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
依据对临沧入河排污口实测资料,按入河排污口类型对入河排污口、排放污水量进行评价。在监测的33个入河排污口中,达标排污口24个,达标率72.7%;监测污水排放量合计4520.2万m~3,达标污水量2622.8万m~3,达标率58.0%;污水主要污染物为COD_(Cr)、总磷、BOD_5、氨氮;不达标污水主要为城市生活污水和制糖业生产污水。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入河排污口的监管力度,应研究改善和治理乡镇生活污水散、乱、排现象形成的面污染源,要加大建设城市污水管网的配套措施,加强对排污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和效率的监管。  相似文献   

2.
王凯  周怀兰 《环境科学导刊》2013,(5):98-100,104
根据临沧市入河排污口监测成果,评价分析临沧市省级划分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的分布及超标情况,计算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等超标污染负荷,分析入河排污口对水功能区水质的影响,提出对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由于我国入河排污口监测监管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和缺位的现象,机构改革后,亟待重构入河排污口监测体系。构建入河排污口监测体系的关键是实现入河排污口监测与污染源监测制度的融合,厘清相关责任主体的职责分工,明确企业排污口和入河排污口的关系,并按照衔接融合的思路进行监测技术要求的整合。基于对关键问题的分析,按照污染源监测与入河排污口监测管理制度、技术整合的总体原则,分别从入河排污口自行监测和监督性监测2个维度,对监测范围、监测点位、监测指标、监测频次、监测技术、监测信息报送等重点内容进行研究,形成入河排污口监测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4.
流域水质与点源污染关系的监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点源污染物排放与流域水质目标的关系是当前环境管理亟待解决的技术关键问题之一。笔者通过点源排放口—入河排污口—目标河流断面三位一体监测系统运行机制探讨,利用点源排放口与入河排污口同步监测结果分析入河系数,利用入河排污口与目标河流断面同步监测分析影响系数,从而能够得到每个点源污染物排放对相应目标河流控制断面水质的贡献系数,这是确保水质达标而对点污染源进行动态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入河排污口是连接陆域污染源和受纳环境水体的枢纽,入河排污口管理是控制入河污染物排放量、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关键环节。实施排污许可制,建立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制度体系,是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环境管理效能、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制度保障。本文系统梳理了排污许可制改革有关入河排污口监管的制度建设现状,重点分析了衔接排污许可制、做好入河排污口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从理顺体制机制、完善技术支撑、摸清底数关系、实施分类整治、建立长效机制、深化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结合排污许可制改革强化入河排污口管理,切实推动水环境质量改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要闻     
<正>为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和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生态环境部于2019年1—2月分别开展渤海入海排污口和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采取"试点先行与全面铺开相结合"方式,计划利用2年时间完成"排查、监测、溯源、整治"4项任务。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有序推进A确立可复制推广的排污口排查整治责任机制通过试点工作,建立了排污口"交办给政府、落实到河长"的排查整治责任机制,先后制  相似文献   

7.
采用资料收集、调研座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素材,对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执法能力建设、三项基本制度执行情况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近10年长江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议,为更好地开展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入河排污口是流域、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节点,也是生态环境监督管理的有力抓手。对点多面广、种类复杂的排污口实施监督管理难度巨大,从源头规范排污口管理,避免无序开发对环境造成破坏已成为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文从排污口监督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以惠州市为例,建立区域入河排污口布局规划体系,规范排污口监督管理,以期指导解决监管中的问题,在排污口达标整治、设置审批和日常监管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9.
叶维丽  徐敏 《环境保护》2022,(13):24-27
自排污许可改革及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职责转隶后,点源水污染物排放管控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点源许可排放量逐步增长、点源环境管理水平逐步精细化,非点源排放的点源化管理趋势明显,凸显出了目前排污许可量未与水质目标挂钩、“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的全过程监管链未打通、入河排污口与排污单位出厂界排污口的边界划分与责任联动不清晰等问题。本文认为要明晰点源排放管控与入河排污口节点之间的对应关系,衔接完善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入河排污口三大点源行政许可,严格点源准入机制,构建联动衔接的点源排放监管机制,支撑建设完善点源水污染物排放管控体系。  相似文献   

