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污水灌溉区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北运河香河段污灌区不同深度土壤重金属Cu、Pb、Zn、Cd含量的监测分析,评价污灌对土壤重金属含量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和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深度以及污灌时间、污灌水重金属含量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2.
河南某污灌区土壤-作物-人发系统重金属迁移与积累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开展污灌区土壤-作物-人发系统(SCHS)重金属迁移与积累研究,对于维护农田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南某污灌区为例,采集土壤和小麦籽粒样品各27份、人发样品355份,用原子吸收法测定Cu、Zn、Pb、Cd含量,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测定As含量,开展重金属在SCHS中的迁移与积累探讨.结果表明,污灌区土壤和小麦籽粒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土壤Cu、Zn、Pb、Cd和As平均含量分别为40.63、203.47、22.10、1.84、26.87 mg·kg-1,小麦籽粒中上述重金属平均含量分别为10.10、25.83、0.87、0.56、0.35 mg·kg-1,都高于对照区.污灌区人发中上述重金属平均含量分别为14.11、143.13、13.24、0.19、1.97 mg·kg-1,高于对照区,人发多数重金属含量随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男性高于女性.污灌区人发对小麦籽粒重金属的富集系数(BAF人发/小麦)远大于小麦籽粒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系数(BAF小麦/土壤),人发对大多数重金属的放大作用显著.在SCHS中,大多数重金属沿土壤→小麦籽粒→人发的迁移与积累曲线呈不规则"V"形,长期污灌样点的土壤和小麦籽粒重金属污染程度、人发重金属含量都高于"清污"混灌的样点.  相似文献   

3.
以天津市北京排污河污灌区8个乡镇199个居民头发样品和对照区蓟州区6个乡镇93个居民头发样品中重金属的含量为基础,对比分析了北京排污河污灌区当地居民头发中重金属含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污灌区居民头发中的Cd、Cu、Zn、Pb、Cr、A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21、16.82、197.29、13.69、2.65和0.62 mg/kg,污灌区居民男性头发中重金属含量高于女性,不同性别居民头发中除Pb的含量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外,其他重金属的差异性不显著(P>0.05)。污灌区居民头发中Cd、Cu、Zn和Cr的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在发铅含量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对照区(蓟州区)不同性别和年龄居民中人发的重金属含量显示与污灌区相同的趋势。与对照区(蓟州区)相比,污灌区居民头发中的重金属含量明显偏高,其中Cd高110%、Cu高20%、Zn高55.9%、Pb高36.6%、Cr高64.6%。对照区和污灌区人发中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有明显差异,污灌区人发中Cd与Pb、Cr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对照区人发中Cd与Pb、Cr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污灌区人发中重金属与对照区有不同的来源,污灌区土壤、农作物中重金属的累积可以通过当地居民人发中重金属含量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污水灌溉对土壤及农田的长期影响,对李石污灌区13个监测点位的土壤质地、养分状况、重金属及有机物等指标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李石污灌区土壤质地以中一重壤为主,容重稍高,土地较为贫瘠;部分点住重金属含量超标,有机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再生水灌溉对土壤、农作物的重金属污染风险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如何准确、客观表征再生水长期灌溉的重金属污染风险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研究通过调查不同水源灌溉条件下土壤、小麦重金属含量,结合不同输入途径对再生水灌区土壤重金属的贡献,评估再生水灌溉对土壤、农作物的重金属污染风险。结果表明,污灌区、再生水灌区土壤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累积,但不同灌区小麦籽粒的重金属含量之间没有差异。北京市再生水重金属浓度远远低于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再生水灌渠中采集的水样重金属浓度与地下水重金属浓度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通过再生水灌溉途径带入的重金属与地下水灌溉相当,低于大气沉降和有机肥施用等输入途径带入的重金属。当前再生水灌溉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风险较小,并不会导致农作物重金属超标。再生水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并不一定是由于再生水灌溉导致,更大程度是早期的污水灌溉或有机肥施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汞铬砷元素污染土壤的酶监测研究   总被引:71,自引:1,他引:71  
对西安污灌区和杨凌清灌区土样7种酶生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污灌土样中重金属含量较高;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反映出土壤对酶保护能力和对重金属缓冲容量的大小,因而不同土壤酶对重金属的敏感性随土样理化性质有明显差别;酶活性由于是土样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较好地表现了土壤的污染状况;主成分分析表明,总体酶活性值可表征土样的污染状况,采用酶活性构筑的土壤信息系统I能简便、快速、准确的反映土壤的污染  相似文献   

