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影响空冷凝汽器性能考核试验结果真实可靠性的相关因素,以德国VGB-R131 Me试验导则为基准,对大唐国际宁夏大坝发电有限责任公司600 MW直接空冷机组配套的SPX公司空冷凝汽器的性能考核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在局部风机停运情况下试验的数据处理方法和修正方法,并就性能评价系数、设计风机消耗功率及真空系统严密性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解决了局部风机停运时传统方法计算修正系数所带来的评价系数和物理过程相悖问题,保证了试验结果的真实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高强钢绞线-聚合物砂浆加固低强度砖砌体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采用高强钢绞线-聚合物砂浆技术对低强度砖墙进行抗震加固的方法,通过一片采用高强钢铰线-聚合物砂浆面层加固的墙体和一片未加固的对比墙体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该加固方法进行了检验。详细地分析了这两片墙体的破坏形态、极限承载力、滞回特性、耗能能力及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并提出了加固墙体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高强钢绞线-聚合物砂浆加固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墙体的极限承载力,改善墙体的延性和刚度退化,并提高墙体的能量消耗能力,从而提高墙体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3.
结构抗震试验是模拟地震作用、分析掌握地震机制及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方法。对拟动力试验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概括总结,分析探讨了拟动力试验特别是基于子结构技术试验的逐步积分方法、加载控制方式、误差分析、拟动力子结构试验、实时子结构试验、远程协同拟动力试验、混合子结构拟动力试验等关键技术,对比分析了拟动力试验技术与其他试验方法的差异,以及拟动力试验技术中基于子结构技术各试验方法间的区别和特点,并进一步阐述了各种拟动力试验的现存问题、应用前景,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厂300 MW火电机组汽轮发电机1 号轴X方向振动幅值较大且伴随低频振动的问题,通过对机组启动、运行过程中振动数据的频谱分析,结合低频振动的故障机理及振动现象分析,找出故障的原因,提出了提高轴承稳定性的改进措施。应用结果表明:改进措施实施后,机组1号轴启动及带负荷运行过程中,各项振动幅值均小于70 μm,且低频振动分量消失,振动数据达到了国家标准优秀水平。  相似文献   

5.
轻质混凝土,作为比传统混凝土更为方便的一种选择,在很多土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拟静力试验,对两种不同配筋型式的轻质混凝土剪力墙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进行了受力性能研究,观测了墙体的整个破坏过程,分析了墙体的强度、变形和抗震性能。试验分析表明,与配有传统横、纵向钢筋网的轻质混凝土剪力墙相比,配有斜向钢筋网的轻质混凝土剪力墙更能有效地传递水平荷载,抑制剪力墙板中裂缝的开展,提高了剪力墙的延性,增强了墙体的整体稳定性,抗震性能较好,能满足地震区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针对增容改造后 330 MW 汽轮机组启动过程中,发电机转子二阶不平衡量偏大,引起相应轴承处振动超标报警,致使机组升速过程中无法通过发电机二阶临界转速的问题,对发电机、励磁机转子振动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结果表明:发电机振动的主要原因是转子存在较大的质量不平衡,通过动平衡实验,在发电机转子两侧风扇环上加重,使机组顺利冲转到定速 3 000 r/min,稳定负荷工况下机组轴系振动达到优良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混杂纤维改良活性粉末混凝土(HFMRPC)不同方式加固构造柱约束带窗洞口砌体墙的抗震性能, 对 1 面作为对照组的未加固带窗洞口的砌体墙和 3 面分别通过单面加固、双面加固和双面窗间墙加固的砌体墙进行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分析对比了构造柱约束带窗洞口砌体墙的破坏模式、承载能力和位移延性等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HFMRPC 面层与砌体墙有良好的粘结能力,通过面层加固后能提升墙体的整体性并且形成有效约束;HFMRPC 面层加固后显著提升了砌体墙的承载能力、能量耗散,延缓了墙体的开裂和刚度退化;通过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提出了构造柱约束的带窗洞口砌体墙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8.
建筑幕墙振动台试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总结以往建筑幕墙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研究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指出现行方法的缺点和不足;提出基于加速度反应和位移反应的抗震性能指标和改进的试验方法,并以实例说明该方法用于判断幕墙抗震性能的有效性,探讨了试验中实现加速度与位移反应相协调的方法,分析了该改进试验方法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提出了基于楼层反应谱的试验新概念,即以满足一定的楼层加速度反应谱和相对位移反应谱的地震波作为地震输入,分析了用于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的反应谱要求和波形再现的要求。可为建筑幕墙抗震性能研究和试验方法研究以及工程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外置双U型静钻根植工法能源桩换热性能,通过现场热响应试验,利用热源理论初步分析其岩土综合导热系数,建立三维传热数值模型并进行验证。利用三维传热数值模型分析换热管间距及其导热系数、换热液流速和桩周水泥土导热系数等因素对该新型桩换热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试桩区域岩土综合导热系数为1.64W(m·K)-1。提高换热管间距、换热管导热系数、换热液流速和桩周水泥土导热系数均能提高能源桩的换热性能,但当换热管间距大于0.25 m,换热液流速达到紊流态,换热管和桩周水泥土导热系数高于岩土综合导热系数后,提高上述参数对能源桩换热性能的提高贡献不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构件标准试验的抗火试验方法很难考虑非受火构件对受火构件的约束效应,也难以反映受火构件对整体结构抗火性能的影响,而正在兴起的抗火混合试验方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首先简述传统结构抗火试验方法及其面临的问题,进一步阐述了抗震混合试验与抗火混合试验的关系,然后从试验流程原理、典型试验装置及对应力学边界条件、试验子结构选取与数据交换、不同试验方法的结果对比等方面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第一代抗火混合试验,并简要介绍了正在进行中的第二代抗火混合试验系统及其特点,最后总结了抗火混合试验中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