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空脱氯法回收淡盐水中的游离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离子膜法烧碱生产过程中,精制饱和盐水进入电解槽后,盐水中的NaCl约有50%被妥,出槽的淡盐水中NaCl的质量浓度一般在200g/L左右。正常生产条件下,淡盐水中游离氯的质量浓度在400mg/L以下。淡盐水在进入重饱和工序之前,必须经过脱氯工序,以除去其中的游离氯,主要作用是:防止盐水精制过程中螯合树脂和炭素发生氯中毒,减少对设备和管道的 腐蚀,节约重精制处理的费用,回收部分氯气,提高资源利用率等。  相似文献   

2.
国内简讯     
含NaoCl废碱液的回收利用我厂以电解法生产氯气和烧碱,每天有近270吨氯气自电解槽出来后经压缩机输送到各用氯工段。常由于突然断电或某种原因造成总管内氯气发生倒压而引起外逸事故。为此,在电解槽与压缩机之间按装了两台防止氯气外逸装置。该装置采用浓度≥18%的碱液吸收管内倒压出来的氯气,也可用於开停车时管内剩余氯气的处理。使用后贮槽内碱液浓度下降,必须排放掉一部分,补充31%浓碱,以保证装置的使用效果。碱液吸收氯气发生以下反应: 2NaOH+Cl_2→NaOCl+NaCl+H_2O+46.32千卡据我厂环保监测,排放废碱液中,NaOH浓度>10%,次氯酸钠浓度1—2%。此废碱液不能用酸中和处理,因加酸会使次氯酸钠分解而放出氯气,因此,未回收利用前,只能释稀后排放。  相似文献   

3.
桑艾心 《化工环保》1989,9(1):56-57
在生产含氯产品过程中,为保证产品质量及加快反应速率,往往通入过量的氯气,这样就形成了含氯尾气的排放,不仅增加了资源的消耗,还会造成严重的污染、中毒事故。衢化公司电化厂漂粉生产,排空尾气含氯有时高达10%,严重污染环境。后来用碱吸收氯后排放,大气污染虽消除了,但每年不仅要消耗270吨烧碱,并且排放3300吨/年碱性废水,污染水体。1975年投资77000元建成一套用漂粉含氯尾气生产3000吨/年3—4%水合肼的装置,产值达80万元/年,利润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高氯废水中COD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氯气校正法、碘化钾碱性高锰酸钾法、银盐沉淀法、酸化法、TOC-COD换算法、校正曲线法、低浓度氧化剂法、活性炭吸收法、光谱法和臭氧氧化发光法。介绍了各种COD测定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等,为科研人员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或开发新的高氯废水COD测定方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以 CaO 为沉淀剂去除废碱液中 SiO2回收 NaOH 的工艺,研究了各工艺因素对siO2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aO 沉淀除去废碱液中 SiO2的最佳工艺条件为:CaO 与废碱液中 SiO2摩尔比 3.0,反应温度80~95℃,反应时间 40~60 min,搅拌转速 200 r/min.在此条件下,S...  相似文献   

6.
开展了氯氧化锆生产排放废硅渣中锆资源的回收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当废硅渣在50℃条件下溶解废碱液时,硅渣中夹带的未熔锆英砂可以沉积,回收率可达到98.5%以上。继续加热溶硅碱液,可溶锆可与硅产生凝聚,形成锆富集物沉淀,锆富集物中湿基的ZrO2含量最高可达6.5%,可溶锆的回收率在97%以上。回收得到的未熔砂和锆富集物可直接返回氯氧化锆主流程中再利用,从而实现硅渣中锆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7.
《化工环保》2008,28(2)
消毒副产物(DBPs)是公共用水系统加氯除微生物病原体过程中的无意识产物。自1974年起,已有超过600种DBP被鉴定出来,且研究结果显示其中的许多种化合物是有毒的。2006年,美国环保署实施了一项针对DBP的法规,导致用水企业开始用氯胺代替氯气。据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8.
催化氧化法处理氯甲烷废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催化氧化法处理氯甲烷废气,考察了各种因素对催化氧化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350℃、空速为4800h^-1、空气与氯甲烷废气的体积比为15的条件下,氯甲烷转化率和总烃转化率均大于99%,催化氧化过程中基本不产生光气;催化氧化反应后尾气中的HCl用NaOH溶液作吸收剂的吸收效果较好;γ—Al2O3为载体的催化剂活性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9.
开发了除油-苛化-脱硫组合技术处理乙烯废碱液工艺,考察了影响各级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经石英砂-聚丙烯腈纤维膜-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组合装置除油后,碱液中油类物质质量浓度小于2 mg/L,NaOH,Na_2CO_3,Na_2S等无机组分含量基本不变;经苛化-脱硫处理后碱液中Na_2CO_3和Na_2S质量浓度分别小于4 430 mg/L和4 480 mg/L;再生碱液的流体力学性质及对酸性气体的吸收性能均可满足乙烯裂解气碱洗要求.  相似文献   

