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人们过上了丰裕的物质生活,而喝得是污水、呼吸的是浊气、吃的是被污染的食品,健康受到了环境污染损害,这样的生活质量就不是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但是,我们不可能因环境保护停止发展,把经济的“长板”削短来适应环保的“短板”,只有拉长环保的“短板”来适应经济的“长板”,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绿叶》2007,(4)
社会上流传已久的关于风景名胜区的“三怕”,曰:“大水冲过,大风刮过,剧组来过”。这“三怕”虽说有些夸张,但把“剧组来过”等同于巨大的自然灾害,天灾人祸平起平坐,足可窥见那些完全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承担环保义务的剧组的“威慑力”。难道,我们的电视电影中真的需要那些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临时生产出来的虚伪“风景”吗?日前,50多名社会各界代表联合发出绿色影视倡议并郑重承诺:将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影视。  相似文献   

3.
胶东半岛东北部,有一座素以“水果之乡、“丝绸之乡”、“温泉之乡”、“道教发轫地”而著称于世的宁海古州牟平城。昔日,她曾以“城廓山光翠欲流,人家疑与水相浮”的独特风光使文人墨客情驰神往,留下许多赏景佳作;而今,她又以“引人入胜的  相似文献   

4.
“上线”一分类,垃圾变宝贝。这是落户青岛胶州市的青岛梦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最新研制出的一种垃圾处理设备.可以将生活垃圾在运出中转站之前就实现“源头分类”和生化处理。据介绍,这条设备可将垃圾当作资源来“生产”,不仅适用于城市,还有望在乡镇、农村投入使用,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艺术家罗丹说“: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几十年来,我秉行“走正路、敛内功、结诤友、追化境”的艺术训诫,始终认为艺术的美就是性格,而不是模仿,笃信“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书法与情相通,与理相溶,与道相合,书法创作就是把严谨性和生动性联系起来,赋予不同的情感以形式,把凝练的个性注入笔端。因此,好的作品使人首先感到的总是扑面而来的情感力量,不仅能愉悦耳目,更能历练情志,回味无穷。凝练个性于笔端@胡安品$皖鲁书画院  相似文献   

6.
旭阳 《环境教育》2005,(8):46-49
说起“香格里拉”,这个美丽动听而又遥远陌生的名字,总觉得是一个梦想,因为想象中的“香格里拉”是“世外桃源”与“伊甸园”的代名词,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一辈子都与之无缘。然而,当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于1997年9月郑重宣布,经过近一年来数十位专家、学者的考察、踏勘和资料察证  相似文献   

7.
赵乐 《绿叶》2006,(12)
西部钢铁名城四川省攀枝花市近年来一直为环保舆论所密切关注。2005年,因人居环境遭受严重工业污染,在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中国十大污染城市”名单中,攀枝花市赫然在目。而到了2005年年底,攀枝花一举摘掉了“只顾经济发展不顾民生”的“黑帽子”,并获批“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更为令人关注的是:截至2006年11月,通过“铁腕治污”实现环境改善,在关停并转迁近190家污染企业后,攀枝花的GDP增长不仅未减速,反而实现了近年来的最快发展。在“治污反促发展”的背后,是否蕴藏着通过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真理?“攀枝花经验”的总结,对全国118座资源枯竭、人居环境恶劣的资源型城市,应有所裨益。为此,本刊记者于11月中旬奔赴川西南,全面考察了攀枝花市以强化环保开启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束霞 《环境教育》2004,(3):44-45
我校座落于植被丰富、环境优美的南京林业大学校园里。春天里,我和孩子们一起体验生命的萌动,看“一枝红杏出墙来”,猜“不知细叶谁裁出?”夏日里,树阴下,孩子们“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池塘边,我们看“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里,我们唱“八月桂花遍地开”,欣赏“霜叶红于二月花”,观察搜集希奇古怪的果实;冬日里,我们看“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立”,看腊梅“凌寒独自开。”这里是我们的家园,更是我们的乐园。 几年前,学校成立了娃娃环境学院,吴琳校长带领一批老师从事了环境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编写了校本教材《常见树木、昆虫、鸟100种》(中国林业出版社)。吴琳校长因在环境教育事业中的突出表现,1998年4月22日在  相似文献   

9.
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山南麓,有一条美丽多姿闻名遐迩的乌伦古河,她发源于青河县境内的阿尔泰山系。青河县也因乌伦古河上游的一条支流“青河”而得名,青河译自蒙古语“青格里”一词,就是“清澈美丽的河水”的意思。全长800km左右的乌伦古河绝大部分发源或流经于...  相似文献   

