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纵观中国的IT发展历史,计算机专业给了无数中国学子创造财富、追逐梦想的绝好机会,赶上中国互联网第一波浪潮的姚劲波也很幸运。1999年,姚劲波大学毕业后,获得了计算机应用及化学双学位,触觉敏锐的他很快便捕捉到了中国互联网的创业潜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高等专科环境教育改革方向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高等专科环境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中国高等专科环境教育的基本定位,分析了环境保护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与能力结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高等专科环境教育如何构建专业体系,优化课程设计,改革教学模式,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办学情况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深入调查研究,分析调研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高等环境教育的办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中国高等环境教育的专业设置以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类为主体,符合我国国情;专业点的地域分布基本适应了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拥有一支实力强的师资队伍和一定的实验装备条件,取得了人才培养和科研的丰硕成果;中国高等环境教育的办学过程和发展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丰富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内涵.同时指出了有关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的实践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文章在分析了60年代末以来全球两次环境革命后,论证了可持续发展源于环境保护的观点,文章概述了中国环境状况,分析了中国环境问题的4个主要成因,就环境保护的目标和任务,针对性地提出搞好环境保护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必然选择。文章最后例举了近年来中国环境保护有关的对策,方案和计划,并从经济,法制,科技,教育等诸方面详述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环境工程本科教育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在中国高等环境教育中,环境工程本科教育起步最早,也发展最快,20多年来,为我国的污染防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中国环境工程本科教育发展及人才需求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就专业设置及分布、师资、科研,以及招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实事求是地分析,并对中国环境工程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环境信息公开说到底是因为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因为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与此同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又承担了重污染的生产工作,成为了世界工厂,这使得中国脆弱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受巨大压力,水、空气、各种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都非常严重。这样的环境污染给人民带来了严重影响:3亿多农民没有安全饮用水,越来越多的城市水源地遭到污染破坏;100多个重点城市里,只有44%的城市的空气质量可以达到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7.
中国21世纪的水安全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5  
洪阳 《环境保护》1999,(10):29-31
本文在中国水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讨论了中国的水安全,以及由水引发的其他安全问题,并就中国21世纪的水安全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洪涝灾害及其灾情的分形与自组织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分形理论与系统自组织理论,本分析了中国洪涝灾害及其灾情的分形与自组织结构特征。研究发现,中国洪涝灾害及其灾情的分形与自组织结构特征是客现存在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洪涝灾害灾情的标度一频度关系式,并构建了中国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自组织模型。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中国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两大战略之一,可持续发展的进程需要相应的指标体系来加以衡量。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已经在中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概念出发,介绍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以及国内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情况。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环境可持续发展上,本文重点介绍了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中国的应用情况,并根据研究与应用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世界环境》2009,(3):4-4
中国对煤炭资源的大量使用和火电站兴建热潮引起了全世界关注,在过去两年中,中国掌握了清洁煤的最新技术,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成本,逐渐在清洁、低廉的煤炭能源技术上取得世界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1.
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多灾的国度,水、旱、蝗、震、疫多有发生,特别是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导致和加剧了灾害发生.由于频繁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破坏十分严重,人口死亡率很高,国家和民众财产损失较大,社会稳定受到严重冲击,危及封建国家的统治和地主阶级的地位.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自身的统治地位,三国时期的魏蜀吴政权都对灾害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主要有:屯田增产,兴修水利,轻徭薄赋,抑奢崇俭,政府赈济,减刑增殖等.其中的一些荒政之策,对三国之后的历朝代也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环境问题与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长江流域因生态经济失调,导致资源环境质量下降,水域污染加重,酸雨扩大,灾害增多,自然资源衰退。制订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与资源环境法,依靠科技进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雪灾作为自然灾害的一种,相对于其他灾种,发生的范围和频率较小。历史上发生的雪灾有记载的200多次,其中重大的上百次。学界有关雪灾问题的研究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一是有关研究大都包涵在自然灾害之中作为灾种的一部分进行简单论述,而没有单独作为一个专题进行更为详实的研究;二是近30年来,学界多从气象学角度出发,对雪灾的形成机制及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而从社会学与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极其少见。  相似文献   

14.
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地。一旦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生灾害,将造成无法估量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城市防灾减灾已成为当今世界减灾工作的主题。本文重点从城市规划工作的角度阐述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安全的内涵及其评价--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资源安全作为资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在于保障水量的稳定供给、水质的有效保护和水灾害威胁的化解.水资源安全评价可以从水量安全评价、水质安全评价和水灾害防治安全评价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古代三大自然灾害之一,蝗灾一直受人类关注。对中国历史上的蝗灾,虽然20世纪前期就开始多学科知识结合研究,但往往因时间跨度太长而不细致,直到90年代之后才开始具体探讨某个朝代的蝗灾情况。对于唐代蝗灾的研究前人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还有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了解唐代蝗灾研究状况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全面蝗灾有很大意义,本文就唐代蝗灾的研究情况作一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区国土资源综合评价和开发整治战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本 《自然资源学报》1988,3(3):215-225
本文在鄱阳湖区国土资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整治的战略。鄱阳湖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开发潜力大。但是,由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经济结构不合理,商品生产不发达,人口增长率高,科技文化比较落后,环境恶化等原因,影响了湖区经济的发展。为了开发整治鄱阳湖区,本文提出了整治洪涝灾害,充分发挥湖泊水资源优势;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充分发挥湖区农业优势;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增加智力投资,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科技进步等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8.
The Philippines being a locus of tropical cyclones, tsunamis, earthquakes and volcanic eruptions, is a hotbed of disasters. These natural hazards inflict loss of lives and costly damage to property. Situated in a region where climate and geophysical tempest is common, the Philippines will inevitably suffer from calamities similar to those experienced recently. With continued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growth in hazard prone areas, it is expected that damage to infrastructure and human losses would persist and even rise unless appropriate measures are immediately implemented by government. In 2012, the Philippines launched a responsive program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called the Nationwide Operational Assessment of Hazards (Project NOAH), specifically for government warning agencies to be able to provide a 6 hr lead-time warning to vulnerable communities against impending floods and to use advanced technology to enhance current geo-hazard vulnerability maps. To disseminate such critical information to as wide an audience as possible, a Web-GIS using mashups of freely available source codes and 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 (APIs) was developed and can be found in the URLs http:// noah.dost.gov.ph and http://noah.up.edu.ph/. This Web-GIS tool is now heavily used by local government units in the Philippines in thei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fforts and can be replicated in countries that have a proactive approach to address the impacts of natural hazards but lack sufficient funds.  相似文献   

19.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应付突发事件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在介绍了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现状之后,结合北京市应急避难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原则和技术要求、设计要求、启用与管理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应付突发事件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在介绍了国内外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现状之后,结合北京市应急避难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原则和技术要求、设计要求、启用与管理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