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灾害学》2020,(3)
广西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西段和右江地震带,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比较严重,主要为崩塌,其次为岩溶塌陷和地裂缝,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等灾害较为少见。广西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造就了其独具特色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灾害类型多样,但单次地震造成的灾害类型相对单一;灾害的地区差异性显著;岩溶区地震具有"小震级、高烈度"的特点,极易小震致灾、甚至小震大灾。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灾害地学背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必虎  彭加亮 《灾害学》1997,12(1):28-33
根据特征致灾因子的差异,将中国城市灾害类型大体上划分为沿海台风暴雨洪涝地面沉降型、北方干旱缺水风沙地面沉降型和南方洪涝渍害地面沉陷塌陷型等三大类型区。分别用上海、北京、武汉作为三种案例地区,讨论了以上三种城市灾害类型区的主要灾害及其地学背景。指出除了自然地理的因素外,人类在城市灾害致灾因素中也通过开采地下水、设计防洪排涝设施等行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引入了矿山塌陷地生态环境灾害链理论。结合泗顶铅锌矿地面塌陷引发的各种灾害,认为生态环境破坏主要包括土地、气候、水和人工生态环境破坏,地面塌陷是其主要灾害源,相应衍生出5种生态环境破坏次生灾害链。对其衍生的不同灾种之间及同一灾种不同单元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共分7种灾变链式机制,并基于生态恢复对地面塌陷灾害分4类进行治理,共治理地面塌陷坑280个,同时将其划分为城市农业景观功能区和经济林景观功能区,恢复农业耕种用地(旱地)24.2 hm2,恢复经济林用地8.47 hm2。结果表明,所进行的生态环境灾变链式机制的研究是可行的,可为矿山地面塌陷灾害整治设计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4.
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面塌陷是城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广州市主城区地面塌陷灾害频发且损失特别严重。本文采用信息量数学模型与GIS技术结合对其地面塌陷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选取了断裂构造、地壳稳定性、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基岩岩性、地下水动力条件、地表人类活动强度和地下活动强度等7个指标中的21个变量构建了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ArcGIS9.0软件参与了数据的采集、管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达等过程,将广州市地面塌陷灾害危险性分为极不稳定级、不稳定级、次不稳定级、基本稳定级和稳定级等五个等级,极不稳定级主要分布在主城区西北角,次不稳定级分布面积最广。  相似文献   

5.
贾小斌 《灾害学》2016,(4):116-121
以深圳市地面坍塌灾害为研究对象,以事故现场调查、数据统计分析以及GIS中热点分析为研究方法,对灾害进行了有关时空分布和危害特征等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地面坍塌灾害主要由人类工程活动引起,其主要类型为工程塌陷;在时间分布上,各月都有发灾,汛期多于非汛期,尤其以4-8月为最,月面事故发灾数量与降雨量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在空间分布上,事故各区都有发生,基本发生在建成区但整体分布不均,在福田区和罗湖区等老城区以及龙华新区等近年来城市开发活动剧烈的新城区分布密集,在详细位置上发生在人口活动密集的道路、住宅小区和商业街区上的事故占总数的86.8%,道路交叉口和人行道易发生地面坍塌事故;在危害特征上,地面坍塌事故中,深度小于5m、面积在100m2以内、体积在100m3以下的占坍塌总数的98.5%,伤亡人数小于3人、威胁人数在10人以内、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下、潜在经济损失在100万以内的占坍塌总数的96.1%,深圳市地面坍塌灾害是一种城市灾害,虽然单起事故影响范围不广,但由于其多分布在人口高度集中的地区,因此危害程度依然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6.
