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6 毫秒
1.
为更好地判断人工纳米材料(富勒烯,C60)对水生生物的潜在健康危害,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幼鱼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低剂量C60(0.04~1.0 mg·L-1)长期(32 d)暴露对鲫鱼的氧化伤害.结果表明,各实验组中鲫鱼幼鱼脑、肝脏、鳃组织中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都发生显著降低(p<0.05),其中1 mg·L-1 nC60,aq的暴露对鳃组织GSH含量的抑制率为14.3%,高于对鱼脑、肝脏组织中的抑制率;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鳃组织中Na -K -ATP酶活性均被显著激活,其最大活性分别是对照的121.34%(0.04 mg·L-1暴露组)、114.80%(0.04 mg·L-1暴露组)和348.59%(0.20mg·L-1暴露组).实验结果揭示,长期暴露引起机体组织的氧化应激可能是水环境中C60的致毒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铬对文昌鱼的毒性效应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不同剂量Cr[Cr(Ⅲ)、Cr(Ⅵ)]对文昌鱼的毒性效应、生长的影响以及对文昌鱼中毒的整个过程。研究结果表明,Cr(Ⅵ)的毒性大于 Cr(Ⅲ),致毒效应与底质有关,中毒死亡的文昌鱼的鳃、肠和肌肉均表现明显的病变;适宜浓度的 Cr(Ⅲ)、低剂量的对Cr(Ⅵ)文昌鱼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在10±1℃、不喂食条件下测定鲤鱼在30天受汞毒期间鳃、脑和肝胰脏蓄积汞和尾鳍微血管血流速度及30天解毒期间排出汞和血流速度的变化。试验结果:受毒期间鳃中汞的蓄积量最多,解毒期间鳃中汞的排出速度最快;受毒期间血流速度随受毒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又随试验浓度的增高而减慢,解毒期间血流速度随解毒时间的延长而加快;受毒期间高浓度试验组鱼鳃、脑和肝胰脏中汞的蓄积量与血流速度呈负相关,解毒期间鱼鳃中汞的排出量与血流速度呈正相关,汞的浓度与血流速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泥蚶不同组织器官对重金属(Cu、Pb、Cd)的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半静态暴毒试验,研究三种重金属(Cu、Pb、Cd)的单一与联合胁迫作用下,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不同组织器官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富集途径,以及两两重金属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发现:单一胁迫条件下,泥蚶各组织器官对Cu的富集能力是鳃>内脏团>肌肉,对Pb和Cd的富集能力是鳃>肌肉>内脏团;肌肉和鳃对Pb的富集速率显著(P<0.05)高于内脏团,即泥蚶对Pb的富集可以通过鳃的呼吸作用和体表的渗透作用两条途径实现。联合胁迫条件下,Cd能够拮抗Cu的富集;一定量的Cu也能够在内脏团中发挥作用,拮抗Pb和Cd的累积;在其他各组织中累积的Cu和Cd则不影响Pb的累积,说明Cd和Cu在泥蚶体内以可溶形式存在,而Pb以不溶形式存在。重金属的富集与金属种类、金属浓度、累积途径、生物体的解毒机制等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重金属致毒的化学机理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结合Pb(Ⅱ)对Ca(Ⅱ)生理活性的抗拮,取代金属对锌酶活性的影响,以及Hg(Ⅱ)和Pb(Ⅱ)对巯基(—SH)的亲合而致毒等实例,论述了分子水平上的金属致毒机理中,生物大分子配体的特殊结构与金属离子的电子结构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某石化废水处理厂炼油废水为研究对象,对处理流程各阶段废水进行毒性测试,评价各阶段对生物毒性的削减效果;为探明主要毒性来源及其对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该研究结合毒性鉴别评价技术甄别各处理阶段主要致毒环境因子类别,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致毒类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响应关系。毒性测试结果显示,系统对废水急性毒性与遗传毒性削减效率分别为(90.25%±3.19%)和(97.17%±1.95%),调节池与A/O池分别表现出对急性毒性与遗传毒性的显著削减效果。毒性鉴别评价结果表明,系统主要致毒环境因子类别为非极性有机物和金属阳离子。致毒类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a(r2=0.80,p=0.01)和总石油烃(r2=0.90,p=0.01)显著影响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结果为炼油废水处理工艺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探究废水毒性物质对生物处理阶段潜在影响提供了实例参考。  相似文献   

7.
铅对泥鳅的致毒效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铅作为环境重金属激素之一 ,对水生生物泥鳅具有明显的致毒效应。毒性实验揭示 ,铅可导致泥鳅发生各种生理、生殖反应 (甚至死亡 ) ,并诱发泥鳅血红细胞和卵细胞畸形 ,破坏血红细胞和卵细胞的正常生长 ,降低细胞的存活率 ,影响泥鳅的正常生理、生殖功能 ,显示较强的雌激素活性  相似文献   

