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川滇黔接壤区经济非均衡性的边界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区域经济学为基础,选择基尼系数来研究川滇黔接壤地区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水平和空间分布特点。通过Chow检验,发现川滇黔接壤地区各县/市间存在结构性变化,行政边界阻碍了省间各县/市经济差异的缩小速度。运用Barro回归方程对川滇黔接壤地区1995—2008年经济非均衡性的边界效应进行了定量测定,研究发现虽然行政区边界对...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升我国城市化水平,从经济上讲,具有如下重要意义:(1)有利于化解有效需求不足矛盾。(2)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增长和主人口增加。(3)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提高经济运行质量。(4)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耕地保护。(5)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提升我国城市化水平是我国新世纪的战略任务,必须进行相关的政策调整与选择。  相似文献   

3.
我国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在探索中逐渐发展,地质公园是实现地质遗迹保护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良好平台.从法律法规、地质公园建设、管理运营及社区发展4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的发展现状,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目前,我国地质遗迹保护的法规制度较为滞后,东西部地区遗迹保护工作差距较大,地质公园的管理运营机制有待完...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中国地区间的协同碳减排,减轻区域贸易活动中的隐含碳排放转移和碳泄漏现象对全国碳减排目标的削弱影响,本研究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地区间贸易隐含碳排放总量进行测算和可视化分析,并从碳泄漏视角分析了贸易隐含碳流动路径的特征。主要结论:贸易隐含碳的输入输出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净输入区域主要包括华东和西南地区,净输出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贸易隐含碳排放主要从第二产业发达或能源资源富集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地区间碳泄漏流通格局与地区间贸易隐含碳相对集中的流通路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耦合协同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不乏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双向作用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等研究,但由于城镇化进程和国情不同,国外鲜见快速城镇化地区的研究。快速城镇化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活跃的地带,又是矛盾多发、尖锐的地区,存在生态、环境、经济诸多问题。有必要梳理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耦合协同发展的文献,查找研究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贯彻生态文明,指导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与质量提升。当前快速城镇化地区的研究梳理为3个方面:其一,国家尺度、区域尺度、区位布局层面快速城镇化地区内涵外延界定,其存在的区内生态、环境、经济问题、以及区际矛盾;其二,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维度、环境维度、经济维度等单一维度、某一方面的研究;其三,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多要素、多维度间耦合关联与协同发展的研究。总结出当前研究存在的3个不足:即单维度研究多、两维度次之,多维度、系统性、多学科研究缺乏;结构、功能构成论研究多,耦合生成内在机理研究少;东部发达地区研究多,中西部加速城镇化地区研究少。基于此,提出了快速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经济耦合协同研究努力方向,应针对微观、中观、宏观不同区域层次界定和研究快速城镇化地区;研究重点由单纯注重东部地区状态分析和问题验证,转向东部地区经验借鉴和中西部地区过程监督、指导并重。研究视角上综合运用经济学、系统学、地理学等多科学知识和方法;研究主要内容从生态、环境、经济系统构成论走向生成论。借鉴一般性区域生态-环境-经济耦合模式和耦合协同量化测度方法。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对接,实现农户、企业、政府等主体,产业、生态、环境等政策,科技、制度、信息等要素,土地、规划、建设等管理部门的协同。  相似文献   

