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文献资料和原始资料,确定了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铁锰结核中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计算了太平洋海底山的微型铁锰结核、海底结核和含铅铁锰结壳的平均成分。为了对比,援引了洋底结核和结壳热液形成物的成分资料。对上述各形成物类型指出了其化学成分的最典型特点。  相似文献   

2.
<正> 关于深海锰结核的形成机理已有多种看法。多数主张海水中锰和铁的无机沉淀说和火山热液沉积说。此外,还有锰在沉积物和水的接触带中的成岩富集说及生物成因说。但是,这些机理都不能解释实验观测资料的一些重要特性,故又提出了多成因说。 人们对锰结核的分布和形成已作了广泛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氧化还原平衡等技术,研究了我国几种土壤铁锰结核对Cr(Ⅲ)的氧化特性.结果表明:供试土壤铁锰结核中的锰为+3、+4价态.黄棕壤(N2-1)、黄褐土(N4-1)、砂姜黑土(N5-¨铁锰结核中氧化锰矿物对Cr(Ⅲ)的最大氧化量分别为627 l、723 6、478.6mmol/kg(Mn02),其中水钠锰矿/锂硬锰矿组合对Cr(Ⅲ)的氧化量比钙锰矿/锂硬锰矿组合的大;对Cr(Ⅲ)的氧化百分率随Pb吸附量的增加而降低至稳定,随Cd、P离子吸附量增大的变幅较小土壤铁锰结核中的氧化锰矿物对Cr(Ⅲ)的氧化量与氧化锰矿物类型、锰的价态、吸附态阳离子种类及表面位点亲和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以太平洋铁锰结核样品为例,研究了微波辐射对样品各种操作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微波辐射的作用下可形成原子团,特别是可引起聚合物分子键的断裂,并使脱水过程和贵金属(特别是Rh、Pd、Pt)配合物内部配位界的取代反应加快。提出了在样品干燥,分解和富集等阶段使用微波辐射处理铁锰结核样品的流程。  相似文献   

5.
日本海海底山脉和高地上的铁锰形成物主要是铁锰结核和结壳。采用一系列分析方法研究了它们的化学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和30多个稀有和分散元素。据地球化学对比判断,在这些铁锰形成物的形成过程中有水成、热液和生物成因物质的参与。除了稀土元素的成分之外,Ba和Li的含量以及Mo/Pb和Sb/As比值均可用作铁锰结核和结壳的成因指示剂。  相似文献   

6.
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氧化还原平衡等技术,研究了我国几种土壤铁锰结核对Cr(Ⅲ)的氧化特性,结果表明:供试土壤铁锰结核中的锰为+3、+4价态,黄棕壤(N2-1)、黄褐土(N4-1)、砂姜黑土(5-1)铁锰结核中氧化锰矿物对Cr(Ⅲ)的最大氧化量分别为627.1、723.6、478.6mmol/kg(MnO2),其中水钠锰矿/锂硬锰矿组合对Cr(Ⅲ)的氧化量化钙锰矿/锂硬锰矿组合的大;对Cr(Ⅲ)的是分率随Pb吸附量的增加而降低至稳定,随Cd、离子吸附量增大的变幅较小,土壤铁锰结核中的氧化锰矿物对Cr (Ⅲ)的氧化量与氧化锰矿物类型、锰的价态、吸附态阳离子种类及表面位点亲和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活化铁锰结核的除氟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琼  郭华明 《环境科学》2009,30(8):2263-2270
通过批实验研究接触反应时间、温度、共存阴离子对除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触反应时间为48 h时,吸附都将近平衡.温度越高,越有利于氟离子的吸附.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式都可以较好地描述氟离子的吸附特性.热力学分析发现活化铁锰结核对氟的吸附为自发的吸热反应.当其他阴离子存在时,会对吸附造成不利影响.柱实验结果表明,活化铁锰结核动态除氟效果很好,性能稳定,机械强度高,易洗脱再生,且洗脱再生后饱和吸附量明显增大.出水中铁、锰含量不超过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用Thomas模型分析,得到的平均饱和吸附量可达1.340 mg/g.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经FeCl3活化的铁锰结核表面附着大量铁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这些铁的氢氧化物或氧化物对水中氟离子的去除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采用古地磁法和放射性法分别测定的太平洋结核区的沉积速率和铁锰结核的生长速度。提出陆源搬运物、风力破坏、火山活动、海洋深度、气候、海底地貌、水力条件和生物含量是影响沉积速率的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海底沉积物形成的区域性和局部性的分带特征。沉积速率低是结核形成的有利条件,结核的物质成分与其形成速度有关,结核“富矿”生长速度最慢则高度富集Co、Ni、Cu等元素。沉积速率和铁锰结核的生长速度的明显差别为定量评价最近0.4Ma的沉积过程和二者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依据,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海底不同构造位置的沉积环境和铁锰结核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献中仅有零散的关于连斯克含金区岩浆岩中金含量的资料。至于侵入体接触晕中金含量问题至今无人研究过。我们研究了维提姆-恩加日明、杰格达卡尔和康斯坦提诺夫的花岗岩体及其接触晕。为了比较金含量,也对贝加尔-帕托姆  相似文献   

