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河北省承德市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其水生态环境质量对保障下游地区特别是京、津地区的用水安全和水资源有效供给十分重要。经过近几年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承德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但仍存在较多不稳定因素。针对承德市水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以“统一平台调度、强化三方面监管、开展四大治理攻坚、深化五项工作机制”为重点,按照“两干(两廊)三支四区多段”总体布局,不断推进承德市水环境持续改善、水生态逐步修复。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复杂系统,厘清“三水”共治系统耦合协调演进机理有利于区域水生态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三水”共治系统协调评价指标体系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10—2020年“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和耦合协调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三水”协同系统的综合指数及子系统的状态指数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城市间差距较大;“三水”系统耦合度整体上处于良好耦合阶段;“三水”系统耦合协调度小于耦合度,其耦合协调水平偏低,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不充分发展态势和分化状态。耦合协调度的演变趋势是逐年向优质阶段提升。其次,用Tobit对“三水”系统耦合协调度回归,得出环境保护水平、能源消耗水平、产业发展水平3个因素对“三水”共治系统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影响。结合本文研究结论,提出共建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廊道,建立多环境要素系统联动机制,以及跨界河流水污染联合防治及水环境保护政策与督察协调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污染防治40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巨大成效。本文通过回顾我国水污染防治发展历程和总结不同阶段我国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特点,提出了面向2035年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建议,以期为2035年美丽中国水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成为常态问题,以往的水利工程建设在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同时,带给流域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生态建设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生态水利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要加快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水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环境治理,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快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全面加强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修复,打造水清岸绿、河畅湖美的美丽家园,奋力开创水利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国内     
<正>我国发布《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7月13日,环保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联合印发《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规划》以保护一江清水为主线,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兼顾城乡环境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防治等内容,严控环境风险,强化共抓大保护的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到2020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6.
农村水环境污染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但农村环境保护一直不受重视;农村水环境的污染属于非点源污染,治理难、管理难,水环境前景不容乐观。池州市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要维持良好的生态优势,对池州市农村水环境的保护不容忽视。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池州市农村水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接着从推行农业循环经济,加强对畜禽养殖废水的控制,对农村进行切实的水污染防治规划,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主体的环保意识等方面提出对池州市农村水污染进行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通过区域与典型水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监测评价,并对历史演变规律与成因进行研究,提出三者关联性指标体系指导修复措施;另一方面通过水生态生境特征进行水生态功能区划以确定不同分区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修复措施,为制定合理可行的水生态恢复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博斯腾湖在开都河-孔雀河流域乃至塔里木河下游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水环境的良性循环对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针对博斯腾湖水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维护生态稳定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提出包括水利工程、生物措施及管理措施在内的水环境保护综合防治体系,并对可预期的治理效果进行初步分析,探讨构建一个适宜的博斯腾湖水环境保护方案,以达到逐步改善博斯腾湖水环境质量、维护其生态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论新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根据新疆“三水”资源的形成背景与时空分布特征,提出合理开发利用“三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的积极举措,促使水环境质量与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贯彻开发与节约并举;遵循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总原则。实施开源节流,确保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沈百鑫 《绿叶》2012,(5):32-39
我国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分隔管理是管理体制不足以应对新水情变化的根本原因。只有在以环境保护为理念下的水体治理才能重新定位中央与地方的立法及管理权限。可持续水治理正是以法治为基础,以环境保护为目标,以综合管理为手段,从对自然水体及其功能的保护出发来解决我国水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中共中央在2014年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区域再次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然而,京津冀地区当前环境形势仍十分严峻,是全国水资源最短缺,大气污染、水污染最严重的区域,生态环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尽快补齐的突出短板。本文深刻分析了京津冀区域当前大气、水、生态三个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内在的体制机制不协调。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解决京津冀生态环保总体思路,并分别从环境功能区划、生态保护红线、大气联防联控、跨界水环境治理、环境监管联动以及体制政策创新等方面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为国家开展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风险形势复杂严峻,严密防控生态环境风险已成为“十四五”和中长期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探讨了生态环境风险的概念、分类,系统梳理了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生态环境损害评估与损害赔偿等领域的国内外管理经验与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了我国生态环境风险管理面临的痛点与难点问题,从树立生态环境风险法治管理理念、构建生态环境风险管理战略布局、建立生态环境风险常态化管控体系、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技术支撑、强化经济和社会治理手段助力风险管控、建设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业务化工作体系等六个方面,系统提出了加强我国生态环境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更有效地防范化解重大生态环境风险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中国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重要表征。面对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整体部署还需进一步明确的现实需求,本文在总结美丽中国建设进展成效的基础上,分析识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提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路径,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美丽中国建设重点领域,提出推进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国家重大战略绿色发展、推动环境污染防治、打造美丽宜居城乡、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构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等8个方面美丽中国建设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4.
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及路径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与主要内容。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对标分析、模型预测等方法,识别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内涵及特征要求,分析美丽中国建设中长期面临的形势,基于到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GDP翻一番的目标,对标发达国家以及浙江、广东等国内先进地区,构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指标体系框架,并从绿色发展、气候变化、生态环境质量、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等方面,设计美丽中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框架与主要路径,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的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现代化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理念,其核心是以低碳技术创新来减少原材料投入和能源消耗,进而实现兼融现代化与环境保护的"有质量的"经济。该理念虽受到各国的普遍接受,但发达国家主张以市场为导向来刺激技术创新,发展中国家倡议以社会为导向来监管技术创新,导致出现"经济—技术相适应"与"社会—技术相适应"的两种生态现代化理念。通过梳理分析联合国关于低碳技术创新谈判进程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两种理念的对立严重掣肘了低碳技术创新谈判的进程。对此,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可以凭借经济韧性优势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借鉴发达国家将气候内外议题相互挂靠的方式来提升谈判话语权,以此作为两种生态现代化理念在未来低碳技术创新谈判中的双赢联结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对《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技术大纲》进行解读,在梳理当前我国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现状、问题以及形势的基础上,分析了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定位,介绍了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以及目标制定、问题和症结分析、规划任务设计和项目筛选等重点环节,并对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生态环境规划发展   总被引:1,自引:1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40年,生态环境保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深入发展,生态环境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同时起步。40年,来编制了9个五年生态环境规划,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完善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有层次、分类型、多样化的规划体系,规划理念、技术、方法取得了重大进展,规划实践探索丰富多样,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挥了统领性作用。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十九大确立了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统筹推进。在新的历史阶段,生态环境规划将进一步发挥基础性、统领性、战略性和创新性作用,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以艾里克湖为主要研究对象,论述了艾里克湖生态补水前后区域生态环境演变,并对生态补水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及社会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说明干旱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优先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和飞跃的40年。自1972年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起,围绕着解决不同发展阶段突出环境问题的需要,每10年左右实现一次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大跨跃",不断改革、创新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与模式。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逐步构建了符合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包括完备的生态环境规划政策体系、完善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应瞄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坚持绿色发展,做好顶层设计,构建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新格局,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