8.
海洋藻类毒素的生态毒理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生态毒理学角度介绍了麻痹性贝毒(PSP)、腹泻性贝毒(NSP)、神经性贝毒(NSP)、记忆缺失性贝毒(ASP)和西加鱼毒素等几种主要海洋藻类毒素的一些研究进展,包括毒素对人类及海洋生物的毒性、毒素在食物链中的积累和转移、毒素的致毒途径、海洋生物对毒素的回避和选择性取食等。这些毒素可通过食物链在贝类或其他海洋动物体内积累并浓缩放大,从而危及人类健康,有的毒素还能直接对海洋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破坏海洋生态环境。文中同时也介绍了该领域研究工作在我国开展情况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正> 引言在石英-白云母分解线上的低压、高温条件下,夕线石、堇青石、石榴石和斜方辉石是区域变质和接触变质环境混合岩中的常见矿物。特别是熔融与脱水反应 Qtz+Als+Bio=Kfs+Cdt+Gar+V 和 Qtz+Bio+Gar=Kfs+Cdt+Opx+V 之间的关系对于这种组合的解释是很重要的(缩写符号见表1)。Holdaway和 Lee(1977)研究了 K_2O-FeO-Al_2O_3-SiO_2-H_2O 体系(KFASII)的两个反应:Qtz+Als+Bio=Kfs+Cdt+V 和 Cdt=Qtz+Als+Gar+V,并确定了这两个反应的交点为740℃ 和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典型炼化废水处理系统(简称“系统”)生物毒性削减效果、主要致毒物质类别及微生物功能响应关系,以费氏弧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为受试生物,测试系统沿程生物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并结合毒性鉴别评价方法甄别系统主要致毒物质,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系统微生物功能结构与主要致毒物质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系统沿程生物毒性总体呈下降趋势,生化处理单元进水为急性毒性微毒、遗传毒性阳性.其中,炼油废水急性毒性总削减率为86.514%,遗传毒性总削减率为96.221%;化工废水急性毒性总削减率为53.281%,遗传毒性总削减率为62.273%.(2)通过毒性鉴别评价方法 (toxicity identification evaluation,TIE)结果推断,炼油废水主要致毒物质可能为阳离子金属及非极性有机物,化工废水主要致毒物质可能为阳离子金属.(3)CCA分析表明,NH3-N浓度(r=0.819,p=0.001)、Cr浓度(r=0.777,p=0.002)、TPH (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总石油烃)浓度(r=0.752,p=0.002)与生化处理前微生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1.
采用研究相对较少的螯合萃取剂——丁二酮肟-氯仿萃取体系螯合萃取分离Pt(Ⅳ)、Pd(Ⅱ),用NaOH反萃,对丁二酮肟-氯仿体系萃取铂、钯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考察了萃取的反应温度、混相时间、反应剂用量、相比、酸度、氢氧化钠浓度以及干扰离子对钯的萃取率及反萃率的影响.在反应温度为70℃、pH=1、相比V(O)/V(A)=1∶1、混相时间为5min的最佳萃取条件下,进行含铂、钯废催化剂浸出液的分离,系数为βPd/P1=12629,其它共存离子Fe(Ⅲ)、Al(Ⅲ)、Mg(Ⅱ)、Ni(Ⅱ)、Pb(Ⅱ)、Cu(Ⅱ)的萃取率小于1%.  相似文献   

12.
牡蛎鳃组织的培养及TBTCl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无血清组织培养和台盼蓝排斥实验,从细胞形态、细胞成活率等方面分别研究了氯化三丁基锡(TributyltinChloride,TBTCl)对牡蛎鳃组织细胞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TBTCl对牡蛎鳃细胞的生长及活力均产生一定的影响,具有抑制牡蛎鳃细胞增生,造成牡蛎鳃细胞损伤以及致使鳃细胞死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实验室模拟培养条件下,研究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和Shewanella putrefaciens在厌氧体系中对V(Ⅴ)的耐性试验,探讨在不同的V(Ⅴ)浓度、接菌量、pH值和不同蒽醌-2,6-二磺酸(AQDS)浓度下对V(Ⅴ)还原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进行表征.结果表明V(Ⅴ)浓度低于10mg/L时对S. oneidensis MR-1和S. putrefaciens的生长影响较小,V(Ⅴ)浓度超过20mg/L则会抑制其生长和V(Ⅴ)的还原;随着接菌量的增加,2种微生物对V(Ⅴ)的还原能力逐渐增强;2种微生物最适生长pH值均为7.0左右,弱碱性环境下2种微生物对V(Ⅴ)的还原率高于弱酸性环境;添加1mmol/L AQDS会加快2种微生物对V(Ⅴ)的还原.菌株培养3d后通过SEM分析,S. oneidensis MR-1和S. putrefaciens进行V(Ⅴ)还原的同时也伴有少量的吸附作用.利用XPS能谱分析表明S. oneidensis MR-1和S. putrefaciens将V(Ⅴ)还原为V(Ⅳ).  相似文献   