《灾害学》2016,(2)
依据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理论,结合致灾因子危险性和承灾体易损性构建简易的福建省滑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利用1990-2013年福建省滑坡灾害的数据资料,构建滑坡灾害的数据库,编制以县域为单位的福建省滑坡灾害分布图、时间变化图和风险分布图。研究表明:福建省滑坡灾害年内变化大、年际波动上升、地区差异大;综合考虑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的影响,福建省滑坡灾害风险高值主要分布在沙县和漳平市等闽中地区,与福建省滑坡灾害的空间分布相似。据此构建福建省滑坡灾害风险管理决策系统,提出增强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合理规划布局、加强监控预警、完善工程措施和风险规避等风险管理模式。为福建省滑坡灾害风险的评价与管理提供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基于流域系统的暴雨径流型灾害链--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暴雨径流是一种最普遍、最活跃、最敏感的致灾因子,在其形成过程中易诱发灾害链.根据灾害系统理论和暴雨径流形成规律,系统研究了湖南省江湖流域暴雨径流型灾害链,结果表明:(1)湖南省特定的自然环境助长了暴雨径流型致灾因子链的形成与发展;(2)从类型上讲,可分为四水流域山丘区坡面汇流型致灾因子链、四水河网洪水汇合型致灾因子链和洞庭湖区洪水组合型致灾因子链;(3)从灾害性质与特性上看,除了具有一般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外,还具有显著的关联性、互生性和放大性;(4)从致灾能量上看,当各级致灾因子的实际致灾能量一定时,各承灾体抗灾阈能总量越小,致灾因子链的有效致灾能总量越大;(5)从灾情上看,灾情表现的形式多,承灾体损失价值量的累积值巨大.  相似文献   

8.
灾害系统:灾害群、灾害链、灾害遭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灾害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复杂性,将灾害系统中的多灾种情形分成三大类:灾害群、灾害链以及灾害遭遇。灾害群是指灾害在空间上的群聚和时间上的群发,各致灾因子之间不存在成因上的联系性,可依据多灾种风险评估模型对其进行评价;灾害链则表现为类似多米诺骨牌的现象,各致灾因子之间具有成因上的联系性,其风险可通过转移概率风险评估模型进行评估;灾害遭遇表现为各致灾因子之间的相互碰头现象,其风险可通过组合概率风险模型进行评估。狭义上的多灾种仅指致灾因子在空间上群聚或群发。灾害群的致灾程度是各单一致灾因子的总和,对某一地区来讲,灾害群聚或群发,都会使区域总体致灾加重;灾害链与灾害遭遇的致灾强度大大超过其关联的各单一致灾因子的总和,其中灾害链的致灾强度具有累加效应,而灾害遭遇的致灾强度具有叠加效应。灾害累加与叠加都可明显放大致灾的程度,形成巨灾风险。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发生在鲁豫交界区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现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对其成因类型进行了研究,认为灾害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及人为活动,此外还就灾害防御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满洪敏 《灾害学》2002,17(1):46-51
1995年前后,山东省临沂地区郊棉纺织厂等单位相继出现地面塌陷现象,同时穿过市区一条河流的水田桥附近河水下漏。在初步断定 这些现象由岩溶塌陷引起的前提下,采用了浅层地震勘探、地质雷达探测等技术,有选择地对临沂市西郊五个重点企业进行了岩溶调查。结果表明,在临沂市郊的浅层地表普遍发育着岩溶。岩溶的类型多样,岩溶的主要特征是埋深层,空间尺度小,密度大,从地下水抽取试验看,岩溶贯通性好。针对岩溶自身的特征以及临沂市的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提出了减少或避免塌陷灾害的对策。主要是场地稳定性分析和评价,控制抽取岩溶水以及混凝土泥浆灌注,铺设桁架和清、爆、挖、填处理或者回避等。  相似文献   

11.
