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林业劳动安全》2014,27(2):44-45
正安全工作与每名员工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保证每名员工远离伤害的困扰,是每名安全工作者的基本职责;安全是一个基本的红色低线,是悬在每名安全工作者头上的一把利剑,对待事故必须实行零容忍。1强化安全思想政治工作,转变员工的安全观念各层级应不断强化安全思想政治工作,对每名员工在安全工作中存在的观念误区必须及时化解,在对员工实施惩戒后必须进行谈心活动,使员工知道其自身存在的问题,让安全对自己有  相似文献   

2.
班组安全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科学性,对确保企业生产安全,保护员工安全与健康,促进企业及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做一名备受员工信赖的优秀班组长,在班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必须具备"四气"。一要有勇气。安全生产是企业之本,效益之源,和谐之魂,发展之根。班组长要有坚定不移搞好安全工作的信心和勇气,要坚持求真务实作风,把生产作业现场当作安全管理的主战场,一丝不苟地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多工种立体交叉作  相似文献   

3.
对于基层安全管理而言,并没有一种"特效"的方法.基层安全管理人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开拓思路,多方面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技能,多渠道促进安全文化建设,才能最终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实现企业安全的良性发展. 作为一名基层安全管理人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从提高员工安全责任意识和技能、对待违章要"小题大做"、鼓励员工...  相似文献   

4.
基层安全员虽然没有多高的职级,也没有多大的权力,但所担负的责任却非常重大,工作中稍有懈怠、略有疏忽,就可能使不起眼的小隐患演变为巨大的事故灾难。要履行好职责,赢得干部员工的认可和工作的主动,就应该以济公、愚公、包公为榜样,当一名“三公”式安全员。 以济公为榜样,就是要突出一个“爱”字。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扶危济困、奖善惩恶,是济公的主要优点之一,这个优点的最突出之处就是体现在充满爱心。抓安全生产同样需要“爱”字当头,把关爱员工的生命健康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一切工作都要为保护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让路,一切行为都要有利于保护员工的生命健康,以此为指导思想,严厉制止和坚决杜绝各类“三违”现象。同时,要十分关注员工的思想动态,热情做好员工的思想教育和情绪梳导工作,力所能及地为员工解决实际困难,让每一名员工都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从而有效化解心理隐患。不仅如此,还要注重加强员工业务技能的培养,使每一个人都具备会安全、能安全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5.
班组安全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科学性,对确保企业生产安全,保护员工安全与健康,促进企业及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做一名备受员工信赖的优秀班组长,在班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必须具备“四气”。  相似文献   

6.
正行为安全观察是企业提高员工安全意识、改变员工行为的有效安全管理活动,要想此活动推行成功,除了要建立无指责的安全文化、高层领导要带头做等之外,管理者在现场与员工的沟通技巧也非常重要。例如张三在现场违章不戴安全帽,管理者可以上去说他两句,狠狠批评一顿。但这种方式很难让他从  相似文献   

7.
正安全,是企业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重要基石。企业要实现安全生产,就必须有一支懂安全的员工队伍。要让员工懂安全,就必须加大培训力度,让其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意识,熟练掌握安全生产知识和技术。目前,很多企业在给员工开展安全培训时,往往是站在员工的"对立面",要求员工牢记这些,遵守那些。虽然,从企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油田公司以转变安全观念为导向,以矩阵式培训为核心,实施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策略,建立培训师体系,整合培训资源,形成完善的HSE培训机制。通过培训,转变员工安全观念,固化员工安全行为,培养员工安全习惯。员工由被动的"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  相似文献   

9.
<正>安全工作要领导重视、全员参与,需要导入红线意识及底线思维,引入结果概念、强化过程监管,达成零隐患、零违章、零缺陷及零事故,使每名员工从中受益。一、落实责任,引入结果概念推进安全责任制的分解落实,使每名员工在安全工作中人人有责。若发生事故,责任区域必须承担事故主体责任。同时,各层级应引入结果概念及逆向思维。若想获取安全工作结果,必须使每名员工养成精准的作业习惯,具有准确的日常行为和正确的安全观念。防止因一念之差而导致一时违章,防止因一时违  相似文献   

