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钟奇振 《环境》2003,(4):12-13
近年来,增城市根据<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提出的"东进西联,南拓北优"的战略.大打"生态牌","环境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去年更被确认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在广州的唯一试点,其依托的一张王牌就是北部仍然山青水秀的广大山区.增城市把北部山区定位为增城市和广州市的绿色生态屏障,在北部山区的派潭、小楼、正果等乡镇掀起了争创生态示范镇(村),打造生态名牌的热潮.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生态旅游发展思路与布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州是珠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中高端生态度假旅游项目潜力巨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北部山区为重点、兼顾东部与南部地区,打造3个重点生态旅游区,研究开发与建设广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3.
江镕 《环境》2012,(9):6-8
2012年6月30日晚,广州突然下发“限牌令”,从7月1日起实施摇号购车政策,让广州市民始料未及。至此,广州成为继上海、北京、贵阳之后我国第四个汽车限牌城市。  相似文献   

4.
董文茂 《环境》2007,(4):80-81
吕田镇位于广州市北部、从化市东北部,是一个著名革命老区镇。全镇总面积为390.4平方公里,下辖21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总人口约3.2万人。近年来,镇委、镇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围绕广州“北优战略”,努力以建设“珠三角的后花园,现代化休闲旅游生态型城镇”为目标,把握机遇,团结奋斗,大力推进生态镇建设,打造“绿色吕田”。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城市规划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目的:探讨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建设方法,并对增城市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建设实践进行思考,为科学引导增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相结合。研究结果:增城市生态建设得益于准确科学的规划控制引导,基于时代发展的制度设计和规划保障是增城市取得生态建设重大成果的根本原因。研究结论: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命题,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是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6.
《环境》2023,(6):36-47
<正>广州市6月5日,广州市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主题,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广泛的2023年六五环境日宣传活动。广州市生态环境局组织的主场活动展示了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就,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并通过在广州塔投放环保宣传标语,在“今日广州发布”投放公益宣传片等方式,引导公众关注环保问题,进一步增强公众环境意识;11个分局的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7.
从论述“生态城市”和“山水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出发,分析了广州建设山水城市的有利条件,提出建设广州“南国山水大园林”的城市宏观布局、继承优秀历史化传统、合理改造旧城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8.
《环境》2007,(2):56-58
在建设绿色广东的战略部置下,新塘镇结合镇域实际,与时俱进,围绕建设“广州东部工商并举的现代化生态新城区”的目标,提出大力推进生态镇建设,打造“现代化新塘”、“绿色新塘”的发展目标。目前,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经济等,已经融进这个中心镇的发展思路和具体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9.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环境保护部通过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经典引入、全面推进,在生态省市县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2008年,环保部在全国筛选了六个市(县)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其中广东省韶关市是唯一一个欠发达试点地区。韶关地处广东北部,位于粤湘赣三省交界,  相似文献   

10.
呼伦贝尔市在生态示范区创建中,确立了稳固环境与资源基础、保护北疆生态屏障的战略目标;统一了预防为先、保护为主、建设为辅的生态保护思想;确定了在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中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创建道路;把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具体为工程、项目,保证了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走出了一条在我国北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环境》2004,(11):33
广州市益丰工业搪瓷厂创办于1987年10月。原来是国营广州市益丰搪瓷厂的一家联营企业,因此厂名叫广州益丰工业搪瓷厂。上世纪60-90年代广州市益丰搪瓷厂生产的“钱牌”、“钻石牌”日用搪瓷产品驰誉国内外市场。1989年广州市益丰搪瓷  相似文献   

12.
伟青 《环境》2001,(4):19
曾被省领导批评为“环保死角”的增城市近一年来,变压力为动力,采取强硬措施,大刀阔斧整治污染,如期完成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任务,日前受到省环保“双达标”考核验收组的肯定。增城市新塘镇洗漂印染企业群的水污染、仙村镇水泥企业群的粉尘污染是我省有名的环保老大难问  相似文献   

