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以胜利一号露天矿为例,通过解译近40年来矿区周边的遥感影像图片,对矿区周边的景观类型和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回顾性评价,结果表明:(1)目前胜利一号露天矿周边景观以草原景观为主,75.41%的景观为草原景观,其中以克氏针茅草原所占面积最大,占整个评价区面积的60.22%,其次为羊草草原景观(占11.58%)。(2)胜利一号露天矿周边景观类型在近40年来发生了明显变化,草原景观不断减少,而人工景观类型却在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人工景观增加幅度最大,2010年人工景观类型面积是2000年的3.54倍。(3)胜利一号露天矿周边土壤质地正逐步由低湿化向中生化和砾石质化转变,草原景观类型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与1973年相比2,010年克氏针茅草原面积增加了14.22%,而羊草草原面积却降低了53.6%。(4)人工景观的增加使得矿区周边整个景观更趋于多样化,景观分布也趋于均匀,而景观优势度指数降低,景观斑块密度逐渐增大,最大斑块指数、平均斑块周长面积比、最近邻体距离、蔓延度指数逐渐减小,景观斑块趋于小型化,使景观异质性增加,景观破碎化加大。(5)人工景观的增加使草原景观内部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正在遭受破坏;而且随着草原景观中克氏针茅草原面积的不断增加,草原景观的优势度指数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2.
白音锡勒牧场草原植物群落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和无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技术,对白音锡勒牧场2004年和2005年的48个样点的草原植物群落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TWINSAN分类与DCA排序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吻合度达83%,输出结果准确可信;2.研究区域有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两种草原类型,其中在典型草原内可划分为五个植物群落类型,即1)大针茅(Stipa grandis)+羊草(Leymus chinensis)+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群落;2)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冰草(Agropyron cirstatum)群落;3)冷蒿(Artemisia frigida)+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大针茅(Stipa grandis)群落;4)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冷蒿(Artemisia frigida)+一、二年生植物(annual—biennial)群落;5)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tanacetifolia)+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一、二年生植物(annual-biennial)群落,这五个植物群落类型反映了典型草原植物群落退化演替序列;3.研究区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的物种数量、生态种组类型等不同。冷蒿(Artemisia frigida)+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大针茅(Stipa grandis)群落为研究区植物群落退化演替中的中度退化阶段,物种数量最多,生态种组类型最多,样点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蚂蚁的筑丘活动是草地生态系统中不可忽视的生物干扰因子。本文针对青海湖北岸高 寒草甸草原,调查了不同大小的蚁丘及其周围对照草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状况。结果表明: 蚂蚁筑丘活动显著地降低了土壤容重和土壤湿度,增加土壤温度,但对土壤pH 值的影响较小。 蚂蚁扰动改变了群落组成,增加了大部分禾本科和豆科物种的重要值而降低了杂类草的重要值。 以莎草科的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和禾本科的异针茅(Stipa aliena Keng)、赖草(Leymus secalinus)、溚草(Koeleria cristata)等为主的群落逐步演替为以禾本科的异针茅和赖草为主的 群落。植物群落的盖度降低但其地上、地下生物量增加;植物群落丰富度指数降低但均匀度指 数增加。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渔子溪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渔子溪流域1986、1994及2002年的遥感影像资料,对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1986~2002年间,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其总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加了0.42%,其中产品供给功能、生态调节功能、生命系统支持功能、文化娱乐功能的相对变化率分别为1.15%、0.36%、0.16%和-0.94%,它们对总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62.95%、46.82%、6.33%和-16.1%.