10.
<正> 在蛇绿岩带含金区见有常与矿体有空间联系的基性、超基性和花岗岩类的侵入体。但是,所述地壳构造的火山岩和侵入岩中金的背景值,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因此,为了查明阿尔泰-萨彦岭地区蛇绿岩套中金富集的地球化学原因,对该元素在不同成因岩石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並引用了业已发表的其他地区蛇绿岩套含金性的资料。查明蛇绿岩套各岩石中金的分布规律亦属本研究任务之列。运用所取得的新资料,对Au在天然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 形成铁锰结核的胶体-化学性质以及控制这些过程的规律已很清楚,并且已被实验研究和热动力学计算所证实。例如,在较强的氧化环境中,形成具有较强吸附能力的和氧化程度较高的锰的氢氧化物是众所周知的。降低介质中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就会导致氧化程度较低的锰化合物形成。在水分质条件中,形成混合价化合物可能与锰元素氧化程度的变化有  相似文献   

12.
<正> 地球化学样品中金的颗粒分布对金分析重现性影响甚大。许多作者(Clifton等,1969;Harris,1982;Nichol,1986)对这一问题作了理论上的探讨。但这些理论探讨大都限于假定样品中所有金颗粒为等同大小,这当然与自然界的实际情况不符,因而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尽管有人也提出过研究地球化学样品中金颗粒  相似文献   

13.
文章研究了用盐酸一步法浸出氰化尾渣中金、铁、铅的工艺过程,结果表明,浸取反应优化工艺条件为:在沸腾状态下回流,盐酸起始浓度9.8 mol/L,盐酸过量系数1.6,反应时间1.5 h。此优化工艺条件下,金、铁、铅的浸出率分别为89.32%、93.45%、99.97%,浸出渣主要物相为硅化合物等,实现了有价金属与硅化合物的分离。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大量三价铁离子存在时,盐酸浸出金的可行性,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金的浸出率越高,因此,浸出反应在沸腾状态下进行回流。实验证明,一步法浸取氰化尾渣中金、铅、铁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引言一般来说,构成锰结核的主要铁锰矿物有10(?)水锰矿,衍射2线型δ-MnO_2(以下简称δ-MnO_2),衍射4线型δ-MnO_2(或7(?)水锰矿)和针铁矿。这些矿物一般都共生于同一个结核中,由于产地和赋存形式各异,其组成和量比各不相同。文中主要叙述10(?)水锰矿和2线型δ-MnO_2,并将涉及到7(?)水锰矿。本研究用反射显微镜观察了结核的微细  相似文献   

15.
对天然水、土壤和岩石中金与腐殖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及Au一腐殖酸和AUCL-腐殖酸在体系中相互作用的实验资料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金与腐殖酸有机质形成配合物的过程,乃是表生带中金的迁移和富集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决定了从联质矿石中萃取金的工艺特点,影响到岩石、矿石、土壤和天然水中金的测定准确性,进而对金矿床普查和评价的效率有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 在解决某些地球化学和岩石学问题时,岩石熔体的粘度资料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资料非常少;至于超镁铁岩,由于在超高温条件下测定粘度相当复杂,这样资料就更为缺乏。只是由于近年来研究出利用振动粘度计测定熔渣粘度的方法,才得以获得超镁铁岩熔体粘度的大量测定数据。对天然的超镁铁岩系列及其从纯橄榄岩到斜方辉橄岩的混合物、麦美奇岩以及作为对照,对辉长苏长岩、石英闪长岩到斜长花岗岩(表1)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 对采自赤道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的62个锰结核和17个伴生沉积物样品,用仪器中子活化法分析了大量元素(包括稀土元素)。西南太平洋锰结核中Sc、Co、As、Hf、Th和REE等元素  相似文献   

18.
铜、铁、锌、锰、镁、钙是人体必需元素,它们是生物体内某些酶、激素的组分或活性中心,对机体的正常代谢和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有关不同地区人群发中金属元素含量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报道甚多,邹学贤等也曾对云南大理、丽江等地八种民族学生(7—17岁)头发中某些元素含量与生长发育关系作过研究,但对不同民族成人发中金  相似文献   

19.
<正> 引言自从 Lungwitz(1900)首次提出植物中金的含量可以指示殖根层中金的矿化以来,人们多次试图用植物学找矿(地植物学和生物地球化学)方法来寻找金矿。但是只是近年来才在这个领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由于植物中金含量往往很低(ppb 级),测定其含  相似文献   

20.
<正> 金-银矿化主要发育于火山岩层中,认为,在火成岩之外不存在金-银矿床。自然,陆源岩层中金-银矿化的特点极少进行研究。我们以某些矿化为例对陆源岩层中金-银矿化的构造-地质及矿物学特点进行讨论,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在研究区内,金-银矿化既存在于火山岩石中也存在于陆源岩石中,此外区内还有浸染状金-硫化物矿化,这些都是进行研究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