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世纪以来,一系列具有全球性质的资源、环境、人口等问题日益凸显,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困境。无论是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或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还是从消费的公平性角度来分析,纵欲享乐的消费主义方式都有很多无法回避的罪责,它不仅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而且激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矛盾。正是通过对工业文明消费观的反思和批判,可持续消费伦理应运而生。可持续消费通过控制自身的消费保护资源、降低污染强度实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伦理目标;通过节制过分的物质欲望、追求精神生活的完善增进了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伦理关怀;通过正确处理人类自身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关系强化了人与人和谐共处的伦理责任,可持续消费所具有的三维伦理向度,使其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消费方式的全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成为人类应对危机理性的自觉和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2.
"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生态环境建设,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一,人地关系协调研究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命题。以具有中国缩影之称的经济大省、工业大省、人口大省与资源大省山东省为例,构建协调度、耦合度、响应度模型,探讨山东省人地关系演进趋势,并识别人地关系演进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1991-2012年山东省人类活动强度呈逐步上升趋势,由0.410上升至0.819,资源环境水平呈小幅度波动下降趋势,由0.736下降至0.537;2人类活动强度与资源环境水平的协调度基本在0.959以上,属于高水平协调,由磨合阶段向高水平耦合阶段演变;3资源环境水平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具有对应性和连续性,始终表现出负效应特征,但胁迫效应幅度逐年缩小,回归分析发现市场化程度和区域开发效率是胁迫效应逐年缩小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为人地关系演进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人地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永恒主题。近百年来,相关学者先后提出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或然论)、适应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和谐论等不同观点的人地关系理论,反映了特定发展阶段人类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关系的动态演变,也反映出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化。近30年来,人地关系理论研究和发展在缓慢演进,而习近平提出的“两山论”,是基于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人地关系的坎坷实践和世界发展大势的一种崭新的人地关系理论,是人地关系的一次质的飞跃。它呼应了从人地割裂、人地互敬演化到人地融合的时代要求,为世界人地关系理论发展和创新注入了中国智慧。从科学内涵看,“两山论”蕴含着丰富的人地系统演化哲学,诠释了“人”的发展与“地”的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的方法路径,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拓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丰富和创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奠定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从时代价值看,“两山论”契合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五个维度彰显了中国特色人地关系融合共生发展的价值意蕴,是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指引。“两山论”丰富和发展了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理论,是人地观和方法论的革新和升华,值得各界学者深入挖掘和学习弘扬。  相似文献   

4.
沿海地区人地关系演化及优化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同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同时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特征不同。本文以沿海地区“人”与“地”之间矛盾的产生、发展以及追求协调的历史过程为线索,将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历程划分为混沌阶段、原始和谐阶段、矛盾发展阶段、矛盾激化调整四个阶段。影响人地关系的因素较多,自然因素主要是地形、气候、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人类各种不合理的破坏性活动。从人地关系演化的历史过程,可知人地关系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针对沿海地区的实际情况,沿海地区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以优化人地关系:①利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深化对外开放;②通过生态工作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等实现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③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以缓解陆上资源与环境的压力。  相似文献   

5.
持续发展思想及其对自然资源问题的含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持续发展思想正在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和分析方法,其影响是极为广泛的。这一思想的实质就是建立人类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协调持续发展。这一新的思想要求重评过去、控制现实、准备未来,还要求长远问题和近期问题结合起来考虑。资源问题是持续发展的一个中心问题,持续发展思想正在深刻地影响着资源类型选择、利用方式选择、利用时间安排和利用分析方法等方面。根据持续发展原则,应制定出相应的资源利用及其管理原则。  相似文献   

6.
环境伦理将人类之间的伦理关系延伸到了人与自然,认为人既依赖于自然,又作用于自然。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人对自然界的作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本文从环境伦理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提出环境伦理原则的确立,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判断,环境伦理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伦理观照。  相似文献   

7.
中科院“八五”重点研究课题《山东省人和自然关系巨系统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经过一年多的组织与前期调研,于今年五月全面铺开。该课题研究不仅对山东的经济发展将起重大作用,同时也是今后开展“中国东部沿海不同类型地区人与自然关系的优化与调控研究”的试点。研究内容主要是:1、山东省人与自然历史和现状;2、山东省主要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3、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需求和环境影响的预测;4、山东省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综合协  相似文献   