从景观格局变化来看,渔子溪流域的斑块密度指数在1986-2002年间从0.0016减小到0.0013,而景观破碎度指数从0.00307增大到0.00474,表明渔子溪流域的景观粒度减小而景观破碎化的程度提高.研究结果还表明,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景观破碎度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其中耕地、疏林地、高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和居民建设用地的破碎度指数有所增加,而有林地、灌木林、中覆盖度草地和永久性冰雪覆盖的破碎度指数有所下降,这主要是由于一些零散分布的灌木林被开垦为耕地或转变为居民建设用地及气候变暖使得部分永久性冰雪覆盖转变为中覆盖度草地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西部草地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林省西部草地退化严重,研究该区草地时空演变对其畜牧业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0、1995、2000年三期遥感影像,在RS与GIS支持下,解译提取该区草地信息,分析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①20年来,草地面积减少40.70%,尤其高覆盖度草地,净减少率达51.96%;②1980至1995年,从动态度可以看出高覆盖度草地对草地整体变化影响较大;1995至2000年,总动态度和高、中覆盖度草地动态度接近,这两种草地类型对草地整体变化影响较大;③草地主要转化为耕地和盐碱地,转移面积分别达475799.43hm2和303182.06hm2;④20年来,各类型草地重心向东北方向偏移,不同阶段各类型草地重心偏移表现出无规律性、多向性。自然因素对该区草地退化起到一定的驱动作用,人类活动干扰则是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中国北方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以涡度相关法为主要技术手段,利用克氏针茅草原观测站2008年碳通量观测数据,探讨了干旱对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呼吸(Reco)、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的影响。研究发现:干旱是克氏针茅草原2008年Reco、GPP和NEE的限制因子。1)在半小时尺度和日尺度上,Reco均随干旱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呈现出明显的相关关系,Reco最大值出现在降雨过后的7月3日,为3.58gCm^-2d^-1;2)温度适宜时,半小时尺度和日尺度上的GPP均随土壤含水量(SWC)的减小而降低,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GPP最大值出现在7月4日,其值为7.89gCm^-2d^-1;3)在干旱的影响下,NEE随SWC的减小呈减弱趋势,在半小时尺度和日尺度上同样呈现正相关关系,在水分不足时,NEE明显减小,降雨前10天NEE平均值为-0.33gCm^-2d^-1,降水后10天增大为-2.21gCm^-2d^-1,后20天为-2.46gCm^-2d^-1,之后随SWC的降低,NEE开始减小,最后降至一0.12gCm^-2d^-1。干旱通过影响Reco、GPP和NEE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碳循环,是2008年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7.
三江源区东部8县草地退化格局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3期遥感影像(20世纪70年代末MSS,20世纪90年代初和2004年TM),借助1:100000地形图、1:1000000 草地图和植被图以及野外考察景观照片,对三江源区东部8县的草地退化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东部8县草地退化,总体为轻微退化类型区,退化趋势减弱。轻度破碎化草地、轻度破碎化和轻度覆盖度下降草地类型占该区总退化类型面积的63%;②轻度退化草地以阿尼玛卿山地周围所占比例最大。中度退化草地主要位于西部和南部山体的阳坡、半阳坡,而在阴坡上很少发现。重度退化草地多数分布于河流、居民点周围;③海拔3700~4500m之间是草地退化主要发生区,两时段退化草地面积分别占总草地面积的11.88%和8.01%,而8°~25°也集聚了东部8县主要草地退化类型;④两时段草地退化比重由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11.2%减小为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4的9.8%,但草地退化趋势仍在持续;⑤研究有助于从本底上准确把握三江源区草地退化状况,进而认识源区主体生态系统本底状况。  相似文献   

8.
露天矿区开发活动主要是在景观层次上进行,其直接导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Use/Cover Change,LUCC)。本文以黑岱沟大型露天煤矿1987年、1990年、2000年及2010年4期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以破碎度、分离度和优势度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类型脆弱度为指标,分析景观格局现状。研究显示:开发初期,耕地和草地虽有所减少,但所占面积保持在80%以上;生态恢复开始后,土地类型向林地和草地转移的面积逐渐增多。景观水平上分析显示,景观上破碎化程度加大,煤矿建设用地斑块面积逐年增大。从景观指数看,耕地、草地、未利用地的破碎度、分离度指数变化呈上升或不稳定状态,建设用地的破碎度和分离度指数有所减小;优势景观类型有所改变,建设用地对于区域景观的控制作用逐渐加强。  相似文献   

9.
