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太湖水生植物的促淤效应与磷的沉积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李文朝 《环境科学》1997,18(3):9-12
东太湖水生植物促进淤积效应显著,硬度小于5kg/cm^2的淤积物了平均深度0.96m,总淤积量149370000t,东南沿岸茭草分布区淤积尤为严重,生物有机物质只占总淤积量的1.52%,水生植物并非淤积物的主要来源,但生物有机物质引起的淤积物疏松效应使得全湖淤积深度增辑0.20m,占总淤积深度的20.8%,表层沉积中生有机物含量3.77%,疏松效应占淤积深度的64%,淤积物中总磷平均含量0.023  相似文献   

2.
东太湖沉积物中氮的积累与水生植物沉积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浅水湖泊沉积物中氮的积累及其与水生植物间的关系,1993年11月在东太湖42个样点上采集了沉积物柱状样品并进行了分析。东太湖硬度小于5kgf/cm2的松软淤积层平均厚度0.96m,全湖淤积量149×106t。粉沙质淤积物中总氮(TN)含量0.009%~0.801%,总有机碳(TOC)含量0.01%~17.36%,变幅极为悬殊。总氮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间呈密切的线性正相关TN(%)=0.0251TOC(%)+0.0063,表层沉积物中总氮和总有机碳含量都与水生植物的现存量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氮和有机碳主要经过水生植物的生物沉积途径进入沉积物,水生植物有将湖水中的氮传输到底泥中,使其进入地球化学循环的功能,这对于降低湖水中的氮含量、防止富营养化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太湖大型水生植物的现状与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太湖地区的经济发展及湖泊资源的利用,太湖大型水生植物的爆发性生长已经成为提高太湖水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严重阻碍。大型水生植物死亡后可能会导致水质异常,进而给饮用水安全带来威胁。本文依据对太湖主要湖区大型水生植物的群落结构、分布范围、季节更替的研究,表述了大型水生植物监管的现状及问题,提出构建了太湖大型水生植物暴发应急防控与长效监管体系,为政府部门实施系统性监管提供支撑,并在全国湖泊大型水生植物监管方面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4.

水生植物是湖滨带水向辐射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2021年春季和夏季太湖湖滨带水向辐射带内水生植物调查结果,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对水生植物分布及相应生境因子进行分析,探究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次调查共记录太湖湖滨带水向辐射带内水生植物12种,分别属于7科9属,其中浮叶植物3种,沉水植物9种;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春季水生植物群落的Alpha多样性指数与生境因子相关性不显著,夏季水生植物群落的Alpha多样性指数与水体溶解氧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透明度/水深(透明度和水深的比值)呈显著正相关,Shannon-Wiener指数、Margelef指数与总氮浓度呈显著负相关;3)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水体溶解氧浓度对调查结果的解释值最大,随后依次为透明度/水深以及水深。10个生境因子对水生植物分布的总解释值较低;4)与历史数据相比,本次调查结果的水生植物多样性降低且优势物种单一化,表明太湖湖滨带水向辐射带内水生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水平受人类活动和环境因子影响较大。水生植物自然恢复周期较长,人为调控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是当前推动太湖水生植物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太湖东部湖湾大型水生植物分布对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了太湖东部湖湾(贡湖湾、光福湾、渔洋湾)秋季沉水与浮叶植物的种类组成、覆盖度及水体理化性质,分析了大型水生植物的生长与分布对湖水总氮、总磷、透明度与叶绿素(Chl-a)等水质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湖东部不同湖湾大型水生植物的分布状况具有明显差异,其分布频度在4.8%~95.2%,并以马来眼子菜分布频度最高.大型水生植物的生长对水体营养盐含量、理化因子等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水生植物生长区湖水不同形态营养盐含量均低于无水生植物生长区,其总氮与总磷平均含量分别低约39%与51%.此外,蓝藻水华首先会在有水生植物生长的区域堆积,且沉水植物生长优势区蓝藻水华堆积程度要高于浮叶植物生长优势区,表现为该区域Chl-a平均浓度最高,达11.15mg/L,而浮叶植物区Chl-a平均浓度为9.98μg/L,无水生植物区的水华堆积程度最低,其Chl-a平均浓度为7.19mg/L.因此,针对不同水生植物生长区,其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策略亦不同.  相似文献   

