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1957—2010年新疆巴州地区焉耆和若羌气象站太阳总辐射,建立适用于计算巴州地区太阳总辐射的经验公式,其焉耆和若羌的相对误差分别在3.9%—6%、3.45%—9.3%之间。据此分析了巴州地区太阳总辐射的月际、年际分布状况,并对太阳能资源按行业标准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巴州地区年太阳总辐射等级为II级,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6h的天数在259—294d之间,利用价值高;若羌和且末K<2,资源稳定度高,是光伏产业的首选之地。  相似文献   

2.
地貌: 柴达木地区是指以柴达木盆地为主体的青海省西北部的乌兰、都兰、格尔木(不含唐古拉地区)三县市,和大柴旦、冷湖、茫崖三镇,以及天峻县生格乡所属地区。自然区域即以柴达木盆地为主体,同时包括茶卡盆地和部分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地  相似文献   

3.
利用青海省天峻气象站、刚察气象站、海晏气象站和共和气象站建站以来到2010年的观测数据,以及青海省布哈河口水文站、刚察水文站和下社水文站多年来的观测数据,从降水、气温和蒸发量的多年变化分析了青海湖流域近5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多年降水主要存在一个2~3年和3~4年的变化周期;近53年来,流域内及其周边地区年均气温增加显著,整个流域从1987年左右开始显著增温,线性升温率约为0.3℃/10a,多年平均气温以2~3年的变化周期为主;青海湖流域蒸发的多年变化情况和降水类似,处于波动状态,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综合近53年流域降水、气温和蒸发的年际变化情况,青海湖流域从1958-2010年气候由冷干逐渐向暖湿变化。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1961年以来40a的气温、降水、20cm口径蒸发量和地表蒸发量等资料,对青海省黄河、湟水河谷和环青海湖地区及柴达木盆地的气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地的气温在1971~2000年的气候均值比1961~1990年的要高,降水量和蒸发量呈减少的趋势,地表蒸发量增加。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1—2015年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东部(德令哈、天峻、都兰和茶卡)和西部(茫崖、冷湖、大柴旦、小灶火、格尔木和诺木洪) 10个气象站温度、降水月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对柴达木盆地东西部的气候变化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55年来柴达木盆地东西部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总体均为增加趋势,西部上升较东部明显;东西部年和四季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大于最高气温的增温率,存在着非对称性变化;东西部气温日较差均为减小趋势。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00年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增加幅度最大,西部的增加幅度明显大于东部,气温日较差相反。②55年来柴达木盆地东西部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总体均为增加趋势,东部降水量增加明显而西部不明显;东西部降水日数变化趋势均不明显。③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东西部差值均表现为明显的增大趋势,气温日较差和降水日数东西部差值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青海环境》2001,11(2)
指导思想是 :紧紧围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环境质量为重点 ,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 ,突出重点领域和区域环境治理 ,加强分类管理和协调服务 ,强化环境执法和监督管理 ,努力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目标任务是 :加强长江源头、黄河源头、环青海湖、东部干旱山区、龙羊峡库区及柴达木盆地 6个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到 2 0 0 5年 ,减缓长江、黄河源头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使青海湖流域湖滨地区生态环境退化趋势有所…  相似文献   

7.
科学准确地获取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CC)年际变化情况,对分析该流域生态环境演化规律及其成、因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选取2009年~2011年3期TM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研究分析方法,对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年际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信息进行提取。研究结果表明:①2009年~2011年青海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存在县域差异,海晏县、共和县、刚察县和天峻县4县各土地变化幅度较大的为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总量;②流域内林地和耕地主要分布在刚察、共和两县,沙地面积占流域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15.57%,主要分布于青海湖湖东地区;③年际问耕地面积总量呈减少趋势,取而代之的是草地、林地面积的增加;④研究流域全部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呈现年际波动特征,但较为缓慢。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成都太阳总辐射变化特征及对臭氧污染的影响,利用成都1993~2020年太阳总辐射数据分别对年、季、月成都市太阳总辐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2015~2020年空气质量数据对太阳总辐射与臭氧浓度以及AQI等级间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近28年太阳总辐射总体呈上升趋势,倾向率为31.63 MJ/(m2·a)...  相似文献   

9.
一、简要的回顾柴达木盆地东部和南部广布着沙生植被,主要是由柽柳(Tamarix spp)、白刺(Nitraria tangutica;N.sibirica)、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麻黄(Eqhedra przewalskii)等构成的荒漠灌丛,虽然长势弱,盖度低,但为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护覆地表、固结土壤、遏制沙化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自1954年后,随着盆地的开发,人口大增,几乎全部用沙生灌木作燃料,大量砍挖。1963年5月,青海省农林厅在“关于沙区植被破坏情况的报告”中称:1958年以来,仅格尔木地区滥伐烧柴即达700万公斤,日平均外运30汽车,东至大水河,西至大灶火的150公里  相似文献   

10.
张晓春  汤洁  王炳忠 《青海环境》2003,13(3):100-104
文章对1996年7月至1997年12月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瓦里关山用Yankee(扬基)UVB-1型紫外辐射表进行的紫外B辐射(280~320nm)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初步揭示了这一地区紫外B辐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④该地区的紫外B辐射具有夏季高、冬季低的特点;②太阳紫外B辐照度在夏季最高可达5.8W/m^2,夏季紫外B辐照度占总辐照度的比例最高可达0.5%;③这一地区的太阳紫外B辐射具有明显的日、季变化,日最高值出现在午后13时左右;④瓦里关地区的太阳紫外B生物有效辐射剂量约占紫外B总辐照度的1/14。夏季最高时可达0.42W/m^2。  相似文献   

