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随着层理侵入体岩浆的分异作用,溶解度的变化表现为:远在岩浆中斜长石于液相线晶出之前,该岩浆与新鲜注入的初始未分异岩浆的混合可能造成铬铁矿饱和,但不会导致硫化物的饱和。然而,当斜长石作为一种堆积矿物相从残余岩浆中晶出或即将片晶出时,这种混合作用可以导致硫化物的饱和,就可以以此方式产生富含硫化物,并因而富含铂和钯的层位。这一机理可以说明斯提沃特杂岩体和布什维尔德杂岩体中铬铁岩和含硫化物“矿层”中Pt和Pd的分布。该含硫化物矿层被解释为硫化物的“分批分凝”的结果,而这种硫化物批料被认为是由湍流热缕中的含矿岩浆产生的,随后被湍流对流作用悬浮在岩浆中,这就为硫化物与岩浆之间达到彻底的平衡提供了机会。在层理侵入体分异过程的任何阶段,岩浆的简单结晶作用都可能导致硫化物的分凝,这取决于岩浆中硫化物接近初始饱和程度;但是以这种方式分凝的硫化物含量不可能大于同一时间结晶的堆积硅酸盐的2wt%。津巴布韦大岩墙中的Ⅰ(3)、Ⅱ和Ⅱ硫化物被认为是依此分凝过程的产物——硫化物形成的。而岩浆混合作用被认为对“大岩墙’的主硫化物带(Ⅰ(1)和Ⅱ(2)带)的形成起了作用。安大略省列岛湖杂岩体中的洛比(Robie)矿床的野外关系表明,含矿的宿主辉长岩经历了部分熔融和角砾岩化作用。(Pt  相似文献   

2.
<正> 卡尔卡侵入体是组成澳大利亚中部吉尔斯杂岩体的14个主要层状镁铁-超镁铁质侵入体之一。卡尔卡侵入体的地层剖面是从底部的辉岩带(450多米)经过苏长岩和橄榄辉长岩带(3500米)到最上部的斜长岩带(800多米)。又可进一步根据斜长石和橄榄石成分的循环变化和重复出现的矿物结晶序列将它分为21个循环单元。一种传统的解释是玄武质岩浆通过连  相似文献   

3.
<正> 南罗加兰杂岩内体由侵位于变粒岩相变质岩的几个斜长岩侵入体组成。斜长岩及其有关的苏长岩、纹二苏长岩(jotunites)的δ~(18)O值为5.2—7‰,说明这些岩石为地幔成因,这与锶同位素证据一致。与斜长岩伴生的酸性岩(大部分是紫苏花岗岩),具有类似的δ~(18)O值,因而推测这两类岩石为同岩浆关系。它们与  相似文献   

4.
土包山金铁矿床产于石英闪长玢岩火山—侵入体裂隙中的矽卡岩内,与岩浆同化混染和分异作用所形成的贯入型矽卡岩有关,其成岩温度380℃—515℃,磁铁矿成矿温度300℃—380℃,硫化物和自然金的形成温度200℃—310℃,碳、硫、氢、氧同位素资料说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深部的岩浆,而成矿溶液主要为岩浆水。  相似文献   

5.
<正> 一、控制钨矿体分布的岩浆-构造特性 在矿区内广泛发育着太古代的各种片麻岩、混合岩、结晶片岩以及穿过这些岩石的花岗岩类岩群。 (一)岩浆作用特性 阳德侵入体由作为侵入岩体基底的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和沿着侵入岩体北西边缘发育的细粒白云母花岗岩及伟晶岩组成。此外还有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酸性岩脉和闪长玢岩、煌斑岩及  相似文献   

6.
关于岩浆房中结晶分异作用的机制仍存许多争论。晶体沉淀的的传统假说已被伴随成分对流的“原地”结晶这种概念所代替。然而,有关层状侵入体的观察结果对此却有疑义。由于岩浆房中岩浆对流速率通常比斯托克斯定律(Stokes’Law)所预测的晶体沉淀速率大得多,因此,关于晶体沉淀在理论上产生了怀疑,不过,目前关于这种强对流下的晶体沉淀尚没有实验研究。本文提出的物理推导和室内实验结果表明,在上述条件下粒子沉淀现象可以用一种简单的理论来解释。这种理论对于岩浆房中晶体沉淀的应用表明,不论多大的对流速率,晶体沉淀可能都是一种有效的结晶分异机制,至少在玄武岩岩浆房中是这样。  相似文献   