6.
盐池北部风沙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广玲  吴斌  张宇清  吴秀芹 《生态环境》2010,19(5):1132-1137
以盐池北部风沙区为研究区域,利用1996—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借助典型相关分析,提取沙区农村土地利用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主要方面。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农村经济总体水平、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具有显著影响;(2)种植业、林业、牧业产值与粮食总产量是衡量研究区农村经济总体水平的重要指标,耕地、林地、居民点、沙地组成对其影响显著;(3)人口产业结构与居民收入结构反映了研究区农村社会发展、劳动力就业情况,受林地和沙地组成影响较大;(4)林地和沙地组成对地区农业结构,尤其是林业产值比重影响较大。沙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向提供依据,目的是促进沙区种植业结构调整、林牧业发展、农村劳动力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石家庄市空气污染较为突出,研究其经济-交通-环境3个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选择耦合协调度模型、剪刀差方法,对2000—2016年石家庄经济-交通-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和各系统之间演化方向、演化速率的差异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6年石家庄经济-交通-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指数由0.42增至0.77,表明研究期该区域3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逐步改善。从发展水平看,环境系统(0.53)交通系统(0.39)经济系统(0.35)。从演化方向看,经济与交通系统的发展趋势差异逐步缩小,经济与环境演化趋势差异逐步增大,交通与环境演化趋势差异缩小。从演化速率看,环境系统(0.01)经济系统(-0.04)交通系统(-0.11)。研究表明石家庄市环境质量加速改进,但经济发展、交通建设增速逐步放缓。  相似文献   

8.
在选取了极值比率、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锡尔系数及偏态系数这5个相对差异指标的基地之上,通过对2006年-2011年这6年间湖南14个市州人均文化产业增加值进行计算,发现全省文化产业区域差异呈现出周期性波动,湘西和湘东地区的文化产业差异逐渐拉大,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到全省文化产业的整体增速,因此,提出采用均衡发展战略,未来湖南省文化产业的侧重点应该放在缩小湘东、湘中、湘西三个区域的差异上.图20,表9,参5.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现代化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举措之一。文章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当前农业发展中暴露出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土地流转不规范、耕地污染日益突显、盐碱地增产潜力不够、种子创新能力较弱、农业科技投入较少、农业发展理念有待革新等,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转型发展和提高农村社会生产力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选取25个指标构建城市群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以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对环长株潭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总体来看,环长株潭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处于"较健康"状态(0.236 2),处于一个良性发展阶段;城市群内部健康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地区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同.长沙市和株洲市的隶属度为"健康",湘潭市和益阳市属于"较健康"状态,岳阳市和常德市属于"临界状态",衡阳市属于"不健康"状态,娄底市的隶属度为"病态".未来,环长株潭城市群要加强城市生态服务功能建设,缩小城市群内部差距,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以江苏省吴江县震泽镇为例,在剖析其工业结构的基础上,依据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条件,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定量考察镇区内各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和发展潜力,再与企业的污染负荷量相结合,研究城镇化地区经济的发展方向.根据确定的发展方向和目前的经济实力,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制定出调整方案,通过引导和扶持相结合,按照确定的速度和比例,逐步建立起经济结构合理、区域生态环境稳定的城镇生态系统.本文试图从经济环境学的角度,探讨协调经济发展与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稻产量及其区域差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78—2015年中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稻投入产出和气象数据,通过构建"经济-气候"模型,实证分析气候因素对我国水稻产量及其区域差异性的影响。研究表明:(1)降水量、日照时长和气温与我国水稻总产量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2)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影响的区域差异性明显。降水增多有利于西南、黄淮海和西北及长城沿线(简称西北)地区水稻产量增加,但对东北、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水稻生产不利;日照时长增加对西南和东北地区水稻产量具有促进作用;温度升高对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北地区水稻产量有正向作用,但对西南、东北和黄淮海地区水稻产量则具有显著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历史数据计算了溧阳地区森林景观变化过程中的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数值,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并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分析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变化,及其与森林经营的经济效果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半城市化区域能源-经济-环境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效、经济、洁净的能源保障是半城市化地区向城市化推进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经济、环境三者的协调作用与健康有序发展是保障半城市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基于厦门市集美区半城市化的特点,分析了该区域能源-经济-环境(3E)之间的关系,揭示3E关系瓶颈产生的原因,旨在为构建半城市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3E系统提供帮助.分析结果表明,粗放型的能源利用方式、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忽视能源的集约利用以及环保意识薄弱是制约集美区3E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和经济结构体系以及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都将是构建集美区和谐3E系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土壤是粮食生产的载体,由于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使各类污染物质通过多种渠道进入土壤,导致土壤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具有隐蔽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福建省是我国南部产粮大省,其沿海地区是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区域.随着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农田土壤污染呈不断上升并扩大之势.本文以福建沿海地区北部到南部的福鼎市、福安市、福州市、福清市、莆田市、仙游县、泉州市、漳州市、云霄县、诏安县共10个市县的水稻田土壤为调查对象,调查了这些地区的土壤质量变化并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比较,分析了  相似文献   

