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制出新型秸秆沼气技术,即以秸秆为基质,经微生物发酵后制取沼气。选育出高效活性菌种"沼气1号",研制出菌种的工厂化生产工艺流程和秸秆好气-沼气接力发酵技术(二次发酵法),建立了秸秆沼气的产业化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
为优化香蕉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工艺,实现对香蕉秸秆的资源化利用,该研究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了起始pH、发酵温度、接种物浓度3个因素对香蕉秸秆厌氧发酵总产气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对厌氧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根据试验数据建立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具有高度显著性(p 0. 000 1),相关系数R~2=0. 996 1,说明该模型拟合度、精确度高,数据合理。通过上述试验研究,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起始pH为7. 87,发酵温度为39. 45℃,接种物浓度为72. 61%。在此条件下,香蕉秸秆厌氧发酵总产气量的预测值为18 017. 20mL,试验值为17 816. 40mL,二者相对偏差为1. 11%。因此,所得模型能够很好地优化香蕉秸秆厌氧发酵的条件并预测总产气量,可为提高香蕉秸秆厌氧发酵产气量及发酵效率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环保产业》2005,(11):48-48
由北京市京圃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开发的有机废弃物微生物发酵生产生物有机肥技术,适用于有机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主要技术内容一、基本原理利用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解作用,将有机废弃物经微生物发酵、除臭和腐熟后,加工成可用于有机农产品生产的优质肥料。使有机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进入生物链,实现物质的良性循环。采用槽式好氧发酵工艺进行有机废弃物的处理,利用微生物发酵剂的功能,使畜禽粪便等有机废物能快速除臭、腐熟。二、技术关键1.选用恰当的菌种,生产出菌种之间相互不产生拮抗的复合的菌曲,应用到有机废物的发酵过程中,在24h内使发酵…  相似文献   

4.
我国秸秆资源开发利用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物质资源包括农作物秸秆和农业加工剩余物、薪材及林业加工剩余物等,具有可再生性、低污染性、广泛分布性等特点。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的废弃物——秸秆资源极其丰富,对我国开发利用秸秆资源进行发电、制沼气、还田、制饲料以及秸秆的其它用途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解酸化+厌氧发酵生物气化技术处理农作物废弃物秸秆,在建德市航头镇航川村建设了工程示范点,处理废弃物的同时实现了为15户农户集中供气。通过运行表明,该工艺可年处理秸秆1 260 m3,年产沼气7 300 m3,所产三沼均得到有效利用,实现了零污染、零排放。通过工程实例证明该工艺能有效处理秸秆废弃物,且易于操作和管理,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本品包括微生物助剂和基料配剂,加入秸秆草粉料中密封厌氧发酵3d~5d后即成生物饲料。本品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及促生长因子,经配合后喂猪,生产周期短,方法简便,不受季节、地区、时间、数量的限制,适合养殖场、专业户及农村家庭使用秸秆草粉生物饲料制作剂  相似文献   

7.
有机废水资源化技术--发酵产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少鸿  解庆林  马丽丽 《环境技术》2006,24(1):22-25,40
氢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利用有机废水发酵产氢,既保护环境又可获得氢能,是一条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废水资源化途径,极具发展前景.本文介绍了发酵产氢微生物的种类及其产氢机理,对发酵产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有机废水发酵产氢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方法任取一种农作物秸秆粉或棉籽皮、废棉作原料 ,兑水 ,与石灰、麸皮或米粮拌均后堆放到呈正三角形排放的铁架上发酵 ;发酵后剥皮去底接种。本方法发酵充分 ,杀虫杀菌彻底 ,铲除料堆周围滋生的害虫、杂菌。一年 365天均可生产 ,培养料接种后成品率达 1 0 0 %。 (CN 1 2 56858A)自然条件下平菇周年生产新法  相似文献   

9.
一株纤维素分解菌利用枳实废渣产酶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枳实废渣为碳源,对产纤维素酶G2菌进行固体发酵,通过测定FPA、CMC、C1酶活的大小,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产酶最适条件为:枳实在发酵前需进行酸处理;氮源为硫酸铵;含水率为70%;初始pH为5~6;发酵周期为6天.在以上最适条件下,G2菌酶活力为FPA:31.8 IU/ml,CMC:11.86 IU/ml,C1:15.79 IU/ml.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青岛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利用现状,总结了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模式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