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低纬高原城市昆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昆明地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年平均气温约升高0.5℃/a左右;由于城市面积扩大导致昆明的室内外气温均升高,其中室内气温升高幅度大于室外气温,干季大于雨季;不论是干季还是雨季,城市增温效应与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均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对平均气温的影响较大;而城市人口增加对平均室内气温的影响较大.城市建成区面积每增加1km2,年平均室内气温将升高0.0054℃;年平均气温升高0.012℃.而城市人口增加1 万人,年平均室内气温升高0.0259℃;年平均气温升高0.0098℃.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泰安国家气象观测站(岱岳区气象局)和泰山气象站(位于泰山日观峰)1981-2015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泰安及泰山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泰安年平均气温为13.4℃,泰山年平均气温为6.0℃。年平均气温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泰山的年平均气温低于泰安,这是由于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并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左右,泰山的年平均气温低于泰安约7.4℃,山地气候特征较明显,泰安与泰山的季节温差,夏季最大,冬季最小。(2)泰安年平均降水量为678.5mm,泰山年平均降水量为1031.3mm,年平均降水量差值为352.8mm,年降水量整体呈现递减趋势,季节分布降水量最多的为夏季,月平均降水量最多的为7月。(3)泰安全年盛行风向为偏东北(ENE),最大风向频率为13%(ENE),次大风向频率为东北风(NE)泰山全年盛行西南风(SW)特征明显,频率达到16%(最大),与市区大致相反。  相似文献   

3.
胡世雄  郭启顺 《环境》1996,(5):14-15
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平均气温明显上升。在1990年以前一百多年中最温暖的六个年头(1981,1983,1987—1990)都出现在八十年代。最近英国气候专家分析了世界各地气候资料后肯定:1995年是近140年来最热的一年,全球年平均气温比1961-1990年间的长期平均气温高0.41℃。这种全球变暖现象及其对整个地球环境系统的影  相似文献   

4.
利用延安气象站1951—2012年日平均气温资料,运用五日滑动平均法、一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对界限温度≥10℃的初日、终日、持续天数以及活动积温进行了分析,并对初日、终日、持续时间以及活动积温与年平均气温的相关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界限温度≥10℃的初日呈现出提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845 d·(10a)~(-1);终日呈现出推迟趋势,变化倾向率为2.437 d·(10a)~(-1);持续时间延长,变化倾向率为4.189 d·(10a)~(-1);活动积温也增加,气候变化倾向率为106.57℃·(10a)~(-1)。界限温度≥10℃的初日、终日、持续时间以及活动积温与年平均气温存在显著相关,其中活动积温与年平均气温相关系数高达0.882,回归分析显示年平均气温每升高1℃时,界限温度≥10℃的活动积温增加217℃。  相似文献   

5.
利用1955-2010年凤城市气象观测站气温观测序列资料,采用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方法和多项式滑动方法对年际、季、月的平均气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6年凤城市平均气温年际、季、月都呈现出线性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的升温率为0.15℃/10年,温度增高主要是冬季和春秋季节,夏季变化不明显;年最低气温升高最明显,线性递增率1.098℃/10年.总之凤城气候在变暖,与近年来全球变暖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6.
全球变化背景下安徽近55 a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基于安徽省80个气象站的月值气温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和R/S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多时间尺度下的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5 a安徽省气候呈现明显的暖化趋势,年均气温及春、秋、冬季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春季升温幅度最显著,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波动幅度最大;2)年平均气温在1996年发生了突变,与突变前相比,突变后的平均气温增加了0.82℃,年平均气温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增暖趋势显著;3)近55 a安徽省年平均气温的变化主要存在5~8 a和10~15 a周期振荡,由小波方差图可以确定年平均气温存在6 a和11 a的主周期;4)安徽省年及四季平均气温的Hurst指数都大于0.5,表明存在显著的Hurst现象,即在不同时间段,该地区的气温时间序列大体上延续历史变化趋势,说明近55 a来安徽省的气温变化存在趋势性成分。春季和冬季Hurst值最高,表明与其他季节相比,春季和冬季的增温持续性最强,是年平均增温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7.
一、自然环境特点(一)岸线曲折绵长,气候条件优越 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北与大陆相连,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总面积约1.25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约五百万亩。岸线总长一千四百多公里,其中岛屿岸线五百多公里。 大连年平均气温为8-10℃,年平均降水量600-800毫米,60-70%集中在夏季;年平均风速3-5米/秒,最大风速可达40米/秒,处于东亚季风区;年平均相对湿度86%,年蒸发  相似文献   

