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广州市小学生环境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开始,从要素调动程度、特点和目标达成方面分析比较了广州市小学环境教育的4种主要的模式——渗透模式、"实践-交互-参与"模式、"生态学校"模式、与社区服务相结合模式。文章认为4种模式各有长短,在教学实践上应多根据自身情况和学生需要灵活运用一种或多种模式,才能达到环境教育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
一年前,在纪念以“儿童与环境”为主题的1990年世界环境日时,本刊曾发表了江苏省昆山市探讨学校环境教育的一组文章,介绍了该市教育局和环保局时于开展学校环境教育的一些认识和做法,初步讨论了有关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各方面的兴趣,也受到本市教育界和环境界的注意和重视。这些年来,在环境保护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支持、扶植、协调下,通过一定的投入,上海市的学校环境教育,无论在广度抑或深度上,都有了显著的进展。一批学校环境教育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中、小学“特色学校”与优秀环境教育工作者脱颖而出。他们对于环境教育应是全民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认识,并创造了许多好经验。上海市中、小学环境教育协调委员会向本刊推荐了一批出自于环境教育实际工作者的好材料,从各个侧面,或探讨理论,或介绍经验,或总结情况,反映了本市学校环境教育的现状和所取得的成绩,内容较为丰富。本刊将自本期起,在《环境教育》栏分三期发表这些文章,供各学校、各方面和广大读者参考和探讨。我们希望本市教育工作者和环保工作者,对此更进一步地展开研究和讨论。尤其是就开展学校环境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有效的方式与途径,其社会作用与相关政策等,开发更深层次的问题,加以研讨,以促使本市学校环境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全市的环境保护事业、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王秀芳 《福建环境》1999,16(6):13-13
小学阶段是长知识,长智慧,养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坚持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严重,环境教育已越来越为各国政府和教育界人士所重视。环境问题主要源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而这种损害环境的行为又是同人们对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相联系的。因此,开展在校学生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其行为与环境相和谐,已成为学校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1环境教育的目的“环境教育”在教育界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术语。较早开始进行环境教育问题的探讨,是1965年在德国基尔大学召开的教育大会,这次大会对环境教育专门作了讨论,提出了发展环境教育理论的一些设想。19…  相似文献   

5.
日前,长宁区召开1996年全区小学、幼儿园环境教育工作研讨会,以进一步推动全区环境教育和科技教育活动。 长宁区在普及中学环境教育的基础上,去年进行了幼儿园、小学环境教育的探索,幼儿园、小学的校长们对这一尝试深有感触,认为很有必要,不仅提高了幼儿和青少年的环保意识。而且促进了思想品德和学科教育。 这次研讨会主要研讨了幼儿环境教育的途径和特点,以及  相似文献   

6.
小学环境教育是培养全民环保意识的重要环节。加强小学环境教育应建立小学环境教育的财政扶持体系、逐步完善小学环境教育层次体系以及积极推动公民参与小学环境教育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7.
战后,日本的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环境污染却日趋严重。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日本除了采取一系列治理措施以外,还把环境教育作为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任务。特别是强调了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在各课程中列入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通  相似文献   

8.
当代,人类面临着环境问题的严重挑战:全球温室效应,臭氧层耗损,酸雨污染,水资源短缺,森林锐减,土壤流失,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多种类有毒物质危害,垃圾成灾,地面沉降等问题的发生、发展、累积和迭加,影响遍及全球,危及全人类。  相似文献   

9.
段少玉 《环境》2001,(8):36-36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抓住课堂教育的主阵地,渗透环境教育往往事半功倍。在现行教材中自然学科的环境教育题材十分丰富,对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十分有利。根据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规律,出自然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认识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最好的教育契机。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组织好自然课的教学,力求把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融为一体,从知、情、意、行出发,更有  相似文献   

10.
季国兵 《环境导报》2003,(14):19-19
目前,小学环境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中等师范学校侧重于培养小学语文、数学教师,许多小学自然课开不起来或不够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合格的小学环境科学教师。从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科学教育先在中学进行,然后才延伸到小学。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科学教育改革趋势来看,也呈现出这种先中学后小学的顺序。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至今仍未衔接,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课程与教材内容不衔接,即中学科学课程的内容不是以小学科学课程为基础的;2、师资不衔接,即小学教师不了解中学的环境教学,反之亦然;3、教学不衔接,小学是综合性教学,而…  相似文献   

11.
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儿童与环境"。为了纪念世界环境日,在江苏省昆山市环境保护局的协助下,本刊组织了下面3篇专稿,在《环境教育》栏发表。文章主要讨论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性质、特点等若干基本问题及实施途径,并介绍了该市实验小学的实际经验;对于环保部门如何认识,以及与教育行政部门协作,抓好中小学环境教育,也作了总结和探讨。这些论述和经验,对于我们目前正在广泛而深入开展的中小学环境教育,颇有裨益,堪可借鉴。发表这些文章,也是为了供各中小学、有关部门及广大学校教学工作者进一步研讨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环境污染中,化学污染物的分担率很高。中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变化的实验性基础学科。所以,中学化学教学与环境教育的结合点更多,相容性更大,更有着直接的联系。当前,中学生的环境化学知识普遍比较缺乏,而现行的中学化学统编教材中环境教育、环境化学知识的内容又相对较少,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不只是加强“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实际的需要,也是化学教学适合国情、面向现代化所应采取的具体措施。一、任务环境污染,特别是化学污染,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基于环境污染防治与中学化学研究对象的相关性,加上我国环境教育起步较晚,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环境意识较为薄弱,环境科学知识比较缺乏,因此,中学化学的教学,必须承担对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这一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小学教育的特点,探讨了小学环境教育的方法,论述了以校园为基地开展环境教育、主体参与社会实践养成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注重学科渗透提高环境教育实效等观点。  相似文献   

14.
如何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是幼教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建湖县幼儿园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从幼儿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出发,以渗透教育为主渠道,帮助幼儿了解人与自然、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引导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的经验,树立应有的环境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同时形成了幼儿园的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以深圳市开展绿色学校创建为基础,探讨了中学生开展环境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世界环境》2003,(4):89-91
组.握.留耐成环境委员会之机关有:〔nvironmen:eounei一。。nsist。。f:令全体委员会令Genera一eouneil 由+一名委员组成,其中三名委员得属行Consists of 1 1 eouneilor。。f whi。h3(max)are。ivi-政当局中实际执行职务之公务员或服务人员servantso「offiee「5 from pub一i。。dministrati。n令执行委员会令〔xeeutive eommittee 由一名主席及两名委员组成Consists。f 1 president and 2 members豳豳卜竺啬欧文龙Secretary for Transport and Publ ic Works Ao Man Long蒸瀚圈豳溺圈}—竺竺竺∑—丽制定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环境政策,并确…  相似文献   

17.
为把我国环境教育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建立适用于我国大,中城市的环境教育评价体系,对环境教育评价的必要性,原则、类型、内容、方法、程序、奖惩和当前评价的重点等。进行了探讨和提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18.
小学环境教育亟待走出认识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展豪 《环境》2006,(11):102-103
无可置疑,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要问题。各种各样的污染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危害着我们的子孙后代。因此,环境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的观念已被社会大多数人所认同。  相似文献   

19.
20.
<正>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范文都是名家之作,各具特色,要么具有丰富的情感,要么有着鲜明的个性,配合上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很容易地培养起来。教师要善于运用语文课堂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独特的创新能力。一、引导学生具有创新意识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他们的兴趣出发,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潜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有趣的语言情境,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