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生活污水的监测得出,自贡市城区河段受生活污水的污染。因此,应兴建城市污水处理厂,改善釜溪河水质。 相似文献
2.
3.
本研究采用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所开发的SWAT模型(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对茫溪河流域非点源污染进行了模拟研究,构建了适用于茫溪河流域的非点源污染模型,对流域的非点源污染进行了模拟和分析。模拟结果显示:茫溪河流域污染特征以非点源污染为主;东茫溪河水系的泥沙、氮、磷等负荷均大于西茫溪河水系;单位泥沙负荷最大的区域为流域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一带的深丘地区,是茫溪河流域的主要泥沙输出区;氮、磷负荷最大的区域为茫溪河中下游一带的平坝、浅丘地区,是茫溪河流域的主要氮、磷输出区;研究区内泥沙、营养物质的输出具有很强的时间规律,有机氮、有机磷的输出在雨季(6月~9月)会出现高峰,因此雨季是流域内非点源污染源输出的重点时段。 相似文献
4.
5.
沱江位于长江上游,连接成渝双城经济圈,濑溪河是沱江左岸一级支流,濑溪河水环境状况直接影响沱江乃至长江水环境质量。采用污染物来源分析,污染负荷,三段式治理模式等方法,根据泸洲环境监测站例行监测数据,评价濑溪河(泸州段)流域水质在2011~2019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采用三段式治理模式的方法后,使治理后使濑溪河(泸州段)流域水质带来了突破性的改善,主流濑溪河官渡大桥和鹅项井监测断面水质分别由Ⅳ类和Ⅴ类提升到了Ⅲ类和Ⅳ类,污染较严重的支流九曲河水质也由劣Ⅴ类提升到了Ⅳ类。截止2019年,出河口污染物指标水质情况分别为:BOD5Ⅰ类水质,DO、IMn、TP和NH3-N均为Ⅲ类水质,仅COD为Ⅳ类水质。另外,主要的污染指标(COD、NH3-N、TP)均达到了减排的目的。研究结果可为在具备相似污染物和地理条件的河流采用,三段式治理模式的提出丰富了大型流域水环境质量提升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7.
8.
应用基于CIS AreView的AnnAGNPS模型,进行了宁波市章溪河流域的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时空分异研究。结合航片解译,利用ArcGIS9.0、TOPAZ模块等建立了研究区非点源污染空间数据库;结合现场资料、相关文献收集,并利用模型参数的CIS提取技术,建立了研究区非点源污染属性数据库。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各子流域吸附态氮空间分异较大,溶解态磷的空间分异最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和果园相比农田非点源污染负荷小,不同土壤类型中,水稻土比黄壤和红壤的污染负荷大;在时间分布上,非点源污染负荷主要集中在汛期,超过全年的55%,枯水期低于全年的4%。 相似文献
9.
10.
11.
矿用空气幕的安庆铜矿-400m主斜坡道的试验结果表明:空气幕可以引射风流起辅扇作用,不仅有效抑制-460m--580m主斜坡道风流方向的反向,而且增加了-460m--580m各中段的进风量,提高有效风量率。 相似文献
12.
13.
平顶山矿务局吴寨矿是一座设计年产原煤十万吨的小矿井,但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却走在了众多小煤窑的前头,为小煤窑的治理工作树立了榜样。该矿于1985年5月正式投产。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噪声、尾矿水、扬尘、矸石、废油等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矿领导一班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地上环保工程,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14.
15.
16.
通过实验室水培试验研究不同浓度处理水平下Cu、Cd、Hg单一及其复合污染对少根紫萍叶绿素及脯氨酸浓度的影响。经观察分析,培养4天后,各处理组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受害症状。同一浓度处理水平下,单一重金属污染对少根紫萍叶绿素的生态毒性效应为Cd>Cu>Hg。复合污染中Cu+Cd和Hg+Cu+Cd对叶绿素的影响则表现为协同作用;Cd+Hg复合浓度≤6.0+4.0mg/L时表现为拮抗作用,复合浓度>6.0+4.0mg/L时表现为协同作用;Cu+Hg复合浓度≤0.4+4.0mg/L时表现为协同作用;复合浓度>0.4+4.0mg/L时表现为拮抗作用。随处理浓度的递增,脯氨酸含量均表现出一显著抗性峰,而后下降。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某搬迁铜冶炼企业原址的核心生产区作为研究区域,共采集土壤样品816份。在详细调查研究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研究区域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风险评估。运用统计分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插值方法研究了该场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壤受到砷(As)、铅(Pb)、钴(Co)、镉(Cd)和铜(Cu)五种元素不同程度的污染;单因子污染指数Pi最大值由大到小依次为As>Cd>Pb>Cu>Co。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污染在空间分布上呈集中趋势,而且随着地层深度的增加,污染占比和污染等级均呈下降趋势。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As和Cd存在极强潜在生态风险;Pb的潜在生态风险等级为强;Cu和Co为中等潜在生态风险。随着地层深度的增加,各风险等级占比均逐渐降低。研究区域总体呈现自上而下污染面积逐渐减小、污染浓度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土壤As的污染情况最为严重和普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