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有本事的人都有个性,有个性的人脾气都很大,自尊心都很强,而且往往伴随着高傲,受不得屈辱,风格卓立特异,言行出人意表。另一方面,本事技艺出神入化者,则转异为常,不大声色,赴险从释不迫,临危处变不惊,举重若轻,不喘不汗,事过无痕,谈笑自若,此技进于道者也。  相似文献   

2.
余出 《安全与健康》2011,(22):22-24
古代王公大臣以下的车制比五辂车制更复杂,这除了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原则和礼穷则通,下得通上造成混乱之外,历代的官制不同也是个重要原因。先秦以前比较简单,虽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之分,但实际行政性质的级别只有公、卿、大夫、士四级制:孤乘夏篆,谓五色画毂约也。卿乘夏缦,夏缦,亦五采画,无篆。大夫乘墨车,墨车,不画,但以漆革车而已。士乘栈车,不革鞔而漆也。  相似文献   

3.
政治名片看车马 与日常生活不同,贵族的政治性活动更是离不开车子。一般的“上班族”都是乘车上下班的。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渊死了,颜渊的父亲颜路(也是孔子的弟子)请求孔子把车卖了给颜渊做椁下葬。孔子不肯,说“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孔子是下大夫,属于贵族阶级,上朝出行赴会周游等等都不能步行。诸侯更是如此。鲁国与楚国会盟,  相似文献   

4.
上文说过,车战的灵魂是“车士”。“车士”这个概念是指古代战车上的战斗人员:车左(弓箭手,同时也是一车之尊位)、御者(驾驶员)和车右(护卫斗士,又称骖乘)。做书·文帝纪胪骖乘”注曰:“乘车之法,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又一人处车之右,以各倾侧。是以戎事则称车右,  相似文献   

5.
赐车惯例除了以法令形式规定的乘车礼制之外,尚有许多在传统制度和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一些关于车马的风俗习惯之礼。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上对下的"赐车",就是由强制性的"车服制度"的影响所形成的一种惯例,就像大人给小孩发压岁钱一样。如《诗经》中的"采菽"与"韩奕"两首诗,都描写了周王赏赐豪华的车子给"来朝君子"以作赠礼。这个惯例的形成我想有三个原因:一是"车服制度"是上面定的,它  相似文献   

6.
车与政治的关系除了形式政治和实质政治之外,还衍生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学说或理论,不妨暂时称之为"车政治论"。  相似文献   

7.
车文化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发挥了广泛的功能,这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错纷中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和了解。《诗经》产生的年代恰好是中国古代车文化的发展繁荣兴盛期——商末西周至春秋时期。这二者的重迭意味着什么,由于篇幅现在在这里很难说清楚,但是这二者肯定有某种必然的关系。可以指出的是,车文化的繁荣促进了《诗》的兴起,《诗》也反映了繁荣的车文化。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古代中国是等级分明的礼制社会。礼是贵族社会的产物,它的核心就是严格的等级制度,也包括风俗习惯、行政律令以及伦理道德规范等。在这种社会中,礼文化渗透于各个领域,贯彻到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物质文化中去。作为“行”的主要部分,车这种战略性物资自然体现了礼制的种种特点,  相似文献   

9.
车战与非车战对社会伦理、政治伦理、商业伦理以及战争伦理所发生的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这方面至今还没有人对之做出过深入、全面的探讨。笔者不惜破"零度风格"之自律,痛揭其间的隐秘关系,将成名竖子绳之笔法,为天下英雄长出一气。后车战时代反贵族精神的普遍兴起经过战国时代贵族的下战车与下政坛的去贵族化风潮摧折,贵族精神屈居下风,到了战国末期,几于荡然无存;而  相似文献   

10.
赐车惯例 除了以法令形式规定的乘车礼制之外,尚有许多在传统制度和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一些关于车马的风俗习惯之礼。  相似文献   