13.
“章晃牌”SSR系列三叶罗茨风机技术交流暨现场演示会于7月2日在广州举行,省环保局李治燕副局长、日本专家西村定司等出席了大会。“章晃牌”SSR系列三叶罗茨风机是中日合资企业山东章晃机械工业有限公司在传统的罗茨螺旋风机基础上,采用新技术开发出来的新产品,今年4月正式投产。该产品具有体积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迁安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坚持统筹城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002年至今,已累计投入3.86亿元用于林业发展,全力“打造生态强市、建设绿色迁安”,迁安市以城市绿化为重点,实施了“园林城市”生态工程,通过实施“碧水、蓝天、绿地”计划,新增城市绿地面积407.19万平方米。大力开展退耕还林、围债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实施“绿色屏障”生态工程,全市新增造林面积25.7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了12.6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以正处于厦门港湾快速城市化和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背景下的山区农村锄山村为例,面向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战略,提出从“三个层次”到“五大层面”的发展思路,包括生态功能区划、规划建设的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生态工程,为闽南山区新农村建设、山区“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山区生态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6.
生态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全面完成“小变”、“中变”任务和“大变”工作的初步启动,广州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已初步展现出基于“云山珠水”上形成的“山、城、田、海”生态城市的迷人魅力。但是目前的生态城市建设,仍然是偏重于生态学和城市规划的单一子系统的单一性建设,而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必须采取行政、法制、技术等多种手段,特别是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经济手段,以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向着生态化方向转化,从而保证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循环经济已成为政府追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全新战略选择,本文试图结合广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实际,谈谈广州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如何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基于MODIS数据估算海河流域植被生态用水方法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数据和地面气象数据,建立了区域植被生态用水模型.通过地表温度和植被覆盖度的“现状”三角关系,应用该模型计算了地表温度.植被覆盖度指数(ITVC),结合植被系数法计算了地表植被生态用水,并用该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了海河流域的生态用水.结果显示,基于“现状”三角法和植被系数法计算的植被现状环境用水与地表大型蒸渗仪实测结果较一致.海河流域植被生态用水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征,西部山区和中东部黑龙港及运东平原和大清河淀东平原区植被生态用水量比较低,而在太行山山前平原、东南部平原以及北部燕山一带植被生态用水量比较高.  相似文献   

18.
海珠区位于广州市的中部,为珠江水系广州河段所环绕。47公里的环岛江岸线,74条纵横交错的河涌水网,誉为广州“南肺”的万亩果林,以及历代围海造田形成独特的田园风光——“江、涌、林、园”的江岛生态优势得天独厚,历史人文和生态底蕴深厚。今天,海珠区政府提出具有时代高度的“环境致胜”策略,把古时的“江南洲”,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海上明珠”。水清、岸洁、地绿、居佳、业兴、景美的“生态海珠”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9.
绿雨 《环境》2009,(1):50-51
日前前,以“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为主题的2008广东“休渔放生节”主题活动在惠州主会场启动,广州、汕头、韶关、湛江和茂名各市分会场同时举行。来自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代表,来自文化界、教育界、宗教界的代表以及来自市民阶层的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这次休渔放生活动。  相似文献   

20.
石头 《环境》2002,(6):21
鸭子能帮农民种好田?记者在广州增城宁西镇的一块示范基地看到,稻田四周拉有围网,鸭子在里边寻杂草、觅害虫、拉屎肥田;而农民只须看看鸭子、管管水——这种源于日本的“鸭稻共作”生态型水稻栽培方法,现在正由广州市科协和华南农业大学联手在增城市试验推广。“种田能手”据“鸭稻共作”课题组成员之一、广州市科协国际部的陆敬雄介绍,中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都有放鸭下田以田养鸭的传统,但是,一般的稻田放鸭的目的只是养鸭,而“鸭稻共作”的直接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