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传统企业资产管理方法存在设备考察范围窄、决策周期短及未考虑年值利率差异等问题,通过对自动化系统全生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 LCC)模型进行分解,量化设备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各环节的成本值,采用年值类指标,提出了基于LCC的自动化系统大修技改策略。结果表明:该策略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项目科学决策的精益化水平,而且对于电网企业资产管理的综合效益改善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发展成熟度远不及传统项目管理的发展。运用传统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理论对应急管理体系与响应流程进行风险评估。以应急指挥体系作为研究对象,结合WBS(工作分解结构技术)制定了一种应用于应急响应系统的风险管理WBS法,将应急响应体系中的全部工作及其相应的责任分别予以细化和界定,得到风险节点。这些风险节点就是整个响应系统的管控核心。另外还依据风险节点的分布与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的特点,提出了三核六控的管理架构,完善应急管理响应流程与管理架构,理论上提高了整个体系的运作效率。  相似文献   

3.
水利工程的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正日益受到工程界的重视。渭河宝鸡市区段拦河闸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关键决策,都应用了风险分析与管理的方法,包括闸址及蓄水区地质条件的风险分析与管理、泄洪能力及运行风险分析与管理、工程施工过程风险分析与管理、拦河闸工程环境影响风险分析与管理以及拦河闸工程投资风险分析与管理。工程的按时完工、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项目的风险分析与管理工作的贯彻和实施。实践证明,在水利工程决策过程中引进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是必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VR-GIS技术在小城镇洪水淹没模拟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研究洪水灾害是个研究热点,但小城镇在防洪减灾方面缺少应有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对VR(虚拟现实技术)-GIS技术在小城镇洪水淹没模拟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解决了系统实现过程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小城镇空间数据库的建库技术及三维可视化、洪水淹没范围的确定,以及洪水淹没实时动态演示等问题。该技术已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所开发的《小城镇基础设施防灾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中得以实现。实践证明:小城镇空间数据库的建库技术速度快、成本低,适合中国小城镇的信息化现状。利用淹没范围的近似计算模型,可以有效迅速准确地计算出洪水淹没范围,有利于防洪减灾的迅速决策,且偏于安全。小城镇洪水灾害的三维可视化模拟,可以实时动态地演示小城镇遭受洪灾实况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5.
广西大范围低空急流暴雨的分型及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2—2010年广西12个低空急流暴雨个例进行了普查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大范围低空急流暴雨是在大尺度背景下,由天气系统和中小尺度系统共同影响的结果,在有低空急流存在的情况下,降水量有明显的增幅作用;通过对天气背景进行分析,对广西大范围低空急流暴雨天气形势进行了分型,得到了低涡急流型和深槽切变急流型以及副高加强急流型等3种型式。雷达回波主要有块状、带状和絮状3种类型;再通过对大范围低空急流暴雨过程的雷达回波强度、回波演变、其他产品特征、回波的源地移动和暴雨落区等内容的分析,提出了低空急流暴雨的短期预报模型,为今后广西大范围急流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用于灾害救助的声光一体探生仪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用于灾害救助的声光一体探生仪,包括纵、横探测头及音频信号采集电路,系统将探测头采集到的图像和声音信号通过杆体传送到终端监视器,以便营救人员采取营救措施。对杆体、小型监视器、照明光源等模块的主要性能进行了剖析,确立了符合系统整体工作的一系列参数。分析了研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用范围以及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我国山区泥石流灾害频发,其中秦巴山区就是我国泥石流灾害的多发区之一。前后两次对秦岭北麓户县涝峪镇教场沟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对沟道内泥石流物源的总储量及空间分布,沟道的横、纵断面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测量;在此数据基础上,以小流域降雨-径流计算模型对不同降雨条件下,泥石流峰值流量及单次泥石流过程总量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该流域在遭遇50 a及以上年数一遇的强降雨时,将形成规模可观的泥石流灾害;结合沟口的实际地形资料,通过经验模型对不同降雨条件下的泥石流堆积范围进行了分析及预测,旨在为秦巴山区泥石流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毅军 《灾害学》2001,16(4):22-26
依据中国地震局有关建设防震减灾示范项目大纲的要求,就大型企业如何建立防震减灾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地质背景及震害预测和对策,为企业防震减灾工艺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大直径泥水盾构下穿民房建筑群时沉降控制严格,风险较大。以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S线大直径泥水盾构下穿保健村民房建筑群为背景,通过三维数值计算,对盾构施工主要影响区的范围和沉降量进行理论预测,在施工过程中根据理论预测结果对该范围内民房进行分类监测,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研究盾构施工对民房建筑群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沉降控制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三维数值分析能够较好地预测盾构施工的影响范围及沉降量,可用于指导房屋沉降监测;盾构施工控制不当使得地表产生不均匀沉降、民房发生倾斜和裂缝等问题,通过控制支护压力、调整施工速度和壁后注浆等施工参数,并及时对地层进行注浆加固,有效地控制了地面沉降,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2002年9月,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以下简称"星座")项目经国务院正式批准立项。通过星座系统建设,可实现灾害与环境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的动态监测,使我  相似文献   

