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当前,我国城郊农民正处于信息传递快、来源复杂、变化较快的创业情境中,但拥有相似的创业环境、个人经历与资源禀赋的城郊农民个体在创业行为方面却存在着很大差异。在复杂的认知情境中,城郊农民的创业认同和风险容忍度在他们的创业行为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研究证实:情境认知与城郊农民创业者的创业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创业认同度在情境认知与城郊农民创业行为倾向的关系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农民个体的风险容忍度对上述中介效应起到调节作用。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并分析了农民创业者的情境认知与创业行为倾向的作用路径与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2.
环境信访是中国公民环境利益表达的重要途径,也是其参与环境治理的重要通道,引导公民有序进行环境信访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环境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环境信访的参与主体——公民入手,基于社会心理学中规范激活理论的连续模型,构建了公民环境信访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并运用AMOS 20.0对S市9个行政区500位市民的问卷调研结果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公民环境信访行为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规范激活理论的连续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中国公民的环境信访行为,其中环境信访结果认知正向影响环境信访责任归属,公民的个体规范需要通过责任归属得以激活,从而影响公民环境信访行为意向。因此,政府可以通过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完善环境信访相关法律法规来提升公民环保意识和环境信访责任归属感,同时可以通过环保政策法规的宣传、畅通环境信访渠道以及对公民环境信访行为的有效处理来促进公民对环境信访行为积极意义的认知,从而推动公民有序进行环境信访。  相似文献   

3.
选取西安为案例地,根据自我调节态度理论构建研究框架,探究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方言感知与品牌个性的结构维度,进而揭示旅游目的地方言感知与品牌个性对旅游者满意度、忠诚度的内在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西安的目的地个性由历史文化、现代气息、闲适、活力和高雅5个维度构成。(2)游客对目的地方言的感知能够对目的地个性认知产生显著积极影响。(3)目的地品牌个性对游客满意有直接影响,并通过游客满意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游客忠诚。(4)目的地方言感知直接影响游客满意,同样通过游客满意的中介效应对游客忠诚产生间接作用。(5)目的地方言感知可通过目的地品牌个性和游客满意度链式中介作用于游客忠诚。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世纪以来,亲环境行为及其背后的形成机理备受关注。为全面了解亲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基于对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梳理,并以1999—2023年“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544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引文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亲环境行为领域的内涵界定、发展阶段、测量维度和形成机理进行全面总结和归纳。研究发现:(1)环境责任行为、亲环境行为、环境友好行为和环保行为概念存在相似性,都聚焦于个体对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亲环境行为的研究主体大多围绕游客和农户展开;(2)近20年来的国内亲环境行为的发展分为探索发展、缓慢发展、快速发展和成熟发展4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研究重点、方向存在差异;(3)亲环境行为结构维度多分为单维结构和多维结构,测试方式以自我报告法为主,理论框架主要围绕TPB理论、NAM理论和VBN理论展开,且不同理论之间的二次整合也愈加成熟;(4)亲环境行为主要受个体特征、内在认知、情感因素和外部情景特征等影响,但不同的行为主体,其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差异较大。在此基础上,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以期丰富亲环境行为领域的研究内容,指导亲环境行为理论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5.
作为旅游地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居民在主—客价值共创中的作用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以河南省开封市主城区为例,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纳入地方依恋对研究模型进行扩展,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法探索旅游地居民主—客价值共创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结果发现:(1)主—客价值共创行为态度对主—客价值共创行为意向的影响最大,然后依次是地方认同、主观规范。(2)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地方依赖显著正向影响主—客价值共创行为态度,且均能通过主—客价值共创行为态度对主—客价值共创行为意向产生间接影响。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计划行为理论和地方依恋理论相结合的扩展模型对主—客价值共创行为意向的预测和解释作用,并从旅游体验价值视角探究了促进旅游供给侧改革和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6.
作为畜禽养殖业的源头,畜禽养殖场的环保支付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效果具有最直接的影响。从个体异质性特征、生产者经营特征、环境认知特征和社会环境特征4个方面分析了畜禽养殖场环保支付意愿的11个影响因素,运用ISM解释结构模型明确了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关系、作用路径与递阶结构,并通过对山东省383家畜禽养殖场的调查数据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影响畜禽养殖场环保支付意愿的11个因素中,养殖收入、环境污染担忧程度、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宣传、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政策执行力度是表层直接驱动因素,专业化程度、生态环境认知、养殖废弃物污染程度认知是中层间接因素,决策者文化程度、养殖规模、养殖年限、养殖培训是深层根源因素。  相似文献   