8.
在人与环境所组成的世界系统中,人与环境、人与人是两种最基本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并相互影响。在人类社会的生存阶段与发展阶段中,两种关系表现出明显不同的作用性质与作用内容。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发展危机(贫富分化与资源环境问题)均直接表现为两种关系的矛盾冲突。分析表明.只有同时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熵增最小化经济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经济系统不断的优化演变,但同时也给生态系统带来了过多的环境问题。文章从资源熵、负熵资本与资源利用的关联性入手,运用生态经济系统熵变模型,从熵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污染问题,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界过快的熵增超出了自然界消除熵的能力,以至于自然界没有太多排放熵的空间是造成环境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改变当前人类利用资源的方式是缓解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而发展熵增最小化经济为缓解环境危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芜湖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物质基础的土地资源有限性与人口的增长加剧了人地间的矛盾,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在总结芜湖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特点和当前人口食物消费水平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现实生产能力,同时为预测芜湖市2000、2005、2010年人口数量、复种指数、耕地面积及粮食单产发展趋势而分别建立了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与灰色系统GM(1,1)模型,通过取其平均值以提高其精度;并结合温饱型、宽裕型、小康型与富裕型四种消费水平分别探讨了预测期内芜湖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状况,最后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粮食单产与质量及控制人口增长等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对策,为芜湖市建立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人地关系变化阶段特征及调整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对耕地的占用使这些地区的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从发展的角度看。若缺乏科学的人口再生产与土地调控机制。人地关系矛盾将直接制约这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翔实的历史资料基础上。通过对浙江省人地关系阶段变化特征的分析。认为浙江省人地关系紧张的状况有着历史延续性。接着分析了浙江省现代人地关系矛盾的焦点在于不断减少的耕地问题。探讨了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动的内在联系。认为只有遏制耕地减少的态势才能缓解浙江省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的局面。同时对浙江省未来人地关系发展的态势进行了预测,佐证了如果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未来人地关系将日益恶化。最后。提出了浙江省人地关系的调整策略。试图为经济快速发展且人地关系紧张地区的土地利用管理提供一种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以人口超载导致的贫困和水土流失严重著称于世。针对区域开发的这些限制性因素,选择以协调人地关系为指导思想的“吊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本文主要论述了吊庄移民规划的方针、原则、理论依据、效益和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的人文机制:人地关系矛盾反思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人地关系是非线性,非对称的关系;人地矛盾的激是人类利益 劝的结果,核心是人类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争夺。可持续发展需要人类自觉调控和法律制约。  相似文献   

14.
以对“人地关系”、“发展内涵”和“人的位置”等的系统认识为理性基础.所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观.非常强调公平性。经典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对“公平性”的理解,主要是强调时间维度上的代际公平。我们从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理论。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认为公平性不仅是时间维度上的代际公平.而且是空间维度上的地域公平和群际公平。就地域公平而言.我们认为.它不仅包括相关地域的公平性而且包括次级地域的公平性和背景地域的公平性。地域公平性的这样的理论认识。在指导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的对抗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人类征服、改造甚至掠夺自然;自然又加倍报复人类;人类与动物争夺生存环境;人类与动物相互伤害。要实现人与自然从对抗走向和谐。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观。以及树立科学文明的消费观等等。  相似文献   

16.
环境伦理的突出功能表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上。从法学视角切入.以“权利”作为分析文本.论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在“自然权利”上的理论分歧.人类中心主义者从权利的一人性、权利义务的不对等性、主张自然权利的非现实性以及自然权利的不可操作性四个方面对自然的权利提出了批判.而非人类中心主义者指出权利撅念的在不断地扩展.人类中心主义不可能完全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权利存在着转化为在法律上具有可操作性的可能.并且自然权利理论已在法律实践领域拓展.对自然的权利进行了辩护。由此提出了“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的权利”的环境伦理定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的天人关系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学基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论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必要的伦理学基础,并在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的价值、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理论观点,这对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确立生态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的关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构建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确立生态何时何地观。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每一代人究竟应当怎样衡量自己创造的文明成就。又应当如何评价自己决策行为的功过得失。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在于价值,在于价值的取向与判断标准。我们反思过去的经济行为。必须确立这样的价值观。就是自然资源是有价值的。这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关系新认识及环境伦理学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当代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调,环境伦理学逐渐兴起,它要求人类从道德的意义上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重视环境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