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合理地选择排水体制,是城市和工业企业排水系统规划和设计的重要问题.环境保护应是选择排水体制时所考虑的主要问题.排水体制的选择问题一直是学界和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不同排水体制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不同排水体制的优劣,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排水体制.回顾国内外已有的对不同排水体制的比较研究,可以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农村集镇排水体制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目前常规的排水体制,认为农村集镇应因地制宜地选择排水体制,重点区域在考虑到当地政府财政支付能力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选择雨污分流兼初期雨水截流。  相似文献   

3.
城市排水系统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污水收集和集中处理的关键,是污水处理保护水资源和改善环境的必要手段。而排水体制的选择需要结合当地的城镇及工业企业的规划、环境保护的要求、污水利用情况、原有排水设施、水质、水量、地形、气候和水体等条件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4.
就排水体制的发展及合流与分流制的污染负荷研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三峡库区城镇地形,周围水体等实际状况进行分析,认为三峡库区城镇排水体制宪选用合流制系统。  相似文献   

5.
湖体的污染源主要是城市污水的排放,必须坚持分流制的排水体制以保护湖泡免受污染.  相似文献   

6.
排水系统是现代城市的排污环保的重要动脉,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旧排水系统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本文结合长春市排水专项规划设计实践,分析了长春市排水现状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城市排水制度从合流制到分流制的总趋势,对长春市新、旧城区排水体制分别进行了研究和规划,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是城镇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对其的定量研究对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以分形理论为基础,采用集聚维数研究了东莞市各镇区体系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镇区之间的集聚程度不大,其大小与经济发展状况和地理位置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通过对几个镇区排水管网的长度-半径维数的测算,揭示出镇区排水管网也具有分形特征.综合分析镇区排水管网的规模指标数值可发现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下调整措施:①对于排水管网分形维数较好,规模指标欠佳的镇区,应加快排水管网的规模建设;②对于排水管网规模指标较好,而分形维数较差的镇区,应优化排水管网的平面布置规划;③对于排水管网分形维数及规模指标均欠佳的镇区,需要从排水管网的平面布置规划和建设规模两方面进行优化和调整.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加入WTO的临近和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 如何充分发发挥一个行业的作用,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经营体制的改革显尤为重要。本文就目前济南市排水经营体制的现状与改革高想,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分层次环境影响评价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述城市污水处理项目的主要环境影响与选址、排水、处理工艺与技术、服务区等有关项目决策因素的关系,提出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分层次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划分;在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或排水规划阶段应评价选址、排水去向等策略问题,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着重考虑减缓不利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赵晨  李晨  胡潜  齐飞  孙德智 《环境工程》2023,(12):11-20+75
在我国城镇面源污染负荷占比不断增加的压力下,优化城镇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对保障城镇水系统安全至关重要。对国内外近20年城镇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分析,综述了针对不同下垫面类型、排水体制、降雨特征各情况下城镇面源污染控制优化策略,总结出“绿-灰-蓝”设施组合、“源-网-厂-河”“源头排水-小排水-大排水”等优化方案,最大程度地发挥“源头-过程-末端”的全过程面源污染防控体系,以得到最优的面源污染控制效果,旨在为城镇面源污染控制提供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1.
雨洪适应性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底线约束与生态优先原则,是海绵城市规划中重要的评价标准。采用INVEST模型与GIS技术,进行了研究区的雨洪适应性评价、雨洪适应性的功能分区及安全水平分区。研究表明:(1)从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水质净化三个方面进行雨洪适应性评价,并融合雨洪汇流路径与适应性等级,划分雨洪适应性功能分区,体现了雨洪适应系统的源间廊道与基本骨架视角。(2)雨洪安全格局是海绵设施空间形态上的表现,重构不同安全水平雨洪适应性空间,实现了“源—汇”平衡,形成城市雨洪安全系统。(3)雨洪适应性通过水文过程与空间格局耦合,体现了雨洪管控中从微观到宏观层面的协调,对提升城市应对不确定性冲击的自组织能力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酸雨对植物新陈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5个方面系统地综述了酸雨对植物新阵代谢的影响,包括:①酸雨对膜透性的影响;②对光合系统的影响;③对呼吸作用的影响;④对物质代谢的影响;⑤对酶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浙江西北山区酸雨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临安市为例分析了浙江西北山区的酸雨污染现状,并用线性回归分析的灰色关联分析等就其成因作了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西南地区酸沉降与天气系统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85年和1988年重庆市环境科研监测所和贵州省环境保护科研所观测的雨水酸度资料,我们对该地区的雨水酸度与天气系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1.样品的采集及资料来源观测点均设在楼顶的平台上,共取雨水样品587分,其中重庆地区的大足68分,铜元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东郊的降水监测及其理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1982年至1987年广州市东郊的降水监测资料,初步探讨了该区酸雨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广州市东郊酸雨污染严重,降水酸度逐年上升,雨水中阴阳离子浓度以SO42-和NH4+最高。不同天气系统酸雨频率不同。   相似文献   