7.
湿生植物酸模对重金属富集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实验,研究了宜昌城区10个污灌区自然生长的酸模(Rumex acetosa)和对应根际土壤样品中重金属Pb、Cu、Cr含量及其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在宜昌城区的10个污灌区的酸模根部对重金属Pb、Cu、Cr的富集能力大于茎和叶;氮磷含量较高的土壤吸附重金属Cu的能力较强,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植物在重金属Cu污染废弃地的正常生长;土壤中Cu含量的增加,促进了Cu在酸模体内从根部转运到茎和叶,可以通过刈割收获酸模地上部分处理重金属Cu的场地污染;酸模可以作为Cu污染场地的植物修复的备选物种。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述了我国污灌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相似文献   

9.
开封市化肥河污灌区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开封市化肥河污灌区为例,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单个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以Cd最为严重,Ecd变化在300~1086之间,各样点均达到极度生态危害水平,其余重金属均为轻度危害,危害程度依次为Cd>Cu>Pb>Zn>Ni。在研究的5种重金属中,镉元素对生态风险的贡献率最高,是构成潜在生态风险的主要因子。污灌区土壤重金属综合生态风险指数为608.51,达到很强生态危害程度。与污灌区相比,对照区3个样点的生态总风险程度相对较轻,但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镉风险。  相似文献   

10.
以天津东郊污灌区(慢速渗滤系统)为试验点,总结了土壤盐分的变化规律,并以粮地、菜地、稻地为代表分析了土壤中盐分变化动态,用污灌区土壤盐分动态平衡公式C_K-C_h=C_B-C_O测算,结果表明,只要灌区排水条件好,加上合理的科学灌溉,污灌区土壤盐分变化趋势是脱盐占主导地位,土壤中的钠吸附比(SAR)有所改善,土壤质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猪场废水灌溉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了解因灌溉猪场废水引起重金属积累的潜在生态风险影响,采集了河北省京安猪场区域农田清灌区和灌溉8年猪场废水污灌区的耕层(0~20cm)共52个土壤样品,并测定了样品中Zn、Cu、Cd、Cr、Pb和As含量。根据背景资料和主成分分析判断重金属污染来源,并应用地积累指数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指数进行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Zn、Cu和As的污染源主要为猪场废水,Pb污染源主要为化肥,而Cd和Cr主要来源于土壤母质,研究区农田土壤重金属为轻微或中等程度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低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大宝山矿区采集橫石河不同河段水样和河流沿岸土壤样品,测定水体和土壤的pH值、Cu、Zn、Pb和As等重金属含量,运用单因子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研究矿区水质和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与污染现状。结果表明:(1)接受尾矿污水的横石河中游区域水体明显酸化,pH值为3.28。水体Zn和Pb浓度分别为3.91和1.30 mg/L,其超标倍数分别为1.96和6.48。此外,水体Cu、Zn、Pb和As等重金属含量沿河流流向呈现降低趋势。(2)橫石河沿岸土壤的pH值范围为4.63~5.73,土壤均呈酸性。橫石河右岸非污灌区利用未受污染的横石河上游水源灌溉,农田土壤未出现重金属含量超标。橫石河左岸污灌区长期利用受污河水灌溉,稻田土壤呈现轻度至中度的重金属污染,其中Cu、Zn和As平均浓度分别为224、256和48.6 mg/kg,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5.61、1.58和2.47。受污河水灌溉是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3.
土壤环境重金属污染风险的综合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晓钰 《环境工程》2013,31(2):115-118
综合考虑了土壤环境中重金属的总量富集污染及各重金属在土壤中不同赋存形态的生物有效性差异,将风险评估指数(RAC)嵌入地累积指数模型,建立了土壤环境重金属污染风险的综合评价模型。应用所建模型评价某典型污灌区土壤中各重金属污染的风险程度,通过分析评价结果以及和同类模型评价结果的对比,所建模型更全面、真实地表征了该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风险水平,为我国土壤资源管理和优先控制因子的选取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典型污灌区农田镉污染特征及环境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河北省石家庄市典型历史污灌区农田为研究对象,对污灌区内土壤和小麦、玉米植株内Cd的含量进行分析,评价污灌区农田Cd污染程度、潜在生态风险和潜在健康风险.结果表明,上游污灌区和中下游污灌区土壤表层Cd含量分别为ND~3.88、0.10~2.30 mg·kg~(-1),明显高于清灌区(0.13~0.23 mg·kg~(-1))及河北土壤背景值(0.094 mg·kg~(-1)),超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0.3 mg·kg~(-1))点位分别达42.9%和35.2%;小麦和玉米籽粒平均Cd含量均未超标,小麦籽粒富集浓度高于玉米,污灌区小麦和玉米籽粒已出现明显累积现象.潜在生态风险表明上游污灌区和中下游污灌区表层土壤基本处于轻度~中度风险,部分区域生态风险较高~极高.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Cd通过皮肤、呼吸、经口摄入暴露途径对人体健康造成的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研究结果为污灌区农田土壤的安全利用和管理决策依据,并为开展农田土壤修复工程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工程改良、植物修复、钝化修复、拮抗修复、钝化-拮抗修复技术在污灌区镉(Cd)污染麦田安全利用工程中的应用效果,研究了上述5类技术在河南省某典型污灌区应用后小麦籽粒Cd含量、土壤Cd含量和小麦Cd富集程度。结果表明:拮抗-钝化单一或复合修复可通过影响小麦籽粒Cd的富集和土壤Cd含量来降低小麦受重金属Cd的污染,如施用适量磷基+铁基矿物复合材料可降低38%小麦籽粒Cd含量,施用适量磷基矿物材料B小麦籽粒Cd含量可降低27%~48%,2种处理修复效果显著;其他技术虽有一定修复效果,但并不显著。小麦Cd富集系数(PUFCd)可作为评价污灌区Cd污染麦田安全利用工程中技术应用效果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几个重工业区、矿区、开发区以及污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含量绝大部分高于土壤背景值,Cd、Zn等明显超标,某些重金属元素含量间还存在着一定的伴生规律。土中浸提态Cd、Zn含量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土壤中的重金属主要来自于污灌、金属矿藏开采、污泥利用以及大气飘尘等。金属冶炼厂附近土壤中Pb、Zn、Cd含量皆与离污染源距离呈密切的指数相关(R^2>0.9)。  相似文献   

