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粘胶剂和有机溶剂中的苯、甲苯、二甲苯危害作业工人的身体健康.为了解我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粘胶剂和有机溶剂的情况,为防治其危害提供依据,我们对相关企业进行了劳动卫生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苯在工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因其毒性极大,给职业性苯接触工人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如何评价苯作业工人健康所受到的危害程度,以利于工人的安全防护,本文就职业性苯接触的呼出气监测来评价环境空气浓度与人体吸收水平的关系进行探讨,为健康监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自由基所引起的脂质过氧化 ,是许多职业中毒发病过程中的共同环节。以往实验研究表明 ,苯中毒小鼠体内抗过氧化物酶也发生了明显改变 [1]。本研究对某洗涤剂厂苯作业工人的过氧化脂 (L PO)、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进行了测定 ,以探讨苯对作业工人体内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影响 ,并为苯中毒的早期诊断提供一定依据。1 研究对象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整群抽取某洗涤剂厂合成车间 75名苯作业工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白细胞计数分为两组 :白细胞计数≤ 4.5× 1 0 9/ L 者为 A组 ,共 2 9人 ,其中…  相似文献   

4.
通过识别和分析制苯生产装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提出了防护措施对策,应重点加强作业人员接触有毒物质苯、硫化氢关键控制点的职业卫生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苯作业工人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6(IL-6)、肿瘤坏死因子 (TNF)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 ,对不同工龄的苯作业工人血清中IL-6,TNF浓度进行检测 ,并同白细胞变化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接苯作业工人血清中IL-6 ,TNF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 (P<0.05,P<0.01) ,且这些变化在白细胞明显降低前即已发生。结论 :苯作业可致工人血清TNF,IL-6水平的增高 ,这对苯中毒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印刷行业的生产环境中 ,虽已告别了铅污染 ,但现在却存着以混苯为主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作业接触者的职业危害 ,工人在制版、塑印、上光等过程中 ,使用了大量的混苯等有机溶剂 ,从而使接触者出现了一些相应的症状及体征。为保护劳动者健康 ,我们对 43名印刷业混苯作业工人进行了全面的健康检查和职业危害调查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及方法1 .1 调查对象选择我市某印刷厂制版、塑印及上光混苯接触工人 43名作为接触组 ,其中男 2 2名、女2 1名 ,工龄 2~ 3 5年 (平均 1 0 .70年 ) ,年龄 2 1~ 55岁 (平均 3 2 .88岁 )。同时选择另一工厂不接触…  相似文献   

7.
在喷漆和烤漆工艺中,要使用大量的稀释剂,也就是人们俗称的“香蕉水”。由于传统的稀释剂中含有50%左右的苯和二甲苯,这些有毒物质在油漆作业时,将全部挥发在空气中,严重影响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同时,长期接触苯类稀释剂,会破坏人的造血机能,造成再生性障碍贫血、白血球减少,严重的将引起血癌等多种疾病。为了保障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消除苯类稀释剂造成的环境污染,重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苯的毒理、代谢动力学等领域研究的深入,低浓度苯对机体的影响已引起注意。石油炼制多处作业环境有苯存在,但正常生产时多数浓度甚低。通过对炼厂两组不同方式接触苯作业工人的调查,观察其免疫功能变化,以便为摸索早期医学监护指标,建立石油炼制作业生产环境与人体反应的剂量──效应关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环境导报》2003,(18):9-9
甲醛:主要来源于各种人造板制成的家具、复合板、胶粘剂、墙纸等。它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可刺激眼睛和呼吸道,造成肺功能、肝功能、免疫功能异常,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定为致癌物。苯、甲苯、二甲苯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主要来源于油漆、涂料、胶粘剂、地毯、墙纸等。苯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定为致癌物质,吸入或经皮肤吸收一定量苯会引起中毒,严重时会对人体造血系统、神经系统造成损伤。甲苯和二甲苯均为无色透明液体,有毒,对神经系统损伤比苯强,长期接触有引起膀胱癌的可能。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刺激眼睛和呼…  相似文献   

10.
苯的硝基化合物具有肝毒性,长期接触可以引起肝脏的损害,目前对于化学物质引起的慢性中毒性肝病还缺乏特异的诊断指标,在接触人员的职业体检中,经常采用的检查项目是血中肝的生化指标检测与肝脏的B超检查。为探索接触肝毒物引起肝脏B超声像图变化的情况,我们对某厂硝基氯苯车间的生产人员进行了肝脏B超的检查,现将检查结果报告如下。1 检查对象该车间生产对硝基、二硝基、邻硝基氯化苯,车间空气中硝基物的浓度平均为0.3mg/m3(0~2.1/m3)。接触组检查76人,平均年龄25.5岁(18~51岁),平均接触工龄…  相似文献   

11.
1966年7月1日18时35分,上海市上海天原化工厂液氯仓库,因设备缺陷,一台液氯钢瓶爆炸,造成3人死亡、1人重伤、142人氯气吸入中毒。1968年9月27日零时50分,上海焦化厂供销科一名油库管理员通知泵房开泵给高桥化工厂槽车装苯。车装满离去后,得知槽车要返回,该管理员既不通知停泵,又未检查高位槽内存量,就将苯打入已存有三分之二容量苯的高位槽内,致使大量苯外溢。该管理员因吸入大量苯蒸气而中毒昏迷。溢出的苯流入六磊塘内,苯蒸气接触停泊在河中船桅灯明火后引起大火,使1400米长的河区瞬间呈一片火海…  相似文献   