7.
潘护林  陈惠雄 《中国环境管理》2021,13(1):156-161,148
深入揭示生态环境与居民幸福感的内在关系对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幸福感产生机制对生态环境影响居民幸福感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利用2013-2014年我国居民大样本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水、大气,绿化三个关键生态环境要素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认为,生态环境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受制于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水平及居民对环境价值的认知与重视程度;尽管研究期居民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不高,但生态环境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并没造成显著影响;比较而言,水环境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小于空气环境,而空气环境的影响又小于绿化环境。为提升我国居民生态幸福感并激励居民亲环境行为,应通过科普教育切实提高居民对环境及其价值的认知度,努力营建人地和谐的文化氛围;应在普遍提高居民收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和促进居民向环境审美消费需求的升级;当前应重视生态补偿等经济手段的运用,通过影响居民经济利益激发居民环保行为;应优先解决居民直观感知明显且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浩  朱佩枫 《中国环境管理》2019,11(2):106-112,93
本文通过两个现场实验分别考察了解释水平、效能信念两类因素是如何在诱导承诺中发挥作用的。实验一考察了时间、社会、空间这三个解释水平维度如何影响诱导承诺的,实验二考察了个体效能、集体效能这两个效能信念是如何影响承诺行为实施的。最终,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①不管高解释水平还是低解释水平,在呈现明显空间距离、社会距离的操控材料时,被试是否做出亲环境行为承诺存在显著差异。②无论时间距离、空间距离还是社会距离,高水平解释倾向都更容易提高亲环境行为承诺。除此之外,我们还验证了公开承诺比私下承诺更适合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亲环境行为激励。  相似文献   

9.
<正>通过对广州城区中学生环保知识、环境意识情况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具备一定的环保知识和环境意识,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环境意识比较淡薄,环保行为缺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的恶化,不仅影响经济持续、良好的发展,更影响中国梦的顺利实现。青年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将在我国的环保工作中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通过对广州地区中学生  相似文献   

10.
李異平  曾曼薇 《中国环境管理》2019,11(5):107-114,31
垃圾无害化处理是环境治理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不仅关系城市居民生存环境的健康程度,更直接影响公众对政府环境治理政策和治理效果的认知与评价。本文运用环境心理学理论,对折射出居民环境认知、个人偏好、预期目标和情感联系的地方认同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社区居民对城市垃圾治理成效的评价及其对政府垃圾治理能力的评价与其地方认同呈正相关关系,同时,居民对政府关于垃圾治理法律法规的认同也能增强其地方认同感。本文建议,未来关于地方认同的研究需要聚焦于城市环境治理政策的传播效果,总结和归纳城市居民对环境治理成效的归因模式与其地方认同之间的交叉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共同推动下,大量污染密集型企业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迁移。中西部地区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迁移企业的环境行为改善成为问题的关键。本文以江西省G市H电源公司为案例,研究迁移企业环境行为改善的阶段特征,分析各利益相关者的相互作用以及企业响应,探讨促进企业环境行为改善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迁移企业的环境行为优化和环境绩效提高不是自发的,是各利益相关者多次博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严格的环境规制和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是重要的推动因素;地方政府具有执行环境规制和追求经济增长的双重角色,使迁移企业环境行为的改善进程更加复杂,污染密集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新的思路。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探索中西部地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路径,为实现中国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升级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长三角区域社会、经济、环保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调研"三省一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2011—2017年环境经济政策出台情况,并开展评估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区域环境经济政策整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尤其在财政奖补方面占绝对优势,但各省市差异较为明显,且区域层面联动政策相对欠缺。在此基础上,结合长三角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及污染防治协作深化需求,建议在环保基金、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环境信用体系等领域率先开展区域联动试点,并从机制、法律、技术等层面给予保障,探索形成区域环境经济政策共商、共享、共赢模式。  相似文献   