16.
一、城郊地区的系统发展观(一)城郊农村综合发展的新观念社会的发展应当理解为社会宏观经济系统内部,逐步克服整体与个别的矛盾,实现宏观、中观、微观各个不同层次的高度协同和持续发展.城郊农村的发展,既要重视经济的城乡一体化概念,又要强调生态的城乡一体化.换言之,必须突破传统的以追求产值为主要目标的区域发展观,建立起包括自然环境质量,经济生产水平,社会福利和居民健康状况在内的综合发展目标集.将城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专业人才需求的迫切性、经济地域系统及区域开发问题的日益复杂性对区域经济地理学教学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课程体系的设置、教材的建设和教学改革几个方面,探讨了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教学体系的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人口基数不断增加,在城市用地不断向外扩张以及生态退耕措施的影响下,耕地面积呈逐年减小的趋势.这一现象加剧了农业发展与其他要素间的矛盾,对区域粮食安全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探讨耕地面积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具有现实意义.分析青藏高原地区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18年的耕地面积数据,结合户籍人口、地区生产总值(GDP)、粮食单产等统计年鉴资料解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近40年耕地面积变化总体经历缓慢增加、显著增加和缓慢递减3个阶段,整个变化过程中耕地主要流失方向为林地和草地,分别占总流失面积的50.99%和32.02%,主要原因为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的实施,其次为建设用地和水域增加.(2)耕地转为非耕地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青海东部,而耕地转入地区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中部.以地市州来看,拉萨、海东、海西、阿坝、林芝等地区耕地面积变化特征以缓慢递增为主;西宁、黄南、甘孜、甘南等地区的耕地面积则呈缓慢递减的变化趋势.(3)主成分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影响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和粮食生产.其中经济和社会因素对耕地面积变化产生的影响为负值,社会因素产生的负影响最大,为-0.224,人口基数增长、建设用地扩张、土地利用转型要求以及二、三产业红利的吸引都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小.本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地区近40年耕地变化情况及流失方向,耕地面积波动主要受到经济社会因素以及政策因素的影响;上述结果可为今后国家粮食安全及当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图7表8参45)  相似文献   

19.
经济地理学角度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平星  孙威 《生态环境》2010,26(6):1507-1512
传统生态补偿以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优化资源利用为目的,已不能体现其在生态保护、环境建设和区域发展方面的全部价值。新的区域发展形势对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补偿被认为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间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如何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看待区域生态补偿,成为通过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实现生态良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三位目标和谐发展的重要命题。从经济地理学的经典理论出发,在探讨区位论、产业结构演替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生态补偿的缺失和不足,并在现阶段我国以构建区域可持续和有序发展格局为目标的规划工作——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就区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目标导向和实施机制进行了探讨,将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区位论、地域功能理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理论等充实到区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中,明确了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导向,探索了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区域生态补偿的实施模式,最后分析了实施难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地方行政规划是否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使用2003—2023年5大国家级城市群共88个城市样本,通过政策文本分析及基尼系数分解方法,深入总结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注意力的变化规律及其空间分异来源,并挖掘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及其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5大城市群总体生态环境治理注意力呈现连年上升趋势,在2008、2012、2015与2020年几个节点上出现了显著变化;城市群间生态环境治理注意力水平的总体差异逐年缩小,差异主要来源于超变密度的贡献与城市群间的发展差异;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协调性较强,相较而言成渝城市群内部协调性较弱。据此,提出了各地政府应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相关制度供给和法律法规约束以及因地制宜、科学有效地推进治理策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