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近几年来,各地的民生新闻越来越受到关注,而民生新闻的主持人与节目相辅相成,民生新闻样式的特殊性决定了主持人风格的特殊性。本文以近几年各地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为例,分析了民生新闻主持人的风格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走向。  相似文献   

2.
《名人面对面》创办于2000年,至今已有14年的发展历程。它已成为了凤凰卫视的知名栏目,在国内外华人电视圈享誉盛名。《名人面对面》在竞争激烈的电视荧屏中逐渐发展成熟,在众多同类型节目中独树一帜,培养了一批忠实的受众。在节目主持人和嘉宾风格展现上,在节目串词和音视频整合上以及节目的谈话环境选择上,《名人面对面》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3.
广播在办好民生热线类节目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节目往往因为策划不到位,服务意识跟不上,解决问题力度欠缺,节目可听性差等原因,导致节目收听率和参与度降低。笔者认为,只有坚持民生视角、强化服务功能,真正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使节目生动可听,才能真正打造广播民生热线类节目的持久生命力,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闻媒体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电视真人秀节目异常火爆,每个电视节目的产生都会有相应的社会背景,电视真人秀节目有对艺术"真、善、美"的继承,但也不乏出现了对艺术"真、善、美"挑战。本文以《变形计》为例,浅谈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5.
作为行政管制力量放松、回归市场规律的结果,我国电视的商业化、娱乐化、民生化现象突出。电视,作为强有力的大众传媒,向来是权力角逐的舞台,这些权力包括意识形态、商业资本权力和社会风尚等等。本文认为,在商业化、娱乐化、民生化的背后,是电视权力的强化和匿名化,而非弱化。故而,对于电视意识形态的引导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武汉电视台《电视问政》节目已成为该市治庸问责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该节目的策划、选题、内容等考查《电视问政》成功的原因以及该节目中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不仅具有新闻节目的一般特性,也普遍借用曲艺等娱乐化的手段,以达到其预期的收视效果。随着民生新闻节目的娱乐化元素不断增多,其在主题选择、呈现方式等上面均出现了消费主义的倾向。本文以齐鲁卫视的《拉呱》为例,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传媒消费主义倾向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电视真人秀节目在国内发展方兴未艾。《爸爸去哪儿》作为国内首推户外亲子真人秀节目,自开播来收视率遥遥领先,其关注度和讨论度都很高。本文将立足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形态和特征,分析2014年播出的《爸爸去哪儿2》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在如今泛娱乐化的时代,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风行,电视娱乐行业竞争激烈,为了追求收视率,电视娱乐节目往往发现一个节目类型就一拥而上,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在娱乐节目扎堆的情况下,有一批节目还是取得了收视奇迹,如《爸爸去哪儿了》、《我是歌手》、《花儿与少年》等,以上这一类节目都主打"明星牌",是明星真人秀。本文立足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剖析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  相似文献   

10.
湖南卫视首播的大型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一经播出就获得好评,该节目不仅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反映,也是对之前电视娱乐真人秀节目的超越,并且在给我们带来纯真欢笑,窘态幽默的同时,也给观众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做了示范,这会让观众在娱乐之后有所反思。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在国内出现,该类型节目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弊端。本文通过对电视新闻谈话节目话语传者的特点分析、电视新闻谈话节目话语信息流的构成以及电视受众对新闻谈话节目话语的认知与理解,解读电视新闻谈话节目话语传播效应,并提出电视新闻谈话节目话语传播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的"轴心"作用不言而喻,他承载着节目的起承转合,也建立起了嘉宾与受众联系之间的桥梁。一个访谈节目的好坏多数都在于节目主持人的采访能力。比如:主持人的提问是否合理?话题讨论是否深刻?是否脱离受众而盲目的采访等问题。本文就以上述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追问"这一引导方式,分析其在电视访谈节目中的必要性和技巧性。  相似文献   

13.
《非常帮助》作为河北农民频道的调解类节目,受到了河北观众的广泛喜爱。本文分别从节目的定位、内容的特点、节目的呈现方式及其对受众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非常帮助》节目定位清晰,节目内容贴近生活、真实淳朴,节目形态融入了纪实元素,叙事思路清晰,节目反映社会民生矛盾,引发受众的思考等特色。  相似文献   

14.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作为以汉字听写为主题的节目,播出后在众多电视娱乐节目中突出重围,引发热议。本文从民族文化的节目理念和节目本身的特色入手,分析节目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电视节目的越来越多,节目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任何一个电视节目,都离不开人的影子,特别是近些年,电视现场直播和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兴起,电视采访越来越重视人文精神与平等观念,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对等的关系,营造融洽的"对话"语境,进而展开和谐的交流,顺利完成采访任务或节目现场交流,达到满意的节目效果。  相似文献   

16.
除了时政新闻、民生话题外,直播热线类节目无疑已经成为地方电台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服务百姓的重头节目。但是,以直播方式播出的热线节目,特别是舆论监督节目,由于打进电话反映的问题都具有不确定性,给主持人、导播和监听都带来不小挑战。本文总结了热线栏目中易出现的几种情况,指出节目中的主持人和节目外的导播、记者应该注意的要点。  相似文献   

17.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这三大网络相互融合,带动了电视媒介与其他媒介的融合,这为电视新闻节目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就需要从实现节目的伴随性;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粘性;引导负责任的舆论导向;打造电视新闻节目强势品牌等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处于行业"劣势"的地方电视台,如何提升民生新闻竞争力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地域性是地方电视台最大的优势,本文以地方电视台立足本土出发,从民生新闻的内容、形式以及新闻策划等方面阐述如何提升地方台民生新闻竞争力,从而将地方电视台的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更好地发展民生新闻。  相似文献   

19.
电视访谈节目是我国电视节目基本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和优化访谈节目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访谈节目主持人要有策划意识、协调意识、文化意识、交流意识,这些要素是访谈类节目走向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工作中,通联部不仅是对外沟通的部门,是新闻工作实现"上通下联"的桥梁,还是媒体联络社会群众、获得新闻线索的纽带,它使媒体关注社会的范围更广、视野更宽。笔者通过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剖析,分析传统电视通联工作运行中机制的利与弊,探索新时代下电视通联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