12.
环境监测     
百分比二31%)授透的报纸为102喇g,被氯化钠浸透的报纸与聚抓乙烯(氛的重量百分比二2.6%)混合物为101呵g,报纸与聚氯乙烯(氯的重量百分比二5.1%)混合物为146呵g。氯化物含量较高的样品产生较多的二恶英,在二恶英形成和氛化物含量之间有一个明显的相互关系。在样品中形成的二恶英的量,按照氧化物的数量,在多氯苯并二恶英同分异构体中为C坛>C坛>氏>q>仇,在多氛苯并吠喃同分异构体中为a4>铸>仇>Cl,>叽,报纸独自燃烧的情况除外,苯并峡喃占废气中形成的二恶英总量的78%-92%。锹化物的数量越高,观察到的苯并吠喃的产生量越低。在样品燃烧的火焰温…  相似文献   

13.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由于具有污染物浓度高、不易察觉、常规处理难度大等特点,因此环境健康风险较高. 以饮用水受到突发性苯污染为例,模拟研究了苯随着自来水进入居民家庭后,分别通过饮用、皮肤接触和呼吸等暴露途径对人体造成的健康风险. 结果表明,3种暴露途径下,皮肤接触暴露的健康风险最高,当自来水中ρ(苯)为300.00和10.00 μg/L时,健康风险分别为4.09×10-3和1.19×10-4. 饮用暴露的健康风险最低,当自来水中ρ(苯)为300.00和10.00 μg/L时,健康风险最大值为4.61×10-6,最小值趋近于0,这主要是由于苯极易挥发,而我国居民饮用煮沸后的开水,开水中苯的残留量较低. 经过3种暴露途径进入人体的苯的日均综合暴露健康风险最大值为4.33×10-3,最小值为1.26×10-4,超过了US EPA(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人体健康风险建议最大值(1×10-4).   相似文献   

14.
我厂利用煤焦油加工中得到的中温沥青和轻油、苯类溶剂生产沥青漆。由于我们在沥青漆的初次工艺设计和设备制作上存在一些缺点,因此,在沥青漆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主要是苯蒸汽)严重污染了环境。据测定,废气浓度最高的操作点空气中苯  相似文献   

15.
苯在TiO2上的气相光催化反应性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一个循环式光反应系统中进行了苯的气相光催化实验.考察了催化剂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催化剂用量和苯的初始浓度对苯光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剂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和光强度的共同作用是影响苯光催化降解速度的主要因素.实验条件下,催化剂接触面积增加2倍,反应时间缩短260min.再将光强度提高1倍,反应时间缩短320min;催化剂用量对反应过程的影响主要是催化剂层吸附能力的影响,随着催化剂用量的增加这种影响逐渐减弱.当催化剂用量从0.1g增加到0.5g时,反应时间缩短100min,而从0.5g增加到1.5g时只缩短20min;当系统中苯的浓度较低时,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反应中苯的浓度变化增大,但在高浓度系统中初始浓度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张有贤  苗东阳 《环境工程》2010,28(4):102-104
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选取苯、甲苯、硝基苯及二硝基甲苯作为评级因子,运用健康风险评价的方法,计算出在其接触浓度限值下的致癌风险值和非致癌风险指数,根据计算结果评价职业接触限值的合理性。评价结果表明:GBZ2.1-2007中的苯、甲苯、硝基苯及二硝基甲苯的接触限值是不合理的,长期暴露于该浓度限值下将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择了武汉地区某化工厂氯乙烯接触工人20例(平均工龄5.8年)、苯接触工人14例(平均工龄9.1年)及对照者22例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频率(SCEs)检查,其中氯乙烯接触者中工龄≤5年者8例。结果表明,以上两种毒物接触者的染色体畸变率及姐妹染色单体交换频率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氯乙烯接触者中工龄≤5年者的总畸变率为13.75%,SCEs为9.18±2.02,分别与对照组6.67%和5.48±1.67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但结构畸变率3.88%与对照组2.11%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本文认为两种细胞遗传毒理学技术——常规技术和SCEs技术对长期接触氯乙烯和苯的人群的染色体的诱变效应都是明显的,且后者较前者更为灵敏。氯乙烯和苯作为化学诱变剂能诱发人体染色体畸变及SCEs增加,已分别为国内外许多学者所证实,本文对苯和氯乙烯作业接触人群进行了细胞遗传毒理学检测,旨在探讨其细胞遗传毒理学效应的指标及其各指标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在苯系物事故应急救援中,苯系物事故应急救援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了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组分用途方面,我国现行的职业卫生标准及规范未明确区分车用汽油与溶剂汽油,由于二者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不建议车用汽油直接套用溶剂汽油的职业接触限值及检测方法。在职业接触限值方面,我国溶剂汽油的职业接触限值与美国ACGIH汽油阈限值存在较大差异,考虑到目前国内车用汽油蒸气中的苯含量水平与美国ACGIH汽油标准中的苯含量水平较为一致,建议车用汽油职业接触限值参考美国ACGIH汽油阈限值,或在后续标准修订中单独制定。在检测方法方面,车用汽油蒸气成分中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脂肪烃C5~C7,以及芳烃苯和甲苯,建议以活性炭管采样-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对工作场所空气中的车用汽油蒸气进行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某石化企业化验岗位工人与苯系物接触现状,对该企业6个化验岗位进行了苯系物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表明:化工厂一工段油品室、乙烯化验车间、乙烯质检中心油品组苯超标严重。通过综合分析,对今后该企业化验岗位苯系物危害因素治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