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预防酸性水储罐气相空间闪爆事故的发生,取样分析了某炼厂酸性水罐气相空间组成,根据气相组成配制了3种混合可燃气体,利用5 L爆炸极限测试仪测定了混合可燃气体在不同氧含量条件下的爆炸极限,根据爆炸极限数据计算出3种混合可燃气体的极限氧含量。结果表明:随着体系中氧含量增加,爆炸上限明显升高,爆炸下限无明显变化;烃类物质含量高时,混合可燃气体的爆炸上下限均降低,爆炸极限宽度变小;硫化氢和氢气含量高时,混合可燃气体爆炸上下限均升高,爆炸极限宽度变大;3种气相组成的极限氧含量分别为:8.1%、9.9%和10.3%,为防止罐顶气相组成发生闪爆,建议氧含量浓度控制在4%以内,当氧含量浓度到达5%时建议启动氮气联锁进行惰化和稀释。  相似文献   

2.
咨询台     
尊敬的编辑:我们是中石化集团公司从事安全工作的第一线员工,在进行现场动火作业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惑,特向你们请教:1)测爆分析单上的LEL%是否指“爆炸极限下限”?2)测爆仪测出的数据是否为环境中可燃气体的实际含量?3)根据测爆仪测出的数据,我们如何判断动火作业是否安全?在集团公司动火作业胜利油田王志安解答:1)LEL%不是指“爆炸极限下限”,LEL%是指“场所气体浓度”除以“爆炸下限气体浓度”得出的百分比浓度。2)测爆仪测出的数据不是环境中可燃气体的实际浓度,而是“爆炸下限气体浓度”的百分比浓度。例如,测爆仪测出某场所的数据…  相似文献   

3.
彭犇  邱桂博  王晟  吴朝昀  李建军  吴龙 《环境工程》2018,36(11):158-161
目前我国的钢渣主要采用热闷法,但热闷过程中曾产生爆炸。对热闷过程可燃气体产生机理和爆炸原因进行系统分析,并针对性地进行了气体检测试验。检测结果显示:钢渣热闷过程产生的可燃气体主要是H_2,降低钢渣入罐热闷温度能够显著降低H_2产生量,可通过打水量等辊压破碎工艺参数进行调节。并通过热闷罐顶排气口改造和通氮气措施促进罐内H_2外排,确保热闷完成后罐内H_2浓度在爆炸极限内。  相似文献   

4.
<正>2010年1月7日17时25分,兰州石化公司石油化工厂316烃类罐区发生爆炸,顿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此次爆炸共造成6名企业员工遇难、1人重伤、5人轻伤。事故的原因是:兰州石化公司石油化工厂管辖的316罐区一裂解碳四储罐阀门处突然发生泄漏,现场可燃气体浓度达到极限,滋出的可燃气体产生静电,引发爆炸着火。  相似文献   

5.
对炉气、解析气、上段气、碳化塔顶气体和尾气进行了燃爆性分析及测试,测定了上段气、碳化塔顶气和尾气的爆炸极限并采用三元组分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压缩前的上段气、碳化塔顶气和尾气随氧气含量的升高不可燃,尾气排空不存在燃爆危险。压缩后的上段气组成处于可燃范围之外。针对碳化塔顶气中氧气浓度已经超过限氧浓度值,提出了必须严格控制碳化塔顶气中的可燃气体浓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化学爆炸 ,顾名思义是有两种及其以上物质混合 ,发生化学反应 ,产生新物质 ,同时伴有热和大量的气体产生 ,能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目前在企业中所发生的化学爆炸事故 ,主要是可燃物料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的比例 ,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遇火源发生急烈化学反应的现象。其后果根据物料的不同性质、所在部位和爆炸时的极限浓度不同而异 ,严重者可造成厂毁人亡的恶性事故。一般讲企业如下场所易有爆炸性混合气体形成。(1 )可燃气体物料密闭联动生产单元运行过程中 ,由于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系统出现负压 ,将空气抽入 ,在系统内或其局部形成爆炸性混…  相似文献   

7.
环氧氯丙烷生产工艺中双氧水分解产生的氧气与含氯丙烯、环氧氯丙烷、甲醇的可燃气体混合存在燃爆危险,为预防燃爆发生,利用5L爆炸极限测试仪测定分离罐气相出口可燃气在不同氧气浓度条件下的爆炸极限,并以此绘制爆炸极限三元图,得到不同工况条件下"可燃气-氧气-氮气"混合体系的燃爆区域。结果表明:随着氧气浓度的升高,可燃气爆炸上限明显提高,但爆炸下限变化不明显;随温度上升,气相出口组分发生变化,LOC值逐渐降低;正常冷却条件下极限氧含量为12%,冷却效果差时为10%,冷却失效时为9.3%;设置氧浓度报警时参考最小LOC值,留出裕度空间,控制体系氧含量小于5%有助于预防燃爆发生。  相似文献   

8.
蒸气云爆炸当足够数量的可燃或易燃物料泄漏出来,与空气充分混合,并被点燃时,将会产生蒸气云爆炸。可燃气体或液体泄漏的部分原因包括:●管道、反应容器、储罐或其它装有可燃或易燃流体的工艺容器出现故障,其完整性失效,导致物料泄漏。●可燃气体通过压力释放系统迅速排放至大气。●带压存储的可燃液体,如液化石油气(LPG),在释放至大气中时会迅  相似文献   