17.
太原市污灌区土壤镉存在形态与生物可利用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了解太原市污灌土壤镉污染现状,研究其存在形态特征与生物可利用性,本文采用Tessier A连续提取、石墨炉原子吸收等方法,测定了太原市污灌区土壤重金属镉的总量,研究了不同功能区、不同分层、不同化学形态的分布特征,并对生物可利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太原市土壤背景值相比,污灌区土壤中重金属镉含量已达太原市土壤背景值的3倍,镉在土壤表层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分层,均表明表层土壤有明显的镉累积.不同功能区土壤镉的含量大小不同,具体排序为:小店区晋源区清徐县.总体来看,研究区5种化学形态含量从大到小排序为: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残余态可交换态.高的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与灌溉区土壤偏碱性且铁锰含量较高直接相关.分层土壤形态分析结果表明,镉在表层土壤含量最高,随深度增加镉含量逐渐降低,该变化与分层土壤pH值的变化相反.与上一层相比,各分层土壤不同形态分布变化,统计学检验无明显差异.生物可利用性评价结果表明,太原市污灌区土壤中镉相对比较稳定,但由于其潜在利用态的含量很高,因此,镉对环境的影响不能忽视.研究表明,太原市污灌区镉含量虽然没有超出土壤质量二级标准,但有积累趋势,形态分布特征表示的潜在生物可利用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根据乌鲁木齐某典型石油化工废水灌溉区土壤样品重金属(Cr、Cu、Ni、Pb、Zn、As、Hg、Cd)总量结果,对其进行风险评价,并依据相关性分析结果,尝试用土壤磁化率指示污灌区重金属污染程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土样中8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GB 15681-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除Pb以外,其余7种重金属含量均超出新疆农田土壤背景值,其中As、Hg和Cd超出背景值较多。内梅罗综合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除Pb以外,其余7种重金属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Hg与Cd属于重度污染。地质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As、Hg和Cd的污染状况较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污灌区土壤磁化率与重金属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太原小店污灌区土壤壬基酚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内分泌干扰物壬基酚(NP)为例,研究了太原小店污灌区土壤NP的污染浓度水平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NP在研究区污灌土壤中普遍存在,含量高低顺序为:污灌区>过渡区>清灌区;总体上离灌渠越远,土壤中NP含量越低;NP含量与土壤有机质(TOC)呈正相关,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在垂直钻孔沉积物中,随土壤深度增加,NP含量逐渐减小,但在一定深度会出现NP的富集层,富集层深度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间接反映了该区域的污灌历史及NP的下渗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20.
将三角模糊数理论引入环境评价领域,构建了量化表征不同重金属自身生物毒性及同一重金属不同化学存在形态生物毒性的土壤重金属生物毒性双权重评价体系,并结合地累积指数评价模型,建立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模型.最后,采用该综合评价模型评价了寺庄顶典型污灌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结果表明,寺庄顶典型污灌区土壤中5种重金属的综合污染评价值差异较大,各重金属的综合污染程度排序为:Cd>Ni>Cu>Zn>Cr,Cd、Ni、Cu应成为今后该地区土壤污染治理的主要控制因子.与确定性模型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综合评价模型较好地弥补了确定性评价的不足,并能更全面、真实地综合表征评价区域土壤重金属富集污染和潜在生物毒性风险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