10.
开展城市新区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目的在于为合理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水资源、维护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城市建设合理设置入河排污口、以及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提供科学依据。以丹江口市右岸新城区污水处理厂项目为例,对城市新区新建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设置进行论证,论证的主要内容有:入河排污口所在水功能区管理要求和取排水状况分析,入河排污口设置后污水排放对水功能区的影响范围,对水功能区水质和水生态的影响分析、对有利害关系的第三者权益的影响分析,入河排污口设置合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2021年3月26日,生态环境部以视频方式启动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就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进行部署。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出席启动会并讲话。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流域櫗櫗櫗櫗櫗櫗櫗生态环境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是从源头推动污染治理、改善水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2.
入河排污口是污染物进入生态环境的最后一道关口,预防超标排放是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基础.为实现排口超标排放事前预警,本研究以长江泰州段两类典型排口(污水处理设施排口和工业企业清净下水排口)为例,利用排口污染物监测数据与气象数据,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门控循环单元(GRU)、卷积循环神经网络(CRNN)等深度学习算法构建多污染因子(总氮、氨氮、COD、总磷)浓度预测模型,并结合SHAP分析结果识别影响排口水质预测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1)单层与双层GRU模型在排污口未来6 h污染物浓度预测中表现较好,R2可达0.67~0.81;(2)自相关变量的累积重要性绝对值占比超80%,对排口污染物浓度预测的影响显著大于其他输入变量.该方法有潜力拓展应用至其它排污口类型及其它污染因子的浓度预测,为排口污染预警和全链条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商丘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和入河排污口分析评价,合理确定水质模型和水质目标,运用水质一维模型,计算商丘市水功能区水域纳污能力,确定污染物入河削减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深圳全市共有直入海河道82条,陆源主要入海排污口(包括受污染的入海河流、入海人工渠道及重点企业排污口)53个.根据2013年上半年对深圳市主要入海排污口进行实地勘查结果和对应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深圳陆源入海排污口现状,针对排污口排污超标情况严重问题,提出了开展综合治理工程对重点河流进行整治、加快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等措施,为近岸海域入海排污口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海洋环境污染整治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5.
德宏州水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成山 《云南环境科学》2005,24(1):33-35,29
简述了德宏州水环境和入河排污口概况,分析了主要水环境问题和造成的危害,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冯梅 《云南环境科学》2005,24(Z2):159-161
以玉溪大河排污口调查、监测为基础,基本了解主要排污口和污染物,对入河废污水量、污染物量进行了计算,分析了污染物进入河道后对河流水质的影响,为玉溪大河的综合治理和水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是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的重要工作。现行有关立法对入河排污口设置的范围规定并不一致,而江河、湖泊等相关概念的表述方式和含义也不相同,这给法律适用带来了难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对入河污染物的点污染源、面污染源和内污染源的发生及估算方法进行阐述,为查清流域入河排污口的废污水量大小、分布、污染物质的组成、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带来的损失,为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正>加强和规范入河入海排污口(以下简称“排污口”)监督管理,对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绿色发展,保护和建设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具有重要作用,是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的有力抓手,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法、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对排污口管理作出规定。河道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规进一步明确了排污口设置审批、监督管理的具体要求。水利部、原国家海洋局、  相似文献   

20.
2007年环胶州湾入海河流污染状况和污染物入海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7年入胶州湾的7条主要河流入海断面水体污染物调查资料,分析了各条河流的水质状况,并计算了COD、氨氮、总磷和油类等污染物的入海通量。结果表明,7条河流入海断面的水质均属于劣V类,而丰水期水质较好,枯水期和平水期水质相对较差;各河流的首要污染物不同,其中,板桥坊河为COD,海泊河、李村河与楼山河为氨氮,墨水河与镰湾河为油类,大沽河为总磷。从入海通量来看,大沽河、海泊河和墨水河的COD排海通量较大,约占7条河流排海总量70%左右;李村河、海泊河与墨水河的氨氮排海通量较大,约占7条河流排海总量的70%以上,对于总磷,大沽河排放量最大,约占7条河流排海总量的70%以上,对于油类,墨水河、李村河与大沽河排放量较大,占7务河流排海总量的70%以上。最后在分析各河流污染物来源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防治水污染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