11.
为了建立健全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分析和研究各级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九江地区5.7级地震发生后灾区某市政府在应急救灾抢险方面所展开的各项管理工作的调查研究,对灾区政府从启动初动体制到全面展开应急救灾工作的应急管理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灾区某市政府地震灾害应急管理为例,就我国各级政府在灾害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有应急预案但没有相应的防灾规划实施细则、灾后受灾应急评估体系不健全、应急避难与应急救灾物资缺少规划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就如何加强我国地方政府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地震现场灾害损失评估系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地震现场灾害损失评估地理信息系统(MapEDLES 2001 for Windows)是通过组件技术实现的GIS应用系统.系统实现了数据库管理、地图创建、浏览查询、地震破坏抽样统计与灾害损失评估具有集地图、统计图、表格、文字于一体的评估报告自动快速生成、空间数据远程交换、现场视频图像管理与播放等功能.介绍了该系统的灾害损失评估原理、设计思路和系统功能等.  相似文献   

13.
土木工程全生命周期中,会产生海量的、多样化的工程信息,管理者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工程信息的有效利用和管理,实现对工程全生命期的有效管理。从土木工程建设期和运营期对信息管理的需求出发,基于施工技术及生命线工程的防灾理论,应用GIS平台软件,分别针对一般工业民用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期和基础设施管网工程运营期的不同特点,开发了工程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并应用于实践。在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鉴于施工条件的非宜控性,引入了GPS进行航道内船位监控,实现施工环境的安全控制。系统的开发设计过程及运行表现,实现了几种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证明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土木工程传统行业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土木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运营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民防投资工程造价长期存在“三超”现象,这既严重困扰了建设工程投资效益管理,又影响到人防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民防工程造价管理,就是要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这就要求各级人防主管部门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投资决策、项目设计、招标及订立合同、施工阶段以及竣工结算等五个主要阶段,下面就工程建设的五个主要阶段分别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大直径泥水盾构下穿民房建筑群时沉降控制严格,风险较大。以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S线大直径泥水盾构下穿保健村民房建筑群为背景,通过三维数值计算,对盾构施工主要影响区的范围和沉降量进行理论预测,在施工过程中根据理论预测结果对该范围内民房进行分类监测,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研究盾构施工对民房建筑群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沉降控制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三维数值分析能够较好地预测盾构施工的影响范围及沉降量,可用于指导房屋沉降监测;盾构施工控制不当使得地表产生不均匀沉降、民房发生倾斜和裂缝等问题,通过控制支护压力、调整施工速度和壁后注浆等施工参数,并及时对地层进行注浆加固,有效地控制了地面沉降,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江昀  王译民 《灾害学》2020,(1):11-15
以技术灾害发生的因果链为逻辑框架,灾害管理问题为内容而建构的技术灾害管理过程分析模式,对技术灾害管理过程中的灾害评估、控制分析、战略选择、实施和评估等四个重要环节,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论述,并在每一环节中都陈述了与科学知识或社会价值有关的判断。经过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个科学且有效的灾害管理过程,应在规定的技术利益和减少不必要风险之间,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途径,并且利用各种执行的管理模块,部分地通过改善知识和试验结构,促进灾害后果向减轻损失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10年5月中旬,广东省在一周之内连续遭受了两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其频次之高、雨量之多、强度之大为历史同期所少有。对这两次暴雨过程从水汽输送、动力结构、大气稳定度和雷达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及影响系统不同,水汽输送和辐合强弱与暴雨范围有密切关系,降水强度不但受大气不稳定度影响,动力触发更可能是引发强降水的关键因素;产生暴雨的飑线通过吸收合并其移动前方和沿近地层辐合带新生单体得以维持和发展,飑线上的HP型超级单体是产生降水峰值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18.
龚鹏飞 《灾害学》2013,(1):45-49
根据道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发生机理及动用资源的不同,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可分为原生型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和衍生型道路交通突发事件;根据道路所指的范围不同,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又可分为公路交通突发事件和城市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在国家层面对道路交通突发事件进行分级的基础上,提出二次分级的思路。并以市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应对的道路交通突发事件为例,确立以应急机构(及领导人)的应急协调能力为基础,综合考虑当量死亡人数、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可能影响半径以及主要监控道路预计平均每车延误的二次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19.
《民防苑》2006,(Z1)
本文结合北京市黄庄站的地下空间开发实例介绍了项目的实施过程、进展状况及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现行政策的相关建议及实施对策,希望为综合利用地下空间改善城市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04年北京地区一次扬沙天气过程数值预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沙源和实况气象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发展的区域沙尘耦合模式,对2004年3月29日北京及周边地区扬沙天气过程进行数值研究.模式预报出大风、垂直速度等气象条件要素演变,表明导致此次沙尘过程的发生、发展主要因素是大风、上升气流等.从天气实况沙尘图与预报沙尘区随时间演变过程看,模式预报的沙尘范围和强度与实况结果基本相符;沙尘数值预报模式能够较好地预报出此次沙尘过程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和移动路径等,较准确地描述了本次沙尘过程的形成演变和移动等特征.从模式预报的北京地区沙尘浓度的垂直廓线和沙尘强度表明本次沙尘的沙源以本地扬沙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