11.
利用柴达木盆地1961~2019年10个气象站日照时数及2min平均风速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反距离权重法及突变检验法,分析了日照与风的年代际、季节和年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对太阳能、风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平均日照时数为3139.5 h,并以-47.8 h·10a-1的气候倾向率显著递减,1998年发生突变,进入2...  相似文献   

12.
玉树地区太阳总辐射量变化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芳  周陆生 《青海环境》2002,12(2):47-49
20世纪70年代玉树太阳辐射观测站,因历史和仪器故障等原因造成资料缺测,给资料的统计应用带来困难。本文着重探讨并解决了资料插补问题,得到1960-1996年的总辐射量(Q)资料序列,通过统计分析,揭示了玉树地区太阳总辐射量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及其与云量、火山喷发和太阳黑子活动等的相关联系。结果表明:Q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变化,Q的年变化呈双峰态,最大值出现在5月,次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总、低云量、火山喷发总体上导致Q值削减,太阳黑子数变化与Q变化存在位相滞后2-3a的相关,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从环流形势、中尺度、物理量等方面分析2015年3月31日格尔木一次强沙尘天气过程的形成和演变特征,发现:1.格尔木地区上游新疆地区500hPa以上层次均存在偏西向的高空急流向低层进行动量输送。2.在沙尘暴天气出现前三小时冷锋堆积于若羌、且末附近。当冷锋入侵柴达木盆地时沙尘天气随即开始出现。3.格尔木市午后14:00开始柴达木盆地由负变压控制,但冷锋入侵后格尔木市区升压明显且转变为正变压中心,强度为4.7hPa。4.格尔木市上层为冷平流,下层有暖平流,其中低层大气表现为干的层结不稳定。同时温度垂直递减率为γ≈0.82℃·hm~(-1)、K指数≤-20、θse≥40均说明格尔木大气层结不稳定。  相似文献   

14.
基于"将今论古、以古论今"的思想,收集过去与现在的青海湖环湖地区气候变化与湖泊水位变化的数据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线性趋势法与Pe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对湖泊水位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重建的全新世湖泊水位升降与古气候因子密切相关;②近54年以来,环湖地区的气温上升、降水增加;青海湖水位变化与...  相似文献   

15.
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四川西部高原山地主要包括甘、阿、凉、攀枝花三州一市。该区年总辐射4200~6700MJ·m~(-2),年日照时数1600~2600小时。按全国太阳能资源区划,该区大部分地区属太阳能资源丰富和较丰富地区(图1),在全国同纬度地区(青藏高原除外)亦属最强的地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给出了西宁地区2007年4月~2008年12月近地面臭氧浓度的季节变化及日变化.分析了2008年气象因子与地面臭氧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宁地区地面臭氧浓度与云天状况、风向风速、相对湿度、气压等要素的变化比较明显.当西宁地区出现晴天、风速较大、偏E风、气压较低、湿度小时,为出现高地面臭氧浓度的天气条件.与相距90公里处的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资料相比,其季节变化及日变化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柴达木盆地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和M-K检验法对1961—2018年柴达木盆地9个站点的相对湿度资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相对湿度月际和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年内变化曲线呈双峰型,夏季相对湿度最大,秋季和冬季次之,春季最小;年平均相对湿度以0.18%/10a的速率呈波动下降趋势,春、秋和冬季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而夏季相对湿度表现为增加趋势,夏季的6~7月及秋初的9月相对湿度表现为增加趋势,其他月份均为下降趋势;柴达木盆地在1983年相对湿度发生了突变;影响相对湿度变化的主要因子是平均气温和降水日数,相对湿度的变化与温度变化呈负相关关系,与降水日数变化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地理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为因子,采用二次趋势面函数,建立了描述吉林省东部长白山区年总辐射、5~9月总辐射和日平气温稳定通过10℃期间的总辐射资源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的数学模式。采用地理细网格场的分析方法,揭示了该山区总辐射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9.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区域旅游能够助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活圈,使其拥有更强且更持续的旅游经济影响力。基于旅游辐射效应理论,运用动态因子分析评价11个城市旅游竞争潜力作为辐射效应发挥的基础,通过引力模型对大湾区旅游经济联系进行探讨,分析2014—2021年旅游辐射潜力变化特征及原因。结果表明:(1)在竞争潜力方面,广港澳深4个城市8年因子得分加总为正,其中广州和深圳基础辐射能力相对稳定,香港和澳门基础辐射能力受到发展韧性不足的影响;(2)在辐射潜力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多中心发展趋势显著,东莞和佛山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次中心城市功能,但辐射结构的不对称性,以及竞争与辐射潜力之间的不协调性也同样突出;(3)对主要旅游城市辐射能力的分析表明,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已经形成“广—佛—江—肇”“深—港—莞—惠”“澳—珠—中—江”“广—莞—惠”“澳—港”5条主要的辐射纽带。  相似文献   

20.
利用格尔木市气象台2008—2018年大气降尘量及同期的气象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和图表说明、物理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格尔木地区降尘量年、季、月际变化,同时分析了影响大气降尘量变化的气象因素。结果表明;格尔木地区年平均降尘量总体呈波动略减少趋势,减少倾向率为5.8g/m2·10a;春、夏、冬季的降尘量呈减少趋势,春季减少最明显,秋季的降尘量呈增加趋势,增加倾向率为4.2g/m2·10a; 3月、9月、10月份降尘量呈增加趋势,其余月份降尘量呈减少趋势。降水、相对湿度与大气降尘量呈负相关,大风、沙尘暴与大气降尘量呈正相关,沙尘天气是影响格尔木地区大气降尘量的主要因素,沙尘天气越多,大气降尘量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