景观类型与景观格局演变对洪泽湖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Landsat序列遥感影像数据解译进行了景观类型分类,分析了2008—2018年洪泽湖16个监测点位水质数据变化特征,从流域尺度研究了景观类型和景观格局演变对湖区水质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洪泽湖区主要水质风险指标为总氮(TN)和总磷(TP),淮安南区域TN和TP浓度较高.2000年之前洪泽湖流域内景观类型主要为旱地(43.3%),2000年后主要景观类型逐渐转变为水田(37.7%)和建设用地(23.6%).建设用地、水田、入湖河流、围圩和围网养殖面积与湖区TN和T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林地和草地面积与TN和TP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围圩养殖面积对TN浓度变异解释度最高,建设用地面积对TP浓度变异解释度最高,分别为47.6%和43.2%.近20年洪泽湖流域景观破碎度增大,斑块密度指数(PD)和蔓延度指数(CONTAG)与湖区TN、T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建设用地、围网和围圩养殖面积增加以及景观破碎化增强与湖区TN和TP浓度上升密切相关.减少围圩和围网养殖的面积比例,控制建设用地和水田规模,降低生态空间景观破碎度,是维护和修复洪泽湖水质安全和水生态健康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0.
草原土壤的碳氮分布与CO2排放通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利用静态暗箱法,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的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羊草(Leymus chinensis)、大针茅(Stipa grandis)、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等草原群落样地的CO2排放通量进行了测定;同时采集各样地的不同层次土壤混合样,分析其中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探讨其与CO2排放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不同样地群落的CO2排放与其土壤中不同层次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均0.8以上,说明在环境因子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生态系统CO2排放通量的变化.另外,土壤不同层次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深度增加递减,其中70%以上集中在0~30cm土层中,说明它们主要是来自地表有机质的分解;在0~100cm的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总含量从贝加尔针茅草原、大针茅草原、羊草草原和克氏针茅草原依次减少,表明降水量、蒸发量和干燥度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全氮分布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应用GIS技术及分形理论,以云南省滇池流域为研究区,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5类: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及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并进行各土地利用类型图斑分形维数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具有分形结构,各土地利用类型分维值介于1.09~1.35之间,总分维值1.146。根据分维值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稳定性排序:林地〉草地〉耕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若不考虑水域影响,稳定性指数均介于0.2~0.5之间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占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80.18%,总体稳定性良好。说明在人为规划影响下,滇池流域土地利用总的发展比较稳定,人为因素、人工措施的实施比较合理。分维值能较好反映各土地利用类型复杂程度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以太仆寺旗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典型区域,通过2000年和2008年TM遥感影像,提取了研究区两年度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并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作出评价。评价结果为,1)2008年较2000年,林地、草地、水域湿地、建设用地面积有增加,耕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了;2)高功能组分指数增加了,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耕地面积比指数、未利用地面积比指数均下降;3)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变化均反映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对改善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三江平原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县(市)为研究单元,基于2004年和2010年的遥感监测数据和调查数据,运用生态综合指数法,从生态环境状况、土地利用/覆被、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环境质量6方面分析三江平原生态环境的变化并探究驱动力。结果显示:(1)三江平原各县(市)生态环境指数变化量为-0.50~2.48,属于无明显变化和略有变化两个级别,其中友谊县生态环境略微变好,其余县(市)生态环境状况无明显变化。(2)三江平原林地、草地、沼泽地面积仍在减少,旱地改水田现象增加,水田面积大幅度增加。土地覆被类型变化的差异使得各县(市)生态环境走向存在差异。(3)水资源量增加是三江平原生态环境状况趋好的主要原因。(4)COD年排放量的变化决定三江平原各县(市)环境污染负荷的增减。  相似文献   

14.