6.
7.
为了研究太湖的沼泽化现状,在考虑太湖生态类型空间分布多样性特征的基础上,遵循以水生植物为主、促淤效应为辅的沼泽化评价原则,选取水生植物类型、水生植物生物量、沉积速率、平均水深为指标,构建了沼泽化定量评价体系,并对太湖沼泽化综合指数进行分湖区计算.结果表明,太湖沼泽化程度可分3个水平:处于沼泽化盛期的东太湖,其沼泽化综合指数为2.81,为全湖最高;处于沼泽化前期的东部滨岸区、贡湖和南部沿岸区,其沼泽化综合指数分别为1.36、1.19、1.18;不存在沼泽化问题的梅梁湾、西部沿岸区及湖心区,其沼泽化综合指数分别为0.90、0.79、0.05.对沼泽化程度严重的东太湖有必要采取人工生物量控制、生态清淤、围网养殖规划等减缓沼泽化进程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东太湖沼泽化发展趋势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东太湖沼泽化呈加速发展的趋势:无沼泽化湖区面积显著减少,由1959年的90%降至24.9%;沼泽化综合指数由1959年的1.47增加到2.41,这与近40为湖区人类活动强度增强有关:沿湖合理的池塘养殖可以延缓局部湖区的沼泽化进程‘;但外来污染、围垦、滥各挺水水生植物以及网围养殖的过度发展等显著地促进了沼泽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太湖旅游度假区环保工程管理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湖旅游度假区环保工程管理原则江苏无锡市马山区环保局吴鹤鸣无锡市马山原是太湖中的一个千年孤岛,相传秦始皇东巡经此,神马驻迹石上,马山由此而名。60年代末围湖造田遂与陆地相连,成为三面环湖的半岛。全岛山复水环,有吞吐太湖的津湾、饱经沧桑的古树、郁郁葱葱...  相似文献   

10.
东太湖生态环境的演变与对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40多年来东太湖生态环境的演变,随时间的推移,东太湖的水质逐渐恶化,水体营养状态由中-富营养型向中-富-富营养型过渡,并接近富营养状态.淤积层厚度逐步上升,沼泽化趋势明显.藻类密度不断增加,种类不断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的小型化趋势明显.20世纪50年代马来眼子菜为沉水植物的优势种,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挺水植物、浮叶植物的扩展和湖底的沉积物迅速於积导致了沼泽化进程的加速.东太湖的渔业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自1984年网围养殖出现后,网围养殖经历了由粗放型到精养型和效益型的转变,从污染型向生态型方向发展.目前必须加强对东太湖的综合治理,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以维持东太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太湖湖滨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太湖湖滨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现状和探索不同湖区之间差异,于2009年12月和2010年4月对太湖湖滨带49个采样点完成两次调查采样。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3门7纲69种。太湖不同湖区的湖滨带之间分类数、平均密度和生物量都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P0.05)。经过计算可以得出,各湖区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和均匀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沿岸、贡湖湾、东太湖、南部沿岸、梅梁湾、竺山湾、西部沿岸。不同湖滨带生态环境的差异,影响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组成。  相似文献   

12.
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对太湖局部水域水质的净化作用   总被引:67,自引:0,他引:67  
根据不同生态类型水生高等植物的净化能力及其微生境特点,设计建造了由漂浮、浮叶、沉水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等组成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artificialcomplexecosystem;AcE),并在太湖五里湖中桥湖湾内以动态模拟试验,从群落水平研究了多种水生植物镶嵌组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对富营养化湖水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富营养化湖水经该系统净化后,藻类生物量(以Chla计)下降58%,氨氮下降66%,总氮下降60%,总磷下降72%,可溶性磷酸盐下降80%,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与以该湖湾湖水为水源的水厂出水相比,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出水的氨氮比水厂出水的氨氮平均低45%,总氮低37%,可见经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处理的湖水部分指标优于同源的自来水。  相似文献   

