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国初期,诺大的中国只有“一个台站三个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如今已形成几百个台站、上万人的地震专业队伍。这是表层上的数字变化。内在的和本质的变化是什么?人们从没有停止过思索。  相似文献   

2.
记者:"悠悠岁月酒、滴滴沱牌情."上世纪八十年代,这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几乎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从唐代诗圣"射洪春酒寒仍绿"到今天的酿酒工业生态园,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知名度的沱牌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历程?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企业发展到今天,实力究竟如何?  相似文献   

3.
正垃圾焚烧技术的科学性、安全性、有效性如何?破解邻避困境与垃圾围城的关键何在?本文是本刊社长兼总编贾峰受邀参加"我是科学家"演讲第四期、以《打开"邻避"之门,我们需要什么钥匙?》为题的演讲稿,回应了"邻避"事件中几个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邻避"是什么?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邻避"还是一个陌生的词。"邻避"实际上是音译,英文叫:NIMBY,是五个英文单词(Not In My Back Yard)首字母的缩写。有人结合这个发音用一个含义非常贴切的中文词汇  相似文献   

4.
如果我们致力于保护全世界现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我们就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每个人和全社会做出的选择。这一选择是基于如何区分价值和供选择的可行性判断之上的。破坏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价值判断的结果,这种判断是在区分什么是自然和什么是生活期望的框架中进行的。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正在丧失和变化,人们从生物多样性利用和保护中得到的利益和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所花费的代价是不成比例的,  相似文献   

5.
闻玄 《环境》2001,(5):1
天有罗,地有网,一个“网”字,好不吃香。21世纪,什么职业最走俏?对于今天的美国人来说,宁管网站,不当总统。若不是网民,真有几分懊丧。可不,网上数字化的虚拟世界,是那么抽象又是那么现实:始于上世纪末互联网上的人文景观已越来越清晰,时空已被极大地压缩,世界正向着“地球村”——它是如此之大,又是如此之小——演变的时候,人们都可以感受、可以目睹地球应拥有海量的资源和财富,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常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更好地教好这门学科,怎么才能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里更加高效地领悟知识?如果仅仅是凭几本教材、若干练习等,是否能够适应现在及未来历史教育的要求?在这一思索的过程中,我看到了现代信息技术这样一个技术上的手段。但仅仅有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本学科知识合理有效地结合运用。  相似文献   

7.
朱永中 《环境》2003,(2):46-46
对于环保工作,公众有较高的环境意识是很重要的,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显然,环保宣传教育应该放在一个很优先的位置。不少人觉得搞宣传教育好像不是什么难事,不就叫叫口号,搞些标语,“六·五”搞个活动吗?教育一下群众多去了解和遵守环保法规就是了。这实在是把艰巨的环保宣传工作简单化形式化了。或许群众真的由此多了些环保的概念,但是否就有了环保的观念呢(指人们愿意自觉落实到行动上的那种思想意识)?我看未必。看看北京申奥成功后一份对市民看法的调查,其中有问:北京办  相似文献   

8.
该为农村环境"买单"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凡凡 《环境》2004,(10):22-23
近年来,由于经常下乡的关系,越来越多问题开始不断地困扰着记者:印象中绿树掩映、清水环绕的村庄哪里去了?什么时候洁净的山村变得如此的污水四溢、垃圾遍地?在作为食物主产地的农村,如此恶化的环境,将给人们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这么多年了,为什么我们还在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我们还要等到啥时才动手治理已然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难道真要忍无可忍了才肯付出?  相似文献   

9.
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极为复杂的:概括起来,不外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环境对人们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已成为人们所重视和研究探讨的一个问题。从医学观点讲,人的寿命长短,与其精神状态和情志恶化是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和情志正是通过各自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出来的,而情绪又直接支配着行为。一个人的情绪如何?行为如何?既有社会环境影响,也有自然环境影响。本文着重从自然环境某些方面作些说明。居住环境对人们情绪和行为的影响是很大  相似文献   

10.
张庆 《环境》2004,(9):57
每当人们提起“海洋”两个字的时候,你会联想到什么呢?是湛蓝的海水,银白的沙滩,还是那美味的海鲜?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自古以来,大海向人们无偿提供了大量美味的海产品,然而人类又是怎样回报她的呢?  相似文献   

11.
环保事业的开端是不容忘却的一段历史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在周恩来总理身边工作,那是现在的80后、90后都不知道的一段历史,历史不应该忘记.周总理当时成立了一个16人组成的国务院计划起草小组,我是其中一员,分管化工、石油、燃料等方面的工作.总理给我们交代工作时经常提到环境保护这件事儿,但是谁都无法回答,因为谁都不知道环境保护是什么东西.那时候我们还是年轻人,经常想"总理这是问的什么问题?"当时我们所有人都认为这就是环境卫生、打扫垃圾啦,大概就是这样.但是总理把这事情提得很高,李先念同志是我们这个组的组长,他说总理提到好多次了,咱们这16个人当中得出个人管管这件事儿.当时我们这16个人当中没有跟它沾边的,能沾点小边儿的可能就是我了.  相似文献   