11.
<正>有本事的人都有个性,有个性的人脾气都很大,自尊心都很强,而且往往伴随着高傲,受不得屈辱,风格卓立特异,言行出人意表。另一方面,本事技艺出神入化者,则转异为常,不大声色,赴险从容不迫,临危处变不惊,举重若轻,不喘不汗,事过无痕,谈笑自若,  相似文献   

12.
从上面对车轮和动力系统的考察,已经可以很明白地看出中国车子是在开倒车了。关于道路,就不必重提前面路文化一章已透露的每况愈下的道路情形了,只要补充两条资料,就可以看出所谓康乾盛世的满清时代中国天下有道的情形了。《独秀文存·答常乃惠》引吴稚晖先生的一段话:成周三代曾隆,汉唐之治曾盛,所谓满清康熙乾隆朝曾极治者,而其所留遗人间之幸福,即以洛阳长安北  相似文献   

13.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以及由农业经济产生的农民文化是阻碍中国车文化发展甚至是造成中国车文化退化的原因。但这只是外部原因,它只提供了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只解释了停滞和退化的原因,而没有说明为什么不能发展的理由。  相似文献   

14.
汉代以后的车文化虽然在实质和总体上是一部"开倒车"的退化史,但在另一方面,也有它的"发展"与"繁荣",那就是车子在古代中国被作为象征符号而畸形膨胀(或者可以称之为"文化过度")的"车服制度"。我们知道,礼制的主要目的就是分等级、别贵贱、辨亲疏、明尊卑。要实现这些目的,彰显这些意指,就必须有外在的区别性标志物作为象征。而人类最能彰  相似文献   

15.
余出 《安全与健康》2011,(14):18-20
唐代是公认的盛世,按理来说,卤簿应该比前有更大的发展,至少也要赶上汉晋水平才是。然而事实却不。虽然天子车舆也有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是为五辂,耕根车、安车、四望车……并供服乘之制(见《旧唐书.舆服志》)。  相似文献   

16.
让我们搭乘古人的战车从诗的王国开进历史的战场,去看看刀光剑影的历史剧吧。古今中外,车与战争的关系从来都极其密切。但中国古代尤其是从商代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千多年中,车在军事中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具  相似文献   

17.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大文化"概念,车文化是"大文化"这个概念的外延部分。车与大文化之间的影响关系如前所述有些是明显的,有些是隐蔽的;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是长程的,有些是短期的。这个影响也可以简化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关系:文化对车的影响、车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和车的互动。这些  相似文献   

18.
为何西方的车轮越来越多而我们却越来越少最后竟至于无?为什么驾车的动力从常乘的四马到牛羊驴骡,最后竟沦落到让人来做牛做马?为什么中国的车文化不进反退?为什么中国的车文化会由先秦时期的繁荣昌盛的峰巅而跌入低谷?秦汉混一天下,书同文、车同轨,道路扩张延长,车文化理应较前有更大  相似文献   

19.
上文说过,车战的灵魂是车士。车士这个概念是指古代战车上的战斗人员:车左(弓箭手,同时也是一车之尊位)、御者(驾驶员)和车右(护卫斗士,又称骖乘)。《汉书·文帝纪》骖乘注曰:乘车之法,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又一人处车之右,以备倾侧。是以戎事则称车右,其余则曰骖  相似文献   

20.
余出 《安全与健康》2009,(11):18-21
车战的规则 古代车战时要横向摆出一字型的车阵才能开战,就像古代章回体小说和现代一些影视作品所描绘展现的战争场面那样,但这不是虚构,而是有历史事实根据的。我们已经知道,古代的战车车身纵向长为4.4尺,加上马匹的长度,一部战车的总长度约在3米左右,两部战车面对面紧紧地碰在一起,足有6米长。而古代的长兵器戈、矛、戟、钺、殳最长也不过3米左右,不能太长,否则容易断裂,也不好操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