10.
某企业每到节假目前,总会为每名员工发放一张上面有安全工作法、员工家庭温馨照片、亲人亲情寄语、安全警句等内容的“安全生产连心卡”,以提醒和誓示员工时时把“安全”二字牢记心中,为节日安全生产筑起一道有效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11.
安全意识是安全工作的灵魂。企业要想保证安全生产,就需要有多方面因素的支持。在诸多因素中,员工是安全工作的关键因素。员工的安全意识对安全责任心和安全行为的制约作用又是直接的。在这里我提出"我要安全"的管理思想也就是构建一个人人参与的HSE管理体系,无论中方还是外方、甲方还是乙方、前方还是后方,人人都有很高的安全意识,都是安全员,个个都是监督员。要想提高每位员工的安全意识,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就必须要建设良好的安全文化。  相似文献   

12.
从去年开始,笔者所在的企业为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一线员工每人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安全手册,这份企业员工安全手册完整地记录了员工的个人资料,其中包括身体健康情况、技术等级资格、安全考核成绩、心理测试成绩以及日常违章违纪记录等,为员工所在的车间、班组进行岗位调配、布置生产任务以及关键时刻实施紧急预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据不完全统计,去年该厂通过查阅员工安全手册,有针对性地培训了200多名一线员工,并调整了近30多名员工的工作岗位,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安全生产。毫无疑问,由于身体状况、技术水平以及心理素质等存在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3.
<正>避免作业伤害事故需要安全文化的支撑。在这种文化里,员工会主动关注自己和同事的安全。实现这种理想文化,除了环境和各类管理体系,还需要关键的人类动力学因素。其中,情商或许是有效提升职业安全健康的最重要心理能力。情商中,第一个直接和事故预防有关的特质就是冲动控制。安全行为通常要付出额外时间,也会有不便之处。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人口统计学特征与不安全行为意向和不安全行为的关系,收集了7个煤矿的735名一线作业人员有效调查问卷,采用多因变量、多自变量析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年龄、工龄与经验、工作岗位、婚姻状况、吸烟、饮酒、家庭经济压力等变量与不安全行为意向及不安全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婚姻状况员工在不安全行为表现上有显著差异,有婚史现单身的员工更易发生不安全行为;不同工作岗位、不同饮酒状况和不同经济压力的员工在不安全行为意向上有显著差异。其中开拓掘进岗位员工、经常喝酒并常喝醉员工、承担家庭费用少于1/4的员工,以及不饮酒且承担家庭费用少于1/2的员工,较其他组员工在不安全行为意向方面有显著统计差异  相似文献   

15.
陈旭 《劳动保护》2000,(2):10-10
鲁抗公司是国有大型企业,全国三大抗生素生产基地,职工7000多人,公司历来重视安全工作,20多年未发生大的事故。及时组织安全教育活动要想使员工的安全意识有一个提高,每年必须搞几次大的活动,如安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黑板报比赛等,这种活动需要由下而上选拔、发动、组织,大量的员工参与,活动过程本身就是员工接受安全教育的过程,往往能收到比较良好的效果。搞一些这样的大型活动,以引导职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对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举办“三违”学习班据统计,80%以上的事故都是违章…  相似文献   

16.
<正>主持人语:目前,很多企业都提出了类似"每个人都有责任制止任何不安全行为"等理念,并要求或倡导一线员工在作业时,如果发现周围其他人存在不安全行为,要及时提醒并制止。但在实践过程中,有些员工并不愿接受这种员工之间的"提醒",认为是在"找茬",如果员工之间关系一般,甚至可能会因此产生矛盾,进而引发冲突。那么,在"提醒"他人的不安全行为时,如何才能更让对方接受,从而切实起到保障安全的作用?本期就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让提醒更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17.
<正>最近,某公司对三名工程队新员工不许办上岗证,原因是该公司在对工程队新员工进行岗前安全教育时,三名员工不按时参加安全知识教育,想敷衍了事,蒙混过安全教育关,结果是他们为  相似文献   

18.
<正>员工的安全心理不是自发产生的,它的形成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通过运用心理学手段,企业可建立员工安全心理模型,以形成员工的安全心理定势,从而改变干预对象的不安全心理状态。这种方法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其效果也需全面、系统地综合评价。干预方法对于易引发事故群体的心理干预方法主要有3种:员工安全心理  相似文献   

19.
段鸿业 《安全》2011,32(4):33-34
安全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而企业的发展要靠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因而保证每一个人的安全,就能保证企业的安全。人的安全要靠人的素质、技能来保证,这就需要我们对各级员工进行全面有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2月7日,沈阳某百货公司一名员工在工作期间突发心脏病。第二天,公司向全体员工发放了一份"健康保证书",并责令必须签字。有工作人员表示,一半员工拒绝签字,认为公司的这种做法令员工丧失归属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