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高度关注。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国际社会应对突发性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同时也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地震、洪水、火灾、爆炸等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的安全避难场所。  相似文献   

2.
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它关乎防灾、关乎民生,是减灾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多方面的综合体,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也是政府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要抓住经济社会发展强劲加速、城镇化战略全面推进的有利契机,加强和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相似文献   

3.
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建设规范了避难场所的管理和运行,以减少灾害损失。该文在分析我国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研究了美国和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的15个应急避难场所标准,从标准适用范围以及应急避难场所的分类分级、服务配置和管理运维等几个角度进行具体研究,为完善我国应急避难标准体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应急避难场所是以应对地震灾害为主、兼顾其他灾害事故,用于紧急疏散人员,避免直接或次生灾害威胁,具有一定功能设施.并可供政府集中救助而事先规划、建设的场所。应急避难场所具有应急指挥、应急供电、应急物资供应、应急篷宿、应急供水、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等11种功能,融通信、电力、物流、人流、信息流于一体。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备、室内外结构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具有抵御重大灾害  相似文献   

5.
对玉树地震灾区的应急避难情况进行了实际考察和问卷调查,基于所获取的数据分析了应急避难及紧急疏散中存在的问题,在总结多次地震灾区经验教训和国内外部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设计及运营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石家庄市决定从2006年开始加快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步伐。按照市级避难场所的建设要求,将分级建设能容纳难民1万人以下小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能容纳难民1万-10万人中型地震应急避难场;容纳难民10万-30万人大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将建成为开放无障碍式,并在地震应急避难场地附近,设置明显标志牌并提示紧急避难场所的方位及距离。同时配备应急供水等应急设施。  相似文献   

7.
分析应急避难场所层次选址的目标因素:建设成本和避难效果,提出总的移动距离最短和建设成本最小两类选址目标,立足城市发展程度差异和现状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分析,将应急避难场所选址类型分为规划性选址、老城新选址、补充性选址三种。依据应急避难场所的三级层次划分,以及单一流、嵌套、空间非匹配的层次特点,分别建立了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性选址、老城新选址、补充性选址共8个三级层次选址模型,并通过模拟实验对模型的效果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8.
钱洪伟 《灾害学》2014,(4):143-149
探讨了熵及耗散结构理论方法介入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体系研究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逻辑关系,并系统阐释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内容,包括避难所运营组织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信息沟通机制、设施及物资管理机制、医疗及心理救助管理机制、卫生管理机制、教育文化管理机制等,并勾勒了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内容逻辑关系图。最后,结合汶川地震灾后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状况,对构建的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框架进行了初步实践探讨及验证,指出了不足及改进的方向。研究表明,城镇应急避难场所运营管理机制设计能有力地促进城镇应急避难场所灾民的有效避难,对于完善城镇应急避难场所的运营管理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全国各地也纷纷行动起来,把地震避难场所建设列入民生工程的重点项目来抓,目前已呈现星罗棋布、遍地开花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随着避难时间的推移,群众的避难需求表现出逐级上升的层次性,由此决定了应急避难场所在选址和空间布局时应当考虑层次性和及其结构特征。在将应急避难场所划分为临时避难场所、短期避难场所和中长期避难场所三个层次,并进一步探讨避难需求与应急避难场所的层次性关系的基础上,揭示了应急避难场所的层次结构在空间上表现出的单一流、嵌套和非空间一致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在聚集财富的同时也在聚集风险,因此,各种重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城市应急避难所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设施,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危险地区的安全场所。为了提高应急避难所的应急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必要对应急避难所的应急适应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以便为加强应急避难所应急能力的建设提供定量依据。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根据应急避难所的功能特点,从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内部硬件设施、外部软件环境三个方面出发,选定18个评价指标;构造了突发事件应急避难所应急能力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求出了各指标的合成权重;利用线性加权模型得出综合应急适应能力评价结果,并确定改进的工作重点:对评价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以北京市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应急避难所作为实例,计算表明,这种方法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城市避难场所是城市抗震防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我国避难场所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科学规划避难场所,规范有序推进避难场所建设,做好避难场所维护管理,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地震等突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3.
Gall M 《Disasters》2004,28(1):82-97
This paper, through spatial-analysis techniques, examines the accessibility of emergency shelters for vulnerable populations, and outlines the benefits of an extended and permanently established shelter network in central Mozambique. The raster-based modelling approach considers data on land cover, locations of accommodation centres in 2000, settlements and infrastructure. The shelter analysis is a two-step process determining access for vulnerable communities first, followed by a suitability analysis for additional emergency shelter sit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need for both retrofitting existing infrastructure (schools, health posts) to function as shelters during an emergency, and constructing new facilities - at best multi-purpose facilities that can serve as social infrastructure and shelter. Besides assess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erms of availa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of emergency shelters, this paper provides an example of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humanitarian assistance without conventional mechanisms like food tonnage and number of beneficiaries.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东南沿海农村地区是世界上遭受台风灾害袭击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根据实地考察数据与分析资料,通过对台风灾害的全面风险分析与评估,依据应急过程的内在特点和避难所的功能特点,从台风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内部硬件设施、外部软件环境三个方面出发,建立了层次化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配置层次分析模型,确定指标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评价模糊矩阵,进行模糊运算,得出综合评定结果。实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在南黄海6.1级地震应急中的成功经验:本省及有关城市充分发挥防震减灾工作的政府职能,各级领导决策及时,指挥果断、地震专业科技人员尽心尽职,迅速判断震情,安抚民心以及新闻部门反应快,报道勤,收效好。并由此提出南黄海6.1级地震应急的3点体会和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地震应急工作的3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灾害应急管理及其对我国相关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在介绍美国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对美国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并借鉴其成功经验,提出了建立和完善中国气象灾害应急机制的一些措施。认为广泛吸纳国际社会在灾害应急管理方面的成功模式和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机制,从而进一步加快中国气象灾害管理体系的建设,是科学应对气象灾害,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实现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破坏性地震事件前后的紧急事务处理和震后紧急救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亚秀 《灾害学》2001,16(4):91-94
根据我国目前的地震应急现状,提出了破坏性地震事件前后的紧急事务处理和震后紧急救援的有关问题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国际救援在大城市发生特大破坏性地震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on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planning by analysing a survey of US stat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has been a significant impact of IT on emergency planning. IT has proven to be effective for all phase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but especially for the response phase. There are numerous technologies used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ranging from the internet,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wireless technologies to more advanced hazard analysis models. All were generally viewed as being effective. Lack of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support from elected officials is a perennial problem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was found to be prevalent in this study of IT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There was evidence that state governments rating high on a performance index were more likely to use IT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