13.
传统城市发展理论认为,空气污染会导致人口流出。然而,本文以城市雾霾数据为例,分类别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后发现,空气污染会促进百强城市的人口净流入(形成拉力效应),非百强城市的人口净流出(形成推力效应)。拉力效应与传统的城市发展理论不符。本文认为,当城市间收入差距过大时,流入居民会形成高水平的收入预期,促使其愿意承受更严重的空气污染,该预期可量化为空气污染的拉力效应。据此进一步研究收入水平对推拉效应的调节作用发现,随着收入水平上升,其能放大百强城市的拉力效应和非百强城市的推力效应,即进一步促进百强城市的人口净流入和非百强城市的人口净流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百强城市和非百强城市分别提出政策建议,以期能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科学转型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The present study aims at providing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To this end, we introduce the economic concept of bounded rationality to the domain of recycling behavior, hypothesizing that the subjective costs of recycling are a better predictor of an individual's tendency to recycle than the objective costs. At the chosen study site, recyclables needed to be disposed of at collection centers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city, allowing for the analysis of recycling-related costs by assess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participants’ residence and the nearest collection center. Results from an online questionnaire completed by N = 306 citizens indicate that the perceived distance to the recycling facilities i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recycling behavior than the actual distance. By means of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es,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perceived distance explains unique variance in recycling behavior while the actual distance conveys only redundant information. Surprisingly, the predictive potential of participants’ distance estimates appeared to be significantly larger for recycling behavior than for recycling intention. The implications of our results are discussed with regard to potential opportunities to promote recycling behavior by targeting individuals’ biased perception of recycling-related costs.  相似文献   

15.
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面临开发与保护的巨大挑战,构建科学、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为其保驾护航成为重中之重。作为一个流域式生态共同体,区域统筹协调下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是根本关键。本研究导入区域协同治理理念,提出构建梯度式渐进学习环境协同治理框架,并采用数据进行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治理的多情景测度与评价实证检验了梯度间以及梯度内部的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协调机制的潜在影响。最终,从中央、区域和地方三个层面提出梯度式学习视野下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6.
排污费改革为环境税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课题,环境税开征必须充分协调好与环境保护制度之间的关系。为协调与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等环境行政管控制度的关系,应注重加强环境税的合作征管和联合执法,为行政管控提供较为顺畅的信息机制。为协调与排污权交易等环境经济制度的关系,应加强成本效益分析,妥善分配部门间权力与利益,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处理好地区发展和结构性配置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2015—2019年中国石化行业337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验证了当期环境规制对后一期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环境规制主要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从而验证了中国石化行业“波特假说”的存在。此外文章还发现环境规制影响企业绩效的效果及作用机制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中部地区表现出显著正向影响,均支持“波特假说”,西部地区则影响不明显。基于上述研究,文章认为促进石化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需进一步加大石化行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实施力度、促进石化行业企业的科技投入并注重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8.
番禺市民环境意识调查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了解番禺市民环境意识的现状,把握市民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探讨今后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重点和方向,对番禺市21个镇区的市民的环境意识进行了抽样设想。从环境态度,环境行为,环境知识3个方面对市民的环境意识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对影响环境影响水平的个人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现阶段番禺市民环境意识勉强进入中 等水平,而市民的环境态度已进入较高水平,环境知识为中等水平,环境行为为中等水平,市民的环境态度,环境行为,环境知识水平相互脱节,表现为意识先行,行为滞后。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2011—2019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来说,数字经济对环境质量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数字经济对环境质量的改善作用在2014—2019年显著,在中部和西部省份显著,在环境污染程度较高的省份显著。传导机制检验表明,经济规模扩张、产业结构优化及绿色技术创新在数字经济对环境质量的作用机制中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政府竞争在数字经济对环境质量的改善作用中起着负向调节作用,制度环境在数字经济对环境质量的作用机制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应高质量地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环境质量改善作用、匡正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及努力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以改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20.
区域环境的合作治理在城市群发展的背景下已经成为政府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环保合作事务中各个政府部门的关系、合作的机制、组织行政、效果评估等方面都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大部分研究主要关注府际合作中静态的、程式化的制度关系,对合作发展的总体过程、各合作主体之间、事件之间的动态联系研究较少,这将阻碍我们深入理解城市群的环保合作机制。基于此,本文运用过程视角对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合作历程进行梳理,追溯其发展轨迹,对合作主体和议题的演化进行分析,对海西城市群府际之间的动态合作治理机制进行深入挖掘,并针对合作机制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