7.
在国后岛中部近地表基性火山岩的外接触带,已确定存在着酸性火山岩熔融的迹象。这种接触熔融现象只见于含有大量次生泥质(其含水量为5%—7%)的蚀变泡沫岩和流纹岩中。泥质的热力脱水作用是在P_(H_2O)急剧增高和P_(H_2O)=P_(总)向200—400MPa过渡的条件下发生的。水饱和体系的T_(熔融)相应地下降到650—700℃。根据数学模拟,在近地表深度要达到这样的水压是可能的。通过计算证实了这样的设想,即新生代(晚第三纪)次火山侵入体中的酸性岩浆是由于泡沫岩在1—2km深处的接触熔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正> 关于似玄武岩和花岗岩类岩浆分异过程中金的行为的报道极为有限。对此问题有过简单评述(А.Ф.Коробейников,1981,1983)。岩浆成因金矿床形成的现代理论认为,金可能是被侵入体的流体相带出。金在后期岩浆作用  相似文献   

9.
内生钒矿床成因类型的建立要考虑与矿化有成因联系的岩浆岩建造和控制含矿侵入体位置的区域构造。划分出岩浆的、接触交代的和水热的钒矿床类型。按储量和开采量来说首要的是在基性和超基性杂岩侵入体里的含钒钛磁铁矿、磁铁矿-钛铁矿以及较少见的赤铁矿-金红石-钛铁矿等矿石类型构成的岩浆矿床。在这些矿床中钒的主要富集者是钛磁铁矿和磁铁矿(含量可达4.9%.通常是0.x%)。钒的最大富集联系着古地台和结晶台盾周围的前塞武纪的岩浆岩建造——斜长岩侵入体(美国阿德朗达克山磁铁矿—钛  相似文献   

10.
<正> 长石是许多侵入岩、变质岩和交代岩的主要造岩矿物。很多若者经研究查明,长石是许多稀有元素的载体矿物,有时还是它们的富集矿物。众所周知,造岩矿物和付矿物成分中的许多稀有和分散元素在含量上的差异,可用来说明岩石的成因性质及其可能的含矿性。同时,确定侵入体造岩矿物中元素的分配参数,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载体矿物中杂质元素的平均含量通常被作为原始岩浆中杂质元素含量的上限。因此,以相当广泛的实际资料可靠地确定造岩矿物中杂  相似文献   

11.
(一)国外岩浆型铂矿床的主要类型1.与基性、超基性岩有成因联系并与铜镍硫化物(或铜、铜钴硫化物)共生的铂矿床(1)位于属暗色岩建造的分异的基性岩侵入体中(如苏联诺里尔斯克、塔尔纳赫、十月等矿床与辉长-辉绿岩有关;南非  相似文献   

12.
<正> 阐明火山、喷发产物在岩浆发育过程中侵入的顺序对解决很多岩石成因和矿床成因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确定侵入体侵入的先后顺序并把它们归入不同时代的杂岩组合,通常是非常困难的。由于岩石形成后受到晚期地质作用的影响,用放射性法对岩石  相似文献   

13.
即使岩浆中可能含有足够在侵入体中形成矿床的铂族元素,然而由于硫化物起到了铂族元素集聚体的作用,因此岩浆在它现在的位置定位以前就不应该经历硫化物的分凝作用。先期硫化物的分凝作用将把铀族元素从岩浆中提取出来并在别的位置(可能在深部)淀积下来。假如先期硫化物的分凝作用没有把铂族元素从岩浆中提取出来,那么它们就有可能在侵入体中早期硫化物形成的位置富集。由于铂族元素在硫化物中具有此Ni和Cu高得多的分配系数,所以硫化物的分凝作用会强烈地影响Ni和Cu与铂族元素的比值。因此,为了判断某一侵入体中是否有可能赋存有铂族元素矿床,应该对冷凝边上Ni和Cu与铂族元素的比值加以研究。如果冷凝岩中铂族元素相对于Ni和Cu而言没有被贫化,那么该侵入体中就可能赋存铂族元素矿床。为了对侵入体中富集的铂族元素进行定位,可以利用横穿地层剖面岩石的Ni和Cu与铂族元素的比值,来寻找硫化物最初达到饱和的位置。然而,由于Ni和Cu与铂族元素的比值还受橄榄石和铬铁矿结晶作用的影响而使情况变得复杂化。为了消除橄榄石和铬铁矿对铂族元素和Ni迁移的影响,有必要考虑Pd/Ir或Pd/Rh或Pd/Pt与Ni/Cu的比值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岩相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演化,讨论了凝灰熔岩、碎斑熔岩、花岗斑岩三者之间的成因联系:它们是同源岩浆经分异结晶,形成岩浆房成分梯度和分带后,分别代表岩浆房从上到下不同部位成分岩浆依次侵位、在不同成岩条件下形成的一套岩石,可建立“三位一体”成岩模式.  相似文献   