10.
《绿叶》2001,(6)
这是为什么?原来店主研究了消费青的心理。“首创”来炫耀商品,久而久之,人们对此感到怀疑。于被人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1.
同是一泓湖水,有人为自身利益而置生态环境于不顾,有人却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四处奔波。人之差异,最本质的或许莫过于品性的差异了!“良知学说”在全球性经济使“地球一天天变小”,使“人心一天天变大”的今日,对人类文明的进化,依然有着重要的“深生态学”的普世意义!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先应当自身和谐相处,而良知便是使天地万物感通的“生生之仁”,是人类永恒存在和持续发展的依止和希望!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天河区先烈东小学创办于1964年,悠久的历史蕴涵着浓浓的文化积淀。1994年学校以“校风好、质量高,有特色”成为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因而驰名南粤。四十年来,该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形成了“全面发展,培养个性,发挥特长,提高整体素质”的  相似文献   

13.
君山风景区位于湖南北部的洞庭湖中,由洞庭湖和君山岛等所组成。面积0.96km~2。其特点可用一个“小”字来概括,小得象个盆景。古人有“青螺”、“青髻”、“小蓬瀛”之称。因此,亨有“白银盘里一青螺”的盛誉。这里有山,有水,有舜帝的二妃墓、秦始皇的封山印,汉武帝的酒香亭和射蛟台、柳毅传书的井和亭,杨么起义的飞来钟、龙涎井、望湖亭等名胜古迹(附图),以及著名的自然风光“君山八景”,其中“洞庭秋月”被誉为“潇湘八景”之一,还有名贵的君山茶等物产。而这“四有”又是人们在游览中最感兴趣的事  相似文献   

14.
杨朝霞 《绿叶》2010,(9):38-44
从长远来看.让检察机关成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力军”,不仅会造成司法体制上的混乱和实际运作上的困难.也不利于建构科学理性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检察机关应当通过积极支持起诉、督促起诉、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以及作为”替补”性原告而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来参与和辅佐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以实现对环境公益的维护。在根本定位上,不是检察机关而是公众才是未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5.
李建珍 《绿色视野》2011,(11):59-61
云南古城丽江有“顺水进城,逆水出城”之说,“家家门前流活水,户户垂杨拂屋檐。粉团花红引蝶来,雪山倒影映渠面。”那古老的小石桥和桥下潺潺的流水吸引了无数游客,而这日日、月月、年年都清澈的流水则来自古城北面的黑龙潭。  相似文献   

16.
风情陆水湖     
“没有到古战场,就不算到赤壁。”话虽这样说,但倘若你来到赤壁而没有游陆水湖,那才真叫做一个遗憾。陆水湖是国家级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北省赤壁市,因三国东吴名将陆逊在此驻军而得名。陆水湖风景区以山幽、林绿、水清、岛秀闻名遐迩,是避暑休闲、旅游度假、康复疗养及水上运动的理想之地。陆水湖风光陆水湖是湖北的“千岛湖”,比较起浙江淳安县境内的千岛湖来  相似文献   

17.
郇庆治 《绿叶》2013,(4):34-40
生态资本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承担着创造后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的“绿色经济增长”和“绿色政治合法性”的新机遇的使命。而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不可能真正实现生态化或”可持续的发展”,现实资本主义国家中的诸多形式努力虽然有一些局部性和表面化的成效,但远不足于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因而不可能创建一种绿色的资本主义。对于我国刚刚开启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我们需对资本主义视野与框架下的生态环境难题应对努力及其成效、潜能必须要有一个科学而正确的评判,对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必须要有一种科学而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杨慧宇 《绿叶》2013,(1):87-92
现代社会,公共空间愈益扩大.仅“重私德”而“轻公德”,显然无法应对环境问题。”美丽中国”由图景变成现实,各级政府要从公共的角度出发来处理公共领域的事务i民众也要走出小圈子,以中国公民的身份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绿叶》2007,(1)
继2005年和2006年的两次“环保风暴”之后,国家环保总局于2007年年初掀起了第三次“环保风暴”。2007年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向媒体通报了投资1123亿元的82个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钢铁、电力、冶金等项目,并表示将首次启动“区域限批”政策来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迅速扩张趋势,以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七大项目实施“区域限批”据介绍,此次“风暴”涉及的82个项目,是在环保总局刚刚结束的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核查和新开工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专项清查工作中发现的。其中,23个严重违反“三同…  相似文献   

20.
<正>以“双碳”为目标的自然学校课程建设应当构建基于教学定位、教学体系、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全面系统地形成国家长效人才培养机制。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承诺,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碳达峰、碳中和”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要路径。十年来,绿色低碳技术在基础科研、人才市场等多个层面成为了国家绿色发展的核心与焦点。随着“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必将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