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富强 《绿叶》2012,(8):72-80
近几年,世界经济、政治和外交形势的变化,导致气候谈判的形势和格局均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影响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政策,也对今后新的谈判产生了重要影响。有此,中国应适时调整策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出现了国际话语权分化与组合的新趋向,欧盟的领导权似乎已旁落,而中美双边碳外交将引领未来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走向。今年上半年,中美围绕完善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机制展开了势头强劲的碳外交,其背后则有着各自新的战略考量:美国的目标是获取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权;中国的着眼点则在于继续赢得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均势。  相似文献   

3.
绿色书架     
《绿叶》2005,(2)
《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著,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第1版,38.00元日前,《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引起媒体、公众的极大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一书从全球气候变化的基础知识入手,从科学角度解释了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讨论了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着重描述了气候变化对自  相似文献   

4.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7,17(3):20-20
<正>根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将采取一系列法律、经济、行政及技术等手段,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并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徐嵩龄 《绿叶》2011,(11):74-98
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全球环境经济、环境政治和环境外交事件。一直以来很想对我国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做一评论。只是难于花过多时间收集有关文献。去年初,在对刚结束的哥本哈根会议(COP15)作分析性评论时,发现了《绿叶》。自2008年第4期至2009年第10期,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了《绿叶》的最重要主题;其后仍继  相似文献   

6.
<正>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居于全球环境治理的突出优先位置,加强国际合作是开展全球气候变化治理议程的核心和支柱。三十年来,中国实现了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要转变,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内外积极开展气候合作,有效促进技术研发、降低技术成本、加速技术扩散,  相似文献   

7.
《绿叶》2018,(12)
正应对气候变化、治理环境污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已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是现代化的一个主要目标。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投融资过程中,所实施项目对气候变化和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风险的评估和监管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这对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外投融资项目是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如何应对和规避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坚定信心、未雨绸缪应对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美国政府的态度已经转向,中国有可能在能源、环境、气候问题上遭遇更严厉的国际舆论氛围。但即使出现对中国新一轮的舆论战乃至"贸易战"、"技术战",都不可能轻易把中国发展的"势"给压下去。中国在坚定信心的同时,也要认真考虑以什么样的合作姿态进一步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去,做到未雨绸缪。  相似文献   

9.
康晓 《绿叶》2018,(Z1)
气候变化与北极构成了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共同体。全球变暖消融了北极冰冻圈,融化的海冰不仅加剧了全球海平面上升,而且破坏了北极的生物多样性。中国政府新近发布的《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全面阐述了中国在北极事务中的政策立场,其中明确写入了通过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应对北极环境改变的挑战,体现了中国北极政策与气候政策的相互融合。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可以成为连接中国与欧盟在北极地区气候合作的纽带,加强二者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九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九次缔约方会议部长级会议11月19日在波兰首都华沙开幕。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谢振华在会上发表讲话,阐述了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主张和立场,呼吁发达国家切实兑现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基金的出资承诺,称这是本次气候大会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正从2015年达成《巴黎协定》之后,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国际部主任柴麒敏将这个新的历史阶段称之为3.0时代,中国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柴麒敏表示,中国如何在全球气候治理3.0时代更好发挥引领作用,提升在国际气候事务中的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命题,需要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大胆的历史判断。于今年11月在德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  相似文献   

12.
缤纷资讯     
《绿色视野》2011,(5):62-63
国际资讯建设低碳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第六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近日在纽约举行,主题为"建设低碳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论坛交流分享了世界各国建设低碳城市的先进理念、创新技术和最佳范例,发布了联合国和世界银行"测定城市温室气体的国际标准"和"可持续建筑指数"等标准体系的最新成果以及《建设低碳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纽约宣言》。  相似文献   

13.
李俊峰 《绿叶》2008,(8):59-63
气候变化是不是确认的事实,还需要论证,但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表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科学家和政治家达成了联姻。应对气候变化,现有主政策是限减排,某种程度上就是限制发展,即要发展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气候变化成了一个大政治,诸大国中限减排压力最大的是中国。如何在能源需求持续扩大与减排压力不断增加下实现突破?全球低碳经济浪潮,是中国企业发展的一大商机,大突破口可能在太阳能与风能。  相似文献   

14.
宋华琳 《绿叶》2011,(4):120-125
在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于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多处论及"气候变化",指出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  相似文献   

15.
<正>全国碳市场争取2017年启动(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2015年11月19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介绍了《报告》的有关情况,表明了中国参加即将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会议的基本立场和主张。  相似文献   

16.
张春燕 《环境教育》2022,(Z1):38-41
<正>在“双碳”目标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本文以环境领域专业的新闻媒体《中国环境报》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做好气候变化报道为例,以期提供借鉴与思考。聚焦当下,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从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以来,围绕“气候变化”开展的大众传播也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积极减排温室气体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共识。文章介绍了2011年以来最新的国际和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环境,分析其对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影响,特别强调国务院《"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对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引导作用。在此基础上还提出积极参与行业碳减排政策研究、注重低碳经济发展规划、抓住低碳经济重点发展领域、积极呼应碳金融和碳交易的发展趋势、注重天然气应用技术开发、加强余热余压回收节能等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环境教育》2008,(1):44-45
1.节能减排——贯穿全年的第一大关键词。 曾有国外媒体用“全民运动”来形容中国的这场节能减排行动。2007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将节能减排作为工作的重点。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并发布《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关停“五小”、燃煤机组脱硫、区域限批、流域限批、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加剧蔓延,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对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挑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绝不动摇,行动绝不松懈.在这样的形势下,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成为各国领导人热议的焦点.危机成为寻求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良机.  相似文献   

20.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机遇期,生态环境部要求将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全面融入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而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方法方面,已有研究多关注国家层面应对气候变化整体进展及在不同领域的布局情况。各地区针对具体领域的规划目标、行动部署等各有侧重,但区域视角下研究仍比较缺乏。地方生态环境规划是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履责的重要依据,本文构建了地方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内容的分析框架,对28个省级行政区(未包含山西、贵州、西藏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十四五”生态环境规划中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进行分析,系统梳理各地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举措,总结完善制度体系、开展试点示范等方面的主要做法;在分析各地区面临问题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对策建议。本研究有助于弥补应对气候变化区域研究的不足,可为构建央地协调整合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完善地方应对气候变化制度措施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