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膨润土粘土矿吸附焦化废水中氨氮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膨润土粘土矿对碳酸铵溶液中NH4^+离子和焦化废水中氨氮的吸附。结果表明:在低液固比时,颗粒膨润土对碳酸铵溶液中NH4^+离子的吸附效果优于粉状膨润土;在高液固化时,粉状膨润土的吸附效果优于颗粒膨润土。颗粒膨润土对焦化废水中氨氮的吸附效果优于粉状膨润土和活化膨润土。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催化裂化废催化剂镍离子吸附性能,考察了振荡时间,温度和PH值等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振荡时间,温度及PH直到地吸附效果均有较大影响。吸附规律可用Freundlich和angmuir模式较好模拟,吸附呈单分子层吸附形式,且吸附容易进行。  相似文献   

3.
FCC废催化剂对水中铜(Ⅱ)的吸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FCC(流化催化裂化)废催化剂吸附去除废水中的Cu2+,考察了振荡时间、温度和pH值对Cu2+在FCC废催化剂上吸附效果的影响,探讨了吸附机理,并对连续吸附及吸附剂可再生性作了考察。结果表明,振荡时间、温度及pH值对Cu2+的吸附效果影响较大.Cu2+在FCC废催化剂上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模式,吸附呈单分子层形式且易进行,吸附机理是靠静电引力发生交换吸附及化学键力形成羟基络合物而吸附。结果还表明,Cu2+的连续吸附操作可行,吸附剂易于再生。  相似文献   

4.
活性炭纤维处理甲苯废水的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活性炭纤维处理甲苯模拟废水,通过静态和动态吸附实验,测定了吸附等温线、动态穿透曲线,并研究了pH、温度、吸附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pH在3 ̄5范围内对吸附效率影响不大;温度升高,吸附效率有所降低,吸附时间存在最佳值,吸附饱和炭用蒸汽再生,重复使用7次,吸附效率无明显变化,活性炭纤维对甲苯的吸附容量大,吸附速率快,再生条件温和。  相似文献   

5.
新生MnO2对甲基橙的脱色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化学法合成的新生MnO2作吸附剂,对水中甲基橙染料进行吸附脱色研究,探讨了影响吸附的因素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新生MnO2对甲基橙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吸附速率大吸附前溶液pH值是影响染料脱色效果的最主要因素,吸附后溶液pH值和温度影响程度较小。在实验条件下可使甲基橙脱色率达99%。  相似文献   

6.
羟基磷灰石的湿法制备及其对F^-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湿法制备了不同Ca/P比的羟基磷灰石,并研究了其对P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HAp晶体的结晶形态对吸附效果有很大影响。Ca/P越低,吸附效果越差;结晶度越低,吸附效果越好。最佳吸附条件为:P^-初始浓度为,20mg/L;HAp用量为2g;吸附时间为120min,pH值为5。HAp晶体对F^-的吸附机理主要为溶解-沉淀、离子交换作用。合成羟基磷灰石对F^-的吸附研究,对开发我国丰富的磷矿石资源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泉州湾滩涂沉积物对Cu(Ⅱ)的吸附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Cu(Ⅱ)在泉州湾滩涂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探讨了pH和温度对吸附作用的影响,测定了其吸附等温线。实验结果表明,常温下Cu(Ⅱ)在泉州湾滩涂沉积物上的吸附平衡时间约需3.5小时;吸附量随pH的升高先增大而后减少,pH=6.0左右时达最大;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吸附行为可以很好地用Langmuir型吸附等温线来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Cu(Ⅱ)在泉州湾滩涂沉积物上的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8.
新生MnO2对水中活性艳红K-2G的脱色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化学法合成的新生MnO2作吸附剂,对水中活性艳红K-2G进行吸附脱色研究,探讨了影响吸附的因素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新生MnO2对活性艳红K-2G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吸附前溶液pH值是影响染料脱色效果的最主要因素,染料浓度,MnO2投加量和温度影响程度较小,在实验条件下可使活性艳红K-2G的脱色率高达96%。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催化裂化废催化剂对S^2-吸附。着重考察了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温度和PH值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催化裂化废催化剂对S^2-的吸附属单分子层吸附,吸附过程可用Freundlich模式和Langmuir模式较好地模拟。  相似文献   