结合遥感影像数据与野外实测数据,对塔里木河干流200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储量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覆被面积和结构均发生了变化.其中,耕地、居工用地和灌丛地呈增加趋势,且耕地与灌丛地增幅最为明显,林地、草地、水体和裸地呈减少态势且林地减少幅度最大.在林地、草地、灌丛地和裸地中,除了灌丛地之外,与2000年相比2010年林地、草地和裸地土壤中储存的有机碳量减少,且2010年储存在四种类型土地中的有机碳总量少于2000年的.10年来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转换导致塔里木河干流地区0~100cm土壤有机碳储量发生改变,其中土壤有机碳储量下降了的转换类型有林-灌、林-草、林-裸、草-灌、草-裸和灌-裸,相反的转换则使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东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从生态系统的类型、质量和功能的时空变化出发,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方法,并在全面考虑各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基础数据可获得性的基础上,对东江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科学评估,揭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08年东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减少趋势,且除水域外,其余生态系统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均为2008年比2000年有所减少,说明流域生态系统的质量呈下降趋势。林地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2004-2008年的年均减少率大于2000-2004年,反映了流域森林资源的质量加速下降的状况;从空间上看,虽然上中游单位面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于下游,但上游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得比较剧烈。  相似文献   

16.
车尔臣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ArcGIS与ERDAS软件,以1990年、2000年、2010年遥感影像Landsat TM/ETM为数据源,提取3期车尔臣河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利用图.在土地利用类型与区域生态风险之间的经验联系基础上,推求出土地利用类型生态风险指数,进而获得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指数,建立了车尔臣河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数量关系.同时,在空间尺度上将研究区分为若干特定研究单元,并对整体及局部地区进行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0年间,车尔臣河流域总体生态环境指数呈逐步升高趋势,但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恶化两种趋势并存,并在特定研究单元上出现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盐碱地向耕地、林地及低覆盖度草地的转化,低覆盖度草地向林地的转化和未利用地向耕地的转化是环境改善的主导因素,林地与中覆盖度草地向盐碱地和未利用地的转化是环境恶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7.
岩溶区与非岩溶区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地质背景、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在林地、灌木丛、草丛三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均表现为岩溶区>非岩溶区;岩溶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表现为林地>灌木丛>草丛;非岩溶区土壤微生物数量表现为草丛>林地>灌木丛,微生物碳表现为林地>草丛>灌木丛。对于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表现为非岩溶区>岩溶区,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岩溶区>非岩溶区;除非岩溶区土壤脲酶活性表现为林地>草丛>灌木丛外,非岩溶区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及岩溶区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均表现为林地>灌木丛>草丛。岩溶区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和非岩溶区土壤蔗糖酶活性能作为土壤较理想的肥力指标。  相似文献   

18.
罗璇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39(10):144-146
基于研究区2010年的土地利用图形数据,选用生态意义较明确的景观特征指数,定量分析了普兰店市景观空间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普兰店市旱地景观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其面积比例为47.1%,林地景观的面积比例也较大,草地和沼泽地的面积比例较小.平均斑块面积0.82 km2/个,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35,优势度指数为0.73,均匀度指数为0.62;(2)大部分旱地景观分布在普兰店市南部,林地景观大多分布在北方.城乡用地、水田则相对集中分布在南部沿海地区;(3)普兰店市的生态环境指数为0.40,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一般.  相似文献   

19.
一个基于土地利用详查的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新方案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文章简要总结了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区工作,进而提出了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的原则、依据和指标体系,确立了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体系与分级。在此基础上,基于《全国土地利用详查》的分县汇总数据,以分县为单元,把自上而下的定性分析和自下而上的定量归并两种区划途径相结合,在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类型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承继前人的相关工作,提出了一个由12个土地利用区和67个土地利用亚区构成的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新方案,编制完成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区图。该方案首次划分出了东南沿海区和藏东南-横断山区两个土地利用区,与以往的方案相比有所创新和发展;土地利用亚区的划分则强调国土开发的重点地区和土地严重退化或生态脆弱地区,从而更具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