12.
《环境》2017,(10)
<正>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公布的8月空气质量状况数据显示,全省城市首要空气污染物不再是人们熟知的细颗粒物(PM2.5),而是——臭氧(O3),其作为每日首要污染物的比例高达90.4%。抬头望望如此清澈的天空,有污染?这臭氧污染又是什么来路?感觉和PM2.5这种人们熟知的污染物不太一样啊!印象中的臭氧,一直都是"正面角色",是让地球生物免受远紫外辐射伤害的"保护伞",怎么会摇身一变变成污染物呢?  相似文献   

13.
生肖属龙者,今年称本命年。街头报摊摆满“龙年运程”这类来历不明的书籍,以为可以发点“龙”财,殊知顾客稀少,什么年行什么运,多为现代人所不屑一顺。这显然是社会进步,更是人们思想进步的一个体现。但说起“龙”倒可以多说几句。一个人,不管肖尼肖虎,肖猪肖狗,只不过表明人所生年属相而已,其实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要说  相似文献   

14.
怎样学好英语?很多学生都在思考这件事。很多学生都感觉到在学英语时无从下手,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才好。本文从几个方面证明了背诵是学好英语的一个好方法,方法虽是"土方法",但确实很有效。  相似文献   

15.
《环境》2017,(7)
<正>"地沟油"为何屡禁不止?它从哪里来?又销往何处?制售能有多少利润可图?食用它会有什么危害?它变废为宝的道路还有多远?……如何治理"地沟油"一直是个难题。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沟油"治理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构建"地沟油"综合治理长效机制作出安排部署。这让人们看到解困"地沟油"的希望。  相似文献   

16.
冬梅 《环境》2001,(3):9
“广东人什么都吃”,一位外国人的评价从侧面揭示了广东人饮食的某些陋习。冲着发菜与发财谐音的好“意头”,广州发菜的日销量曾达200多公斤;为满足一时的口福,不少人用网和农药捕杀千里迢迢飞来越冬的禾花雀。今年是蛇年,但食蛇之风日盛,“过山风”(眼镜王蛇)的价格亦从每公斤105元升至150元。为什么人们如此钟情野生动植物?有人认为,野生动植物营养价值高。其实不然。譬如发菜,同燕窝一样,营养价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每当冬春之交人们经常会或多或少地谈到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词"沙尘暴".所以陌生,人们不知它源起何处;所以熟悉,因为它来得太频繁,近期以北京为代表的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这些"黄龙"从何而来?怎么形成?如何才能征服它们?我们该做些什么?社会各界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得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18.
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寰 《福建环境》2002,19(2):1-1
人们对交通安全、生产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并不陌生 ,而今 ,又一个崭新的概念“生态安全”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什么是“生态安全”?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曲格平解释为 :其一是防止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基础构成威胁 ,主要指环境质量状况和自然资源的减少、退化削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其二是防止环境问题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 ,特别是导致环境难民的大量产生 ,影响社会安定。人们也许对 1 998年在我国爆发的那场特大洪峰还记忆犹新。洪兽猛于虎 ,吞噬了多少人的性命 ,造成了国家财产几个亿的损失。究其原因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乱砍…  相似文献   

19.
谢海云  赵虎 《环境》2002,(3):28-30
塔克拉玛干是我国最大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沙漠,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死寂恐怖的不毛之地,西方探险家干脆叫它为“死亡之海”。然而,在大漠深处,却奇迹般地生存着一支生机勃勃的“刀朗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和生活习惯,过着近乎“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沙漠深处的生命奇迹由乌鲁木齐乘飞机到达南疆古城喀什后,转乘越野车直奔小城麦盖堤,然后从这里骑骆驼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按计划,我们将大漠中寻找并拜访颇有传奇色彩的“刀朗人”,试图揭开其神秘  相似文献   

20.
"这件事的责任在我." 这是一句看似简单的话,但真正要把这句话说出口,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责任感的.客观地说,凡是与人有关的事情,一旦出现疏漏,这其中必定与某些人的关系要密切一些,这关系密切的人是应承担相应责任的.但事实上,却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谁也没有责任,并由此滋生习惯性的推卸责任行为.有些人的习惯性思维是首先千方百计地证明事故如何跟自己没关系,而不是主动地检讨自己可能的过失.事故发生后,为了推卸责任,通常是隐瞒事故真相,设法销毁证据,使事故处理无法真正地吸取教训,导致重复事故的发生.在自己的过失面前,以什么姿态去面对责任?这是对责任心的拷问,也是对起码的职业操守的拷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