14.
实验采用曝气循环微电解工艺预处理印染废水.结果表明:在曝气量为1.0 m3/h、循环时间6 h、进水pH值为3,V(Fe)∶V(C)为1∶1、反应温度为55℃、循环流速1 L/min的最佳条件下,印染废水的色度及COD去除率分别达到95.0%和68.0%.该工艺对印染废水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是一种廉价、简便的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环境样品中微量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V(Ⅳ)对Cr_2O_7~(2-)-I~--淀粉氧化还原反应体系的诱导作用,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测定微量钒的动力学新方法,并建立了测定最佳条件:[Cr_2O_7~(2-)]=8.4×10~(-5)mol·L~(-1),[I~-]=2.1×10~(-3)mol·L~(-1),pH=2.1,585nm。在此条件下,钒(Ⅳ)含量在0—6.6μg·ml~(-1)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检测限为0.02μgV(IV)·ml~(-1)。除Fe~(3+),Fe~(2+),Sn~(2+),Ti~(3+)外,其它共存离子不影响测定。用本方法测定了几种环境样品中的微量钒,结果满意,标准加入回收率为95.1—98.3%。  相似文献   

16.
偏二甲肼污染及治理方法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阐述了偏二甲肼 (Unsymmetricaldimethyl-hydrazine ,简称UDMH)对人体致毒机理 ,对环境的污染特征 ,着重对偏二甲肼污染治理中的臭氧氧化法、自然降解法、离子树脂交换法、活性炭吸附法等技术进行了综合评价 ,并提出了TiO2 光催化氧化法及光和细菌降解偏二甲肼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在实验条件下采用生态毒理学和生物化学方法,选用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多环芳烃蒽,以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实验材料进行毒理实验.研究了太平洋牡蛎消化腺、鳃、唇瓣和肌肉4种不同组织中的3种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对蒽胁迫的敏感性;同时研究了4种不同组织膜脂过氧化的差异.结果表明:(1)4种不同组织中3种不同抗氧化酶对蒽敏感性有显著差异性.(2)4种不同组织的膜脂过氧化伤害程度表现为:消化腺>鳃>唇瓣>肌肉.  相似文献   

18.
环境化学     
X131 200402550 应用受体学说模型研究硝基苯类化合物的致毒机理/王斌…(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化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4,23(1).-80—84 环图X-87  相似文献   

19.
阿散酸(p-ASA)作为一种有机砷饲料添加剂被广泛应用于养殖业以促进动物生长.因其几乎不被动物体吸收转化而易进入到养殖业环境中,其氧化降解则会向环境中释放无机砷而造成环境砷污染.以LED灯(λ=660 nm)为激发光源、亚甲基蓝(MB)为光敏剂,产生单线态氧(1O2),研究1O2对水中p-ASA的氧化降解形成无机砷的过程.同时考察体系初始p H、光照强度、光敏剂浓度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p-ASA经光敏反应而显著降解,并产生以As(V)为主的无机砷.p-ASA在偏碱性条件下降解显著;p-ASA降解率与光照强度呈正相关;p-ASA降解率随着光敏剂MB浓度增大先有明显提高,MB浓度大于3 mg·L-1后趋于稳定.选取糠醇(FFA)作为参考物,利用竞争动力学方法估算得出p H=10时1O2与p-ASA的反应速率常数为7.44×106L·mol-1·s-1.  相似文献   

20.
为建立一种赤潮藻电致化学发光分子探针检测新技术(electrochemiluminescence-molecular probe,ECL-MP),本课题组根据电致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检测微量物质的原理及相关文献,自行构建了一台ECL检测装置,并对其工作性能及最适工作条件进行反复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正常工作,在电压1.0 V,电流1.0 mA,TPrA浓度1.5 mol.L-1及磷酸盐缓冲液pH 7.4的条件下对Ru(bpy)3Cl2.6H2O达到最优检测,检测限为10-11mol.L-1,线性分析范围10-9~10-5mol.L-1,可检测的物质的量范围0.4 pmol~4 nmol,跨越5个数量级.该装置灵敏度高,工作稳定,为建立赤潮藻ECL-MP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