淮南大通浅覆盖岩溶区塌陷分布及土地利用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质调查、钻探、物探等方法对淮南大通浅覆盖岩溶区岩溶塌陷的分布特征及诱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通浅覆盖岩溶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于下伏奥陶系马家沟组地层之上,以及构造发育区和松散层粉土含量较高区,岩溶塌陷主要受岩石溶蚀程度、强烈地下水动力条件及松散层厚度、成分等控制。结合岩溶塌陷发育特征及场地具体条件,探讨了大通浅覆盖型岩溶区土地利用的可行性,为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转暖,青藏铁路沿线热喀斯特湖数量正在逐年增多、面积逐年增大。湖塘的形成虽然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特点,但其发生的区域性和重复性特点是热喀斯特湖分布与出现的总体规律。在野外系统勘测调查的基础上,依据工程地质类比原则,结合专家打分、层次分析、信息量、统计量等模型方法,对区域内湖塘产生与发展起一定主导作用的历史因素(灾点密度、灾面密度)和基本地质环境因素(冻土类型、年均地温、植被覆盖度、土质类型、地形坡度)基于ArcGIS平台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得出楚玛尔河至风火山段青藏铁路沿线热喀斯特湖易发程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占研究区总面积47.97%的高易发区占据了湖塘总数量的87.94%、总面积的91.15%,主要分布在楚玛尔河高平原、北麓河盆地和可可西里山间盆地;中易发、低易发、非易发三个区占据了研究区总面积的52.03%,却仅分布了占总数量12.06%、面积8.85%的热喀斯特湖,主要分布于可可西里山区、风火山山区及河谷地区,与2011年9月份野外考察的热喀斯特湖实际的空间分布状况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陕西韩城市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斌  赵法锁  石碧波 《灾害学》2004,19(4):35-39
实地调查表明,韩城市地质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规律,以韩城断裂为东、西区域的分界线,东部黄土台塬区以黄土崩、滑为主,西部低山区则地裂缝和地面塌陷十分发育;研究认为,韩城市地质灾害具有某种集中发育的特征,在成因上除了与降雨量有明显正相关关系外,西部区域主要决定于人类的采矿活动,东部区域则受控于自然地质因素;不同成因的地质灾害其防治措施是不一样的,西部以工程治理为主,东部则以生物防治为主.  相似文献   

14.
对岩溶塌陷及诱发地震进行了初步探讨。塌陷及其地震对水利工程的危害,已成为岩溶发育区最重要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唐山市地质灾害综合防灾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发生在城市的自然灾害往往表现出相互联系综合成灾的特点,综合防灾是城市防灾减灾的关键。根据唐山市的实际资料,分析了该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和综合成灾特点以及控制综合成灾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唐山市综合成灾的模式和过程。针对各种致灾因子间关联关系的复杂性,建立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综合成灾危险性评价模型,依据唐山市的实际资料和综合成灾过程分析结果,确定了模型因子和关联系数矩阵。应用所建的综合成灾危险性评价模型,结合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图件,预测了唐山市地质灾害综合成灾危险性的分布。分析了计算结果,并对唐山市的地质灾害综合防灾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广东的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在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广东的地质灾害种类主要有地震、滑坡、崩塌、水土流失、岩溶塌陷、坑道突水、软土变形、地面沉降、地裂缝、水库诱发地震、河港淤积、地方性氟中毒等。根据地理分带性、区域地壳运动、岩土特征、地质灾害组合类型及发育程度,将全省地质环境划分为三个区、七个亚区,对灾害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分析辽宁省已有的岩溶塌陷灾害资料的基础上,对其形成条件进行了讨论,认为可溶性岩石,复杂的断裂构造,一定厚度的覆盖层是产生岩溶塌陷的必备条件,过量抽取地下水,降雨和地震是诱发因素,文章最后对可能发生这类灾害的危险区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断裂缝在工程场地十分常见,研究其对场地地震动的影响很有必要.基于应用局部人工边界条件模拟辐射阻尼影响的二维显式有限元方法,分别对垂直入射和斜入射地震波情形下具有不同深度的竖向断裂缝场地地震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地表水平的均匀半空间场地地震动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断裂缝对其附近场地地震动的影响显著,但随着离开裂缝的距离变大,其影响迅速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