱性土壤对铅的吸附。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 铅是目前普遍污染的元素之一,其毒性主要是对造血系统、神经系统以及肾脏的毒害,尤其是可导致儿童智力低下,某些行为上的障碍等. 正确评价江水中铅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时,必须了解铅的存在形态。因为形态不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和碳足迹研究方法,对2000-2009年中国铅行业精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足迹进行核算,并对其造成的碳汇成本和铅行业的收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09年中国铅行业碳足迹总体呈增长趋势,主要原因是中国铅产业生产技术进步较为缓慢,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下降并不明显;(2)从2005年开始,铅行业收益高于其碳汇林成本,主要原因是中国精炼铅产量和国际铅价的高速增长.基于上述分析,从抑制碳排放和保证行业总体收益两方面提出了铅行业碳足迹控制策略,引导铅行业的低碳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田蔬菜中重金属污染和铅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集南京市栖霞山铅锌矿附近农田中6种蔬菜和相应的根际土壤,测定了蔬菜(根系和茎叶)和根际土壤样品铅、镉、铜和锌含量和铅稳定同位素比率.结果表明,土壤受到铅、镉和锌污染,其中镉是最重要污染物;蔬菜根系和茎叶铅、镉、铜和锌含量具有明显的种属特异性;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05)、<食品中铜限量卫生标准>(GB 15199-1994)和<食品中锌限量卫生标准>(GB 13106-1991)中阈值相比.蔬菜中铅、镉和锌含量超标严重.铅稳定同位素比率表明.蔬菜的铅稳定同位素比率与土壤铅稳定同位索比率明显不同.因而土壤不是蔬菜富集铅的全部来源,大气可能是其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