8.
2019年6月24日拉萨市出现了30.8℃的高温,创历史新高。为了更好的了解拉萨市气候变暖的机理以及评估该区域未来气候的变化状况,本文基于拉萨市自动气象站近49年的观测数据,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R/S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了多时间尺度上气温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a)拉萨市年平均温度正以0.5℃/10a的速率上升,各季节均温也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升温速率最快;(b)年平均温度M-K检测的两条统计曲线,在1995年虽有交点,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α=0.05的可信度检验,表明年平均气温在该点并没有发生突变,而季节平均气温的突变检验在交点(1995年附近)之后UF曲线均突破显著性水平α=0.05,说明在此之后气温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c)小波分析结果显示年平均气温具有8年和28年时间尺度特征;春、夏、秋三季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与年平均气温相似,但冬季温度周期性变化规律相对复杂;(d)年平均气温和各季节平均气温的Hurst指数表明未来拉萨的气温将会延现今趋势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9.
李芬  张建新 《地球与环境》2014,42(2):193-200
利用1961~2011年山西56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和煤炭开采消费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和灰色关联法,对山西煤炭开采消费与气温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1年来山西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变化平稳,90年代以后上升加速,近年来又有下降趋势。(2)山西原煤生产整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1975年之前,增加缓慢平稳;1976-2000年增速有所增加;2000年后则加速增加。上世纪80年代以来,山西煤炭消费呈波动上升的趋势,煤炭供需总体平衡。(3)能源外调量在山西能源生产总量中占有主导地位,能源外调量基本是以煤为基础;上世纪80年代到2007年,能源外调量和煤炭外调量呈同步增加的趋势,2008~2009年则有所下降。(4)煤炭加工供热产出和煤炭产量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气温的相关最为密切;煤炭加工发电产出和煤炭加工投入总量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气温相关相关程度相当;能源生产弹性系数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气温的相关较小。(5)山西煤炭生产消费对气温变化影响的排序为:对年平均最低气温影响最大,年平均气温次之,对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气候状况及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和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已升高了0.68℃,其中黄河以北地区平均升高了0.8℃~1.2℃,黄河以南地区平均下降了0.2℃~0.8℃;而北方年降水量减少,南方却增加,南涝北旱加剧。经模拟预测后认为,中国从1987年开始的气候变暖将持续到2015年,将于2016年转入低温期,2039年又将转入高温期。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气温将比20世纪50年代升高1.68℃,西北地区平均升高2.22℃;南方年平均降水量增加28 mm,北方变化不大;2030年海平面将升高5.3 cm~14.2 cm,气候将向暖、干的趋势发展。因此中国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及对此采取综合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昆明市为研究对象。昆明地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年平均气温约升高 0 4 7℃ /a ;由于城市面积扩大导致昆明的室内外气温均升高 ,城市增温效应在 1 -4月较大 ,5-1 2月较小 ;在相同月份 ,平均室内气温的增温率均大于平均气温 ;城市增温效应与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均有较好地相关关系。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对平均气温的影响较大 ;而城市人口增加对平均室内气温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61~2016年京津冀90个国家级气象站的霾数据集、日平均相对湿度、14:00能见度、日平均气温、日累计降水、日平均风速、辐射等数据,采用MASH方法、线性趋势分析方法、曼-肯德尔(Mann-Kendall)法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京津冀地区霾天气影响下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年平均霾日数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增长率为5d/10a以上,大中城市年平均霾日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霾日数突变增多发生在1992~1993年,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注入以后年平均霾日数增长趋势减缓;京津冀地区霾日和非霾日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年平均能见度呈下降趋势;年平均降水日数总体趋势减少,但是霾日降水日数逐年增加,而非霾日呈现减少趋势,两者呈现对称相反关系;京津冀霾日和非霾日年平均风速均呈逐年下降趋势;霾日数具有随着GDP、能源消耗的增加逐年递增趋势.京津冀地区霾日和非霾日年平均总辐射和散射辐射都是逐年下降,霾日比非霾日下降趋势更加明显,年平均总辐射比散射辐射下降明显;年平均霾日数与年平均总辐射、年平均风速、年平均降水呈负相关,但是与年平均气温、GDP、能源消耗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鄂尔多斯北部的乌拉特中旗、呼和浩特和包头三个城市近60 年来的降水资料和 气温资料的整理和搜集,研究了ENSO 事件对鄂尔多斯北部地区的气候与灾害的影响。分析数据 得出,自1952 年来,鄂尔多斯北部地区的气候呈变暖变干趋势。1952 年以来鄂尔多斯北部地区 年平均气温增长率为0.48℃ ·10a?1,高于全国的平均气温增长率(0.22℃ ·10a?1);年降水量则处 于略下降趋势,下降率约为5.5 mm·10a?1,低于全国的平均降水下降率(12.69 mm·10a?1)。厄尔 尼诺年年平均气温高出正常年份0.2℃,而拉尼娜年的平均气温比正常年低0.14℃。厄尔尼诺年 的平均降水量比正常年减少29.2 mm,拉尼娜年的平均降水比正常年减少23.9 mm。厄尔尼诺事 件对鄂尔多斯北部地区的灾害影响比拉尼娜事件更为显著和强烈,厄尔尼诺年鄂尔多斯北部地区 更易发生高温干旱灾害。小波分析指示,鄂尔多斯北部降水周期变化在30 a 尺度内存在2 a、4 a、 8 a 和14 a 的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4.
天水市过去116年气温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水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副热带北部边缘,受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生态环境脆弱,是研究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的理想之地。基于天水市1901—2016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5年滑动平均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过去116年来天水市气温在不同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及突变节点。结果表明:天水市1901—2016年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58℃?(10a) ?1。各季节均表现出增温趋势,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线性倾向率分别为0.084℃?(10a) ?1、0.019℃?(10a) ?1、0.022℃?(10a) ?1、0.102℃?(10a) ?1。最冷月份1月及最热月份7月同样表现出增温趋势,线性倾向率依次为0.085℃?(10a) ?1、0.038℃?(10a) ?1。年平均气温在1923年和1993年发生了两次突变。春季和秋季突变年与年平均气温基本一致,夏季气温突变存在超前和滞后现象,冬季突变时间为1978年。最冷月份1月平均气温在1977年发生突变,最热月份7月平均气温突变年份集中在2000年之后。总体而言,天水市过去一百多年来,气温呈上升趋势与全球变暖大背景一致。  相似文献   