10.
催化裂化废催化剂对废水中镉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石油催化裂化废催化剂作为废水中镉的吸附剂,探讨了吸附时间、温度、pH值、吸附剂用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吸附平衡试验结果表明,废催化剂对镉的吸附属单分子层吸附,吸附较易进行,吸附过程可用Langmuir模式和Freundich模式较好地描述。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性聚氨酯(WPU)和聚乙烯醇-海藻酸钠(PVA-SA)制作硝化污泥包埋菌颗粒,同时对比无污泥空白包埋菌颗粒,研究不同初始氨氮浓度、p H、温度、盐度等对包埋菌颗粒NH_4~+-N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吸附等温线、吸附热力学以及吸附动力学对包埋菌颗粒NH_4~+-N吸附过程进行解析.结果表明,硝化包埋菌颗粒的吸附容量大于空白包埋菌颗粒,WPU包埋菌颗粒的吸附容量高于PVA-SA;初始氨氮浓度升高,包埋菌颗粒的平衡吸附容量增大,同时随着时间的增长,吸附容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最终逐渐达到平衡的过程;中性条件(p H=7)下包埋菌颗粒NH_4~+-N吸附性能最好,温度和盐度的升高抑制NH_4~+-N的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该吸附过程是一个放热的过程.吸附等温线显示包埋菌的NH_4~+-N吸附过程同时符合Langmuir等温式和Freundlich等温式,在高能量水平上显示为多层吸附,在低能量水平下显示为单层吸附;包埋菌的NH_4~+-N吸附过程符合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表明NH_4~+-N与包埋菌颗粒表面存在化学基团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FeCl3改性污泥生物炭对水中吡虫啉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意义  袁怡  沈涛  周扬 《环境科学学报》2021,41(9):3478-3486
以脱水污泥为原料,制备污泥生物炭(SBC)和FeCl3改性污泥生物炭(Fe-SBC)处理低浓度吡虫啉(IMI)废水(浓度为10 mg·L-1),考察SBC和Fe-SBC对IMI的吸附性能及影响因素,并探究其吸附机理.采用SEM、XRD、FTIR、BET及元素分析等探得污泥生物炭FeCl3改性成功.Fe-SBC对IMI的最大吸附量为4.915 mg·g-1,是SBC的1.97倍,表现出更好的IMI吸附性能.pH和离子强度的变化对Fe-SBC的吸附性能影响较小,最大波动幅度分别为4.4%和7.8%.两种生物炭对IMI的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Freundlich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其等温吸附曲线.热力学研究表明,SBC吸附IMI是非自发吸附,而Fe-SBC是自发吸附.Fe-SBC对IMI的吸附机理包括静电作用力、氢键作用力及π-π键相互作用力.多次热解再生后的Fe-SBC对IMI的去除率仍可达93.088%.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高岭石对NH4+吸附的微观情况,通过Material Studio软件对高岭石单胞进行收敛性测试后构建了4×2×1不同水化程度高岭石模型,采用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方法对模型晶胞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吸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在交换关联泛函GGA-PW91,K点4×3×2,截断能600eV条件下,得到了高岭石稳定结构模型(误差<2%);高岭石对NH4+的吸附受温度影响明显,随温度升高,吸附量逐渐减少,与吸附实验结果一致;动力学结果显示吸附类型主要为物理吸附,吸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和库仑力.  相似文献   