9.
点火源     
在工艺管道和设备的内部或外部,防止发生火灾和易燃气体爆炸的最好方法就是避免形成易燃混合物。对工艺设备内部而言,这就意味着要控制好火灾三角形(左图)中的可燃物和氧气这两条边。而对工艺设备外部来说,我们必须要防止工艺设备中的可燃或易燃性的气体、液体以及粉尘(燃料)等泄漏到周围的环境中,因为环境空气中氧总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四、掌握科学合理的应急准备和响应方法 (5)爆炸的风险管理 爆炸通常是指物体在瞬间分解或燃烧时释放出大量热和气,并以巨大的压力向四周扩散,或气体压力超过其盛装容器所能承受的极限压力而发生的爆炸现象.一般可将爆炸分为物理性爆炸、化学性爆炸和核爆炸三种,对于企业而言可以采取应急准备和响应的只有前两种,所以我们只对前两种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1.
石油化工产品储运系统安全排放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石油化工产品储运系统在正常情况和事故情况下,因排放可燃液体、可燃气体或蒸气可能带来的火灾爆炸危险,阐述了在工艺上和设计上安全排放应采取的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针对水泥窑电收尘器容易产生CO燃烧、爆炸的问题,阐述了在水泥窑电收尘器中监测、控制CO浓度的重要性。分析了水泥窑电收尘器中CO产生的机理、燃烧爆炸的原因,指出:煤的不完全燃烧。产生超量CO等可燃气体、烟气中含有大量氧气和电收尘器的火花放电是造成水泥窑电收尘器燃烧爆炸的原因。同时,还论述了对采用红外线气体分析仪系统进行CO浓度监控的原理和方法讨论。并针对CO浓度超标的原因提出了控制水泥窑烧成带温度、控制加煤量、控制煤的种类及其细度的几个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甲类仓库是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重要场所,易发生严重的爆炸事故。基于当前甲类仓库内可燃气体爆炸灾害的研究成果,综述了甲类仓库内部可燃气体可能造成严重爆炸灾害的影响因素与规律、泄爆的研究方法、泄压尺寸设计的优势与不足,指出了今后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重点阐述了甲类仓库内不同影响因素作用下可燃气体爆炸灾害目标参数的演化规律及其原因;总结了目前方形局部受限空间内可燃气体泄爆压力的计算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和试验方法,指出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数值模拟方法的误差原因和局限性;探讨了甲类仓库的泄压尺寸设计,并对比了国内外现有的相关设计规范的优势与不足,以为泄压设计标准的改进和爆炸灾害效应的削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低温干式接头密封失效造成甲烷泄漏的情况,采用CFD软件FLACS对LNG气化后的泄漏扩散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甲烷扩散过程的浓度分布及云团扩散速度进行研究,并分析了泄漏过程中可燃气体云团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LNG泄漏后迅速气化扩散,40 s后各监测浓度维持稳定;最远扩散距离约40 m,气体扩散总范围最长直径约70 m,扩散最高处大约1.5 m; 120 s内LNG泄漏量为30 kg,气化后天然气体积为42.3 m~3,可燃气体云团量为140 m~3;LNG泄漏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在地面形成流动层,贴近地面浓度高,远离地面浓度低,随着高度上升气体的可燃爆炸危险区域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15.
化工企业所使用的容器中,若残留有可燃物质或爆炸性混合物,动火检修过程中就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液化石油气站的安全检查锦化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黄春艳液化石油气主要成分为丙烷、丁烷、丙烯、丁烯,少量的甲烷、乙烷、戊烷和已烷,它们都是易燃气体,爆炸极限很低,沸点均在0℃以下,常压下为气态,一般是压缩成液体贮存在压力容器内。锦化化工(集团)有限责...  相似文献   

17.
一名承包商焊工和一名工头正在修理一台搅拌器的支座,支座位于一个常压贮罐的顶部,贮罐内存有聚乙烯浆液,贮罐上部的蒸气空间内含有达到可燃浓度的氟化乙烯气体。爆炸事故导致这名焊工死亡,工头受伤。贮罐顶部几乎完全被掀开,搅拌器悬挂在贮罐侧面。美国化学安全与危害调查委员会(CSB)调查了这起事故并做出了结论:有聚氟乙烯蒸气从所连接的其它工艺贮罐泄漏,进入到了该贮罐而未被察觉,焊工在进行焊接作业时引发了爆炸。  相似文献   

18.
1999年1月8日,乐亭县化工总厂合成氨分厂工艺生产二班在大负荷正常生产。约20时许,成品车间变换岗位大热交换器出口去中变炉管线连接法兰大垫突然破裂,含50%氢气和3%一氧化碳的可燃气体向外急速喷出,大量的可燃气体在高温(400℃)、高压(0.85M...  相似文献   

19.
国外安全信息Passport个体报警器美国MSAPassport个体报警器能同时监测可燃气体、氧气及多种有毒气体(CO、H2S、SO2、NO2、NO、Cl2)的浓度,所测数据可转输进计算机内,用于事故的重建或接触史的存入。OSHA个体防护用品新规定美...  相似文献   

20.
从实验研究、数值模拟方面分别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国外学者在复杂工况下可燃性气体爆炸特性方面的研究现状及成果。根据目前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及现阶段研究工作存在的不足,对今后可燃气体爆炸特性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