15.
近25年雅鲁藏布江中游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西藏雅鲁藏布江(下称"雅江")中游1981~2005年14个气象站年、季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25年西藏雅江中游年蒸发皿蒸发量在流域绝大部分站点均呈现显著的减少趋势,平均减幅为109.92mm,以夏季减少趋势最明显。影响蒸发皿蒸发量的主要气候因子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表现为显著增加,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平均最低气温的升温速率(0.52℃/10a)明显比平均最高气温的升温速率(0.23℃/10a)大,导致气温日较差减少(-0.29℃/10a)。因此,雅江中游年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的显著下降,以及年平均相对湿度的明显增加可能是年蒸发皿蒸发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平均气温日较差的显著减小和降水量的增加在蒸发量减少趋势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6.
基于雅安碧峰峡气象观测站逐日的气温观测资料数据,运用常规统计方法分析雅安碧峰峡避暑旅游适应性。结果表明:碧峰峡全年平均气温为12.8℃,全年没有高于35.0℃的暑热日和高于37.0℃的酷热日,最高气温高于32.0℃以上的天数平均仅为2.0d,夏季平均气温为20.8℃,较为凉爽,特别适宜避暑。  相似文献   

17.
《环境工程》2007,25(1):71-71
《人民日报》北京2006年12月26日讯:到202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可能增加1.3~2.1℃,年平均降水量可能增加2%~3%,降水天数在北方显著增加,降水区域差异将更为明显。总体上,北方水资源短缺状况将进一步加剧,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增加趋势。这是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基于度-时法的哈尔滨冬季采暖强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度时法比度日法更能细致地反映采暖和制冷强度时间分布特征。论文应用度时法分析了哈尔滨采暖期内采暖强度的时间变化特征,获得如下结论:1)哈尔滨集中供暖时间为183 d,近10 a采暖期平均气温-7.7 ℃,平均气温距平最高值2.6 ℃(2007、2008年)、最低值 -2.0 ℃(2013年)。采暖期小时平均气温最高在14:00(-3.6 ℃),最低在06:00(-11.3 ℃)。 2)2005-2014年,哈尔滨年平均采暖强度1.1×105 ℃·h,最大1.2×105 ℃·h(2013年),最小1.0×105 ℃·h(2007年)。3)哈尔滨采暖期小时平均采暖强度为25.7 ℃·h,日内呈单峰分布,06:00采暖强度最大,为29.3 ℃·h,14:00采暖强度最小,为21.6 ℃·h。晚上21:00到次日上午9:00,采暖强度大于日平均值,而上午9:00到晚上21:00采暖强度则明显低于日平均水平。4)采暖期各月平均的小时采暖强度1月最大,为35.4 ℃·h,从大到小依次减少顺序是1、12、2、11、3、10、4,4月小时采暖强度仅为12.0 ℃·h。5)日内小时采暖强度最小值3、4月出现在15:00,其余月份在14:00;最大值1、2、12月出现在07:00,3、10、11月在06:00,4月在05:00。在每年1月中旬06:00~08:00,出现整个采暖期采暖强度极大值。  相似文献   

19.
果真狼来了     
学者一再告诫,气候转暖危害甚大。预言在50年内,全球平均升温1.5℃~4.5℃。如今近20年已过,人们觉得依然如故,难道学者在学牧羊娃高喊“狼来了”不成? 生活中,气温变化1℃~2℃并不显眼。而对全球平均气温之1℃~2℃则是另一种概念。据国外气象学家考证,近1万年来,地球平均气温变化不超过2℃。据已故竺可桢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地区热量资源变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上海地区热量资源的变化。为了摸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地区热量资源变化规律,论文根据1991至2003年上海地区11个站年气温、地温资料,在与前30年(1961至1990年)平均比较的基础上,统计分析1991年以来气温、地温、积温、界限温度及无霜期等体现热量资源特征气候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1至2003年,上海地区气温年平均升高0.9℃,5cm深度地温年平均升高0.5℃,≥3℃有效积温年平均升高219℃.d,≥10℃有效积温年平均升高77℃.d,稳定通过0℃、10℃持续期平均延长12.5d和5.7d及无霜期平均延长9.4d,热量资源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