10.
四川维尼纶厂的天然气采用碱洗脱硫工艺,故而在废碱液中除含有少量的氢氧化钠、碳酸钠外,还含有硫醇钠及硫化钠。这些化合物不经处理就外排,造成水体和大气的严重污染。特别是低压脱硫改造后,不但增加了废液量,硫化物浓度也有所增高。从投料试车至今,该废碱液一直未处理就外排,长期以来不但要上缴排污费,而且造成环境恶臭。为消除污染,我们采用液氯处理该废碱液,经过数次中试试验,证明该法可行。 1.原理由于废碱液中含有3,000—12,000毫克/升的氢氧化钠,用氯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氧化性强的次氯酸钠,次氮酸钠又将硫化  相似文献   

11.
铁系金属对氯代有机物的还原脱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金属还原法中铁系金属还原脱氯去除氯代有机物的机理及研究现状,概括总结了催化剂类型、两种金属的比率、氯代有机物种类、溶液pH、反应温度、污染物初始浓度等因素对脱氯效果的影响,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薛玉琴 《化工环保》1997,17(6):360-362
水厂应用真空加氯机代替转子加氯机,并设置氯气吸收系统,消除了 氯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显著提出了出水余氯合格率。  相似文献   

13.
萃取回收氯提残液中的氯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熙恩  郭志俊 《化工环保》1994,14(3):135-139
采用溶剂取法回收氯提残液中溶解和夹带的氯仿,以磺化煤油为萃取剂,萃取设备采用振动筛板柱。萃取氯仿后的磺化煤油,用水蒸汽蒸馏回收。在本实验选取的工艺条件下,氯仿的回收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陆琨  陈启慧 《化工环保》1992,12(2):117-118,110
工业上以酒精和氯为原料生产氯油。氯油经精制后得到三氯乙醛,这是一种很有用途的化工中间产品,可用于制农药、氯仿等。在氯油的生产过程中,排出含有大量氯乙烷和氯化氢的尾气。对于这种尾气,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厂家进行回收处理,大多数厂家仍是直接外排,这样,不仅浪费资源,而且严重污染环境。  相似文献   

15.
氯甲烷废气处理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柔软剂生产中季胺化反应过程所排氯甲烷废气的具体情况,对它的处理选择了吸附处理工艺。同时,对两种吸附剂——活性炭和活性炭纤维进行了分析、比较,选择了活性炭纤维作为本处理工艺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氯氧化 SO_2 废气制硫酸的新工艺。该法采用的设备和工艺流程简单、高效;SO_2 回收率和氯气利用率分别达98%和99%以上;用含1%左右 CO_2 废气一步制出约70%浓度的硫酸(及盐酸)。  相似文献   

17.
郭放云 《化工环保》1993,13(6):343-347
简介利用氯苯和漂白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氯废气为原料生产KClO3,KClO4和BaCl2·2H2O的原理,工艺流程,最佳工艺条件以及改革生产工艺,改进生产设备的情况。采用该工艺综合利用含氯废气,不但可以大大减轻环境污染,耐用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在次氯酸盐氧化法制备高铁酸钾过程中对废碱液进行回收利用,探讨了废碱液的提纯方法和制备高铁酸钾的工艺参数。废碱液提纯的方法是先向废碱液中加入少许KOH,使溶液碱度保持在13.00mol/L,然后将温度降至0℃,静置一段时间后过滤去除析出的KCl和KNO3杂质。高铁酸钾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是同时加入Fe(NO3)3.9H2O和KOH。经提纯的废碱液所制得的高铁酸钾的纯度和产率比未经提纯的废碱液明显提高,且经5次循环使用后,所制得高铁酸钾的纯度和产率依然可达60.74%和46.31%,实现了废碱液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9.
低温湿式空气氧化法处理废碱液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采用低温湿式空气氧化法处理炼油和乙烯废碱液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停留时间对废碱液中硫化物的氧化、氧化产物的形态、COD和酚去除率的影响,反应温度对废碱液中污染物氧化反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废碱液的脱臭效果很好,S^2-的氧化产物以S2O3^2-和SO4^2-2种形式共存;酚、COD的去除率及S^2-的氧化反应停留时间影响小,受反应温度影响明显;废碱液的S^2-的酚浓度相当时,COD去除率一 般低于40%, 废碱液的S^2-浓度远大于酚浓度时,废碱液的COD去除率为40%-70%;废碱液中酚的质量浓度大于20000mg/L时才有回收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一种从环己烷氧化废碱液中回收高价值有机酸的新方法。用氢氧化钠碱熔处理废碱液中的羟基己酸及其聚合物,可使废碱液中己二酸的质量分数由3.18%提高到8.74%,且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