14.
以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68(Al)为吸附剂,探究其对水中典型荧光增白剂VBL分子的吸附行为.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及N_2吸附脱附对MIL-68(Al)的结构性质进行表征.探讨了p H值、离子强度、污染物初始浓度、反应温度及吸附时间对MIL-68(Al)吸附去除水中VBL的影响,并对吸附等温线、动力学、热力学及吸附机制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MIL-68(Al)对VBL的吸附能适应较宽的p H范围,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最大吸附容量达到400.02 mg·g~(-1);吸附速率在前20 min很快,并且能在180 min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是吸热反应,吸附自发进行并且主要由熵驱动;静电作用和氢键作用对吸附均有贡献,静电作用是吸附发生的主要机制.由以上结果可知,MIL-68(Al)是一种潜在的高效吸附剂,在去除水中的VBL分子方面极具潜力.  相似文献   

15.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比表面分析仪等对聚丙烯腈基活性炭纤维进行表征。考察了吸附动力学、pH值、吸附温度及罗丹明B初始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接触时间为140min;在中性条件下,罗丹明B的去除率最低,pH=2.0时达到最大;温度为55℃时,ACFs的吸附效果最好;罗丹明B的去除率随着罗丹明B初始浓度增大而减小。并对材料的吸附机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活性污泥对回用净水中钙离子的去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静态条件下,进行了活性污泥对净水中钙离子的去除实验研究和机理探讨。在去除实验中,考察了活性污泥用量、搅拌强度、搅拌时间、初始钙离子浓度、溶液pH对钙离子的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活性污泥去除钙离子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去除量可达19mg/g,并且去除速度很快,5min即可完成;且去除机理可能有生物吸附、静电吸附和化学沉淀;适当的剪切力可以加速吸附反应的进程,证实了流体力化学效应的的存在。溶液pH不同,发生的沉淀反应不同,低pH条件下,钙离子与活性污泥中磷酸根生成Ca3(PO4)2沉淀,较高pH条件下,生成的沉淀为Ca5(OH)(PO4)3。  相似文献   

17.
采用批量平衡法系统考察了pH值和4种表面活性剂对诺氟沙星在海洋沉积物上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pH值下,诺氟沙星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均可以较好地用Freundlich等温式拟合.Freundlich常数KF与诺氟沙星的平衡吸附量均随pH值的增大而减小,且在pH值为8.10时,出现最小值;研究发现,pH值为6.01时,诺氟沙星以阳离子交换为主要机制吸附在海洋沉积物上;pH值为8.10时,诺氟沙星在海洋沉积物中的吸附以范德华力、疏水作用、静电作用为主.加入表面活性剂后,其吸附行为能较好地用吸附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加入表面活性剂对诺氟沙星的平衡吸附量Qe有影响,饱和吸附量Qe由小到大依次为:Qe(Tween80)相似文献   

18.
金的吸附成矿作用是表生和低温条件下的一种重要成矿机制。本文综述了黄铁矿吸附-还原金络合物的实验研究方法,探讨了黄铁矿吸附-还原不同金络合物的反应机制和影响因素。黄铁矿对Au-S络合物的吸附作用主要是黄铁矿与Au-S络合物之间的静电吸附以及表面络合,由于吸附的Au-S络合物的还原反应相当缓慢,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很容易发生解吸附作用;而黄铁矿对Au-Cl络合物的吸附作用实质上是黄铁矿表面金络合物迅速的还原反应,通过还原作用形成自然金而使得解吸附率极低。As掺杂形成的p型黄铁矿以及和n型黄铁矿构成p-n结是导致金络合物在黄铁矿表面发生电化学沉淀的驱动因素。目前有关金的吸附实验都是在温度小于90℃的表生条件下进行的,开展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吸附成矿实验,尤其是利用电化学方法原位研究高温高压下黄铁矿-金络合物溶液之间的界面反应以及原电池效应对金络合物还原作用的影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改性凹凸棒土对水溶液中苯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了改性凹凸棒土对水溶液中苯的吸附规律。结果表明,改性凹凸棒土对苯的吸附量和去除率提高了2倍多,pH值对吸附量的影响甚小,吸附量随温度上升而增加,改进的BET方程能较好地描述实验等温线,其吸附机理可能为表面的疏水作用与化学吸附和进入内部孔道吸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