16.
杜裕  梁骏  梁驹 《环境工程》2012,(Z2):371-374
利用广西13个酸雨监测站2005—2009年监测资料,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探索了广西酸雨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旨在为当地酸雨研究、预防预测和综合治理提供客观科学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广西酸雨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地区,酸雨带呈西北-东南走向。酸雨强度最大的城市为河池、来宾和贺州,其降水平均pH值<4.8,酸雨出现频率最高的城市为河池,其发生频率>70%;酸雨强度最弱,出现频率最低的城市为北海和钦州,其降水平均pH值>6.0,发生频率<2%。  相似文献   

17.
在贵州龙里地区开展降雨连续监测,依据监测结果,配置不同pH值梯度的模拟酸雨;选择杨梅、油茶等10种贵州典型森林群落优势种,对植物叶片开展模拟酸雨喷淋试验;并利用便携式光合仪LI-6400观测喷淋前后叶片的光合作用,研究酸雨对贵州典型森林群落植物叶片的直接伤害作用.实验结果显示:①pH值5.0和4.0的模拟酸雨基本不会影响供试树种冠层叶片的光合作用;pH值3.0的模拟酸雨使小果红椿、枫树冠层叶片的净光合作用速率不同程度地升高,升高率为11.03%和0.62%,其他树种效果不明显;②pH值2.0的模拟酸雨使供试树种冠层叶片的净光合作用速率降低,其中小果红椿、枫树、白栗和香叶树尤为明显,降低率为28.32%、30.32%、12.21%和11.37%;pH值2.0的模拟酸雨使小果红椿叶片出现可见直接伤害,叶缘和脉间出现黄白色斑点,有穿孔,其他树种未发现可见直接伤害症状.研究表明,研究区典型森林群落植物叶片出现可见直接伤害的酸雨pH值阈值在2.0~3.0之间;同时,在酸雨对叶片造成可见直接伤害之前,存在隐性直接伤害,对叶片造成隐性直接伤害的酸雨pH值阈值为3.0.依据试验结果,从研究区监测数据分析,目前酸雨对该区植物冠层叶片的直接伤害有限.  相似文献   

18.
程江  杨凯  黄小芳  吕永鹏 《环境科学》2009,30(7):1893-1900
为了解城市合流制管道系统降雨径流的水文水质变化过程与特征,于2007年7~9月对上海中心城区合流制排水系统(CSS)4类强度降雨(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的降雨量、径流量和污染浓度进行了同步连续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径流过程线滞后于降雨过程线约15~25 min,形态与降雨过程线相似,波动幅度低于降雨过程线.4类强度降雨的径流系数分别为:0.33、 0.62、 0.67和0.73.CSS基本存在30/30标准的降雨径流初始冲刷现象,污染物浓度过程线滞后于降雨过程线约30~40 min. 4类强度降雨径流的pH值和重金属Cu、Zn、Cr、Cd、Pb、Ni的事件平均浓度(EMC)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水要求,COD、BOD5、NH+4-N和TP的EMC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25.0~544.1、 31.5~98.9、 8.9~44.2和1.98~3.52 mg·L-1,平均分别超过Ⅴ类水标准9.3、 5.6、 11.7和6.1倍,接近国外城市CSS的平均污染水平.SS与COD、BOD5、NH+4-N和TP在P<0.01水平上均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R为0.359~0.736),颗粒态有机类和营养类污染物的比例平均为70.21%.  相似文献   

19.
浅议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中的生态补偿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邓睿 《云南环境科学》2005,24(Z1):65-67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是地球同一纬度上保存较为完好的大面积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处理好目前西双版纳在发展和保护中存在的远期与短期利益、局部与全局利益矛盾突出的问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国家生态补偿机制. 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实际,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原理,提出了建立生态补偿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郭长仕 《环境工程》2012,(Z2):221-223
针对火力发电厂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出现的"石膏雨"现象,结合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分析了"石膏雨"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同时提出了各项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