13.
太湖上游水环境对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北太湖上游流域的苏南第二大湖泊滆湖及其入太湖的主要河流(太滆运河与漕桥河)的水质和水生植被开展调查、评价与环境生态学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所有样点水质均超富营养化,尤以太滆运河与漕桥河的水体污染为甚。通过PCA综合评价,河流绝大多数河段已是Ⅳ类水体,滆湖也已呈Ⅲ类水体。对水生植物类群调查而言,调查发现太隔运河和漕桥河中上游河段水生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很小,凤眼莲、芦苇和菰为优势种,沉水植被分布很少,群落退化严重,耐污种篦齿眼子菜和水盾草占优势;在湖泊中心区,沉水植物已完全退化。聚类分析发现所调查的植物可分为3大类群。PCO和CCA分别表明河流与湖泊所在的样点间的水体理化性状出现很明显的分离;该流域水体中不同形态N、P含量或底泥N、P含量主要影响水生植物种类组成和分布。  相似文献   

14.
太湖生物区系研究及与北美五大湖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太湖水生生物区系特征,分析各类生物区系的变化及其原因,并与北美五大湖相应的水生生物区系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太湖共有水生生物146科442种,其中鱼类25科107种,占24.2%; 底栖动物21科66种,占14.9%; 浮游动物37科103种,占23.3%; 浮游植物29科81种,占18.3%; 水生植物34科85种,占19.2%. 总体上太湖各类水生生物的种数和科数差别都不大,鱼类和浮游动物稍多. 北美五大湖各类水生生物的种数分别为鱼类134种、底栖动物165种、浮游动物132种以及浮游植物1 456种,除浮游植物种类较多外,其他3类水生生物的种数与太湖大致相当. 五大湖鱼类以鲑科和鲤科鱼类为主体,分别占鱼类总数的18.7%和20.1%,其中除伊利湖外其他4个湖都是鲑科占优势; 太湖鱼类以鲤科为主体,占鱼类总数的56.1%,这是太湖鱼类区系的主要特征,也是我国淡水鱼类的主要特征,所以鲤科是我国水质基准推导的优先选择物种. 太湖和五大湖中鱼类、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3类生物所占比例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5.
太湖水体中丁基锡化合物污染现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太湖表层水、沉积物和水生生物样品的丁基锡污染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表层水样中未检出丁基锡化合物;沉积物样品中丁基锡的检出率为50%,浓度在0~0.95ng/g范围内,主要以一丁基锡为主;生物样品中检测到较高含量的丁基锡污染物,总丁基锡浓度为27.05~181.23 ng/g,这反映丁基锡具有明显的生物富集效应.生物样品中三丁基锡是主要污染物,大约占总丁基锡含量的70%.太湖中丁基锡的污染来源可能主要来自养殖网箱和船舶防污涂料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东太湖围网养鱼后生态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自1984年以来,东太湖围栏养殖已达到面积633.9ha,年产量2922.9t,年产值2447万元,经济效益和杜会效益十分显著。但其残余饲料和鱼类排泄物造成的年污染量已达氮425t,磷43.2t;累计污染量氮1633.46t,磷165.71t,围栏养殖污染已对水质、表层沉积物和水生植被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表层尾沉积物中TN、TP和Toc含量分别增加了83%、8.0%和593%;养殖区内沉积物污染更为严重。全湖湖水中TN、NH+4、TP和COD的平均含量分别增长了55%、180%、43%和91%,东岸养殖区内NH+4、TP分别比养殖区外高55%和46%,西岸养殖区NH+4比养殖区外高52%,引起了严重缺氧和鱼病流行。污染引起沉积物肥力的增高,促进了全湖水生植物的生长。但过渡污染已导致西岸1446ha养殖分布区内水生植被的严重退化,丧失了饲草生产能力。必须对东太湖围栏养殖业进行优化调整,限制高污染的围栏养成鱼,发展特种水产品的养殖,以提高渔业利润和削减污染量和其它环境负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