15.
大岩墙超铁镁质岩层上部主要有三个硫化物带,铂族元素(PGE)主要分布在这些矿带中,尤其富集在硫化物带的底部。下部两个矿带属星散硫化物成矿,二者距离较远;上部矿带铂族元素品位较高,分布在十分薄的岩层中。目前对层状硫化物矿床形成的模式尚未进行足够的研究。初步认为下部两个矿带是硫化物从硅酸盐岩浆中经连续的结晶分凝作用形成;上部矿带是由于岩浆房底部比较原始的岩浆与顶部伴生浆液混合形成。  相似文献   

16.
东南沿海陆相多旋回双模式火山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闽东永泰地区为实例,具体阐述东南沿海陆相多旋回双模式火山岩及其区域性分布特点。早白垩世为主要形成期,与世界其它地区以太古代为主体有所不同。区内双模式火山岩为主元结构,Ⅰ旋回(下组合)为沉积岩——玄武岩——流纹质凝灰岩;Ⅱ旋回(上组合)为沉积岩——碱性玄武岩——流纹质凝灰岩;Ⅲ旋回为沉积岩——玄武岩——火山集块岩及钾长流纹岩,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板内拉张环境,岩浆结晶温度大约在970—1156℃,估算过渡岩浆房形成深度约3.5—5km。  相似文献   

17.
<正> 平面上呈环状、等轴状或与之相近形态的构造,随着航天、遥感技术的实施,地球物理方法的广泛运用,大陆地质(特别是前寒武纪地质)、地震地质及火山地质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地球上发现得越来越多,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早在1904年A.M.Harker在苏格兰开展了对环状和圆锥状侵入体的研究工作,继之,E.M.Anderson(1924)用数学分析说明了这类独特侵入体的形成机理,绘制了苏格兰锥状岩蓆和环状岩墙形成的应力网络图。 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早就对环状和近等轴状的构造给予了充分的注意。1929年他提出了“旋卷构造”的论据,1957年发表了“莲花状构造”一  相似文献   

18.
<正> 花岗质岩石中的矿物组合与原始岩浆的强度变量之间的关系有时并不明显。许多花岗质侵入体在冷却过程中与岩浆所含的流体发生了反应,而另一些则很清楚是与变质作用流体发生了反应。铁镁硅酸盐记录了许多有关某一给定岩体结晶和冷却历史的资料,因而能与氧化物、硫化物、长石一起提供有关原始岩浆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一般而言,地球深部形成的岩浆在上升过程中。除少部分可直接喷出地表外,大部分岩浆在喷发前要在地壳的浅部发生聚集而形成所谓高位岩浆房,并发生程度不等的分异作用,形成岩浆房的成分梯度变化。这种具有成分梯度变化的岩浆房内的岩浆物质喷发时,按理想模式自上而下逐层喷出地表的堆积,其成分以镜像关系发生规律性变化。通过对火山机构内的火山喷发产物自下到上的矿物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成分变化存在着如下几种情况:①由酸性向中酸性、中性演化.岩石酸度(即SiO2含量,下同)逐渐降低,即所谓的“正序演化”,②由中基性…  相似文献   

20.
目前,豆荚型铬铁矿床的研究仍然是各国地质学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十几年来的研究证明,豆荚状铬铁矿床有一定的共性:(1)矿床常赋存于堆积杂岩接触带之下的一定层位中;(2)矿体与纯橄岩+斜辉辉橄岩杂岩带有关;(3)矿石可划分为高铝和高铬型两类,并与特定的岩石组合有关;(4)矿体的分布与变形构造(线理、叶理)关系密切;(5)矿体产于高磁、高电、低重力异常区;(6)矿床产于扩张脊环境。鉴于上述特点,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成因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铬铁矿浆最早形成于堆积杂岩岩浆房底部,后与纯橄岩一起结晶,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沉入”斜辉辉橄岩中(J.Dickey,1975);另一种观点认为矿体产于斜辉辉橄岩中的岩浆通道的“洞穴”中,经对流循环而成矿(B.L.Lago等,1982);其成岩成矿的微观机制是原始地幔岩的部分熔融作用,成矿物质铬尖晶石来源于单斜辉石等矿物的不一致熔融(王希斌等,19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