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1994,(4)
<正> 10月14日—16日,华东井网第15届专业会商会在安徽省安庆市召开。到会的有苏、鲁、豫、皖四省省局的专家、井网负责人,和部分省、县地震局(办)的专业人员共18人。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研究员汪成民应邀出席了会议。安徽局监测处荣茂华副处长主持了会议。各省对1994年地下水动态异常进行了分析研究;交流了井网管理与观测经验。 与会专家对江苏、安徽一些观测井今年以来出现的水位脉冲、突升(降)、断流等异常,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同步性,并结合江苏的小震活动和台湾地震,认为华东沿海地区构造应力活动有所增强,应注意苏中及沿海地区发生5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为此,各省应加强震情信息交换,加强监视。 汪成民研究员介绍了地震地下流体学科发展及“九五”规划;通报了筹建地震学会地下流体专业委员会的信息。并就当前新地球观的思想提出:地下流体应加强时空关系、二维概念、流体作用等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是国务院提出新时期我国防震减灾奋斗目标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安徽省积极组织推进2020年防震减灾奋斗目标,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大大提升了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认真总结安徽省推进防震减灾奋斗目标的做法、进展和成效,找出存在的问题与薄弱环节,无疑对于今后进一步加强三大体系建设、如期实现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过娟秀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1990,(4)
<正> 华东地震地下水井建网十周年学术交流会于今年9月11日至15日在浙江宁波市举行,该区各省、市从事地下水观测预报的专家和观测员代表参加了会议;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和华南等兄弟井网的代表也应邀出席了会议;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地震出版社、《地震学刊》编辑部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同志亦应邀莅临大会。会议人数达85人。大会始终洋溢着热烈浓厚的学术气氛,是一次成功的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5.
6.
7.
国家防震减灾规划提出防震减灾的奋斗目标,就是到二○二○年全国基本上达到抗御六级地震的能力,东部发达地区要率先实现。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在"十一五"期间着力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大城市和城市群作为防震减灾的重中之重:二是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三是试点并推广地震紧急处置技术,减轻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可能遭受的地震灾害损失;四是建设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保持地震预报世界领先;五是实施强震应急响应与联动工程。 相似文献
8.
9.
灾害易损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近十余年来,易损性研究成为灾害学术研究和国际社会发展减灾策略的一个主题.本文概述了易损性研究的历史发展过程,评述了易损性的三类概念,总结了易损性的四个性质,阐述了易损性识别和测量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方法,指出了易损性分析在灾害研究和减灾防灾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自然灾害综合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以及所获得的新认识,包括将研究由单类推向综合。提出自然灾害系统和灾害科学体系的新观念,探索自然灾害综合预报,加强灾害社会属性的研究;提出分区减灾、分级减灾的对策,倡导开展减灾系统工程,将减灾纳入可持续发展系列建立减灾管理系统,推动减灾社会化与产业化等。对21世纪自然灾害综合研究进行了展望,认为其基本指导思想应为从自然灾害系统研究扩展为环境-灾害系统研究。同时提出了减灾能力评估、综合区划、灾后重建统筹规划等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汪成民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1991,(3)
中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是我国仅次于测震网的第二大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它的建成与运转,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与浓厚的兴趣,其原因不仅是由于此网建设投资少,建成快、成效大而被国家地震局授予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更重要的是它的建设思想充分总结了我国经验,扬长避短,有许多重要的科学创新与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列出中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主要的五大科学创新:"自身放大"观念、"灵敏点"观念、"有效层"观念、"地壳放气"观念与"微动态"观念等.这些新观念组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新的科学概念,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它将拓宽人们的认识,并将地下水领域的研究引向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述了我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的基本特点.从震源应力场、区域应力场、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的岩体裂隙的发生、发展与滑动过程,井孔水位记录到的水位微动态的周期及重锤、爆破实验的结果,详细分析了井孔水位对应地震率与预报率强烈反差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井网进一步优化的六点意见.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新的地震区划编图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阐述了我国新的地震区划工作的科学思路和技术方法,探讨了若干重要专门术语的涵义,讨论了某些环节的处理所蕴含的假定,最后,介绍了新的地震烈度区划图的概貌. 相似文献
14.
本文叙述了江苏省井网布设的原则和1979年溧阳6.0级地震,1984年南黄海6.2级地震,1990年常熟-太仓5.1级地震震前地下水异常所显示的"场兆"特征,并对井水的气压效应、固体潮效应、地震波效应,降雨和地表水体荷载效应等微动态信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谢章华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1990,(4)
<正> 1990年2月10日01时57分,在江苏省常熟市和太仓县交界处发生Ms5.1级地震,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损失。本文给出了这次地震的参数和序列、地震前兆和预报情况以及震后现场监测预报工作概况,并对这一次地震的监测预报过程进行了回顾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1972~1997年霍山窗小震的资料,研究了小震月频次、小震空间分布、P轴取向、P波初动等特征。认为当霍山窗小震月频次增高超过40次时应注意3个月内华东地区在佛子岭东北或西南方向500km内可能发生中强地震。未来地震的大小、距离和方位与震群中的最大震级及佛子岭台记录到的P波初动符号的一致性和空间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中国1990—1996年冰雹灾害及其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依据《中国减灾》公布的1990-1996年月灾情信息,建立了冰雹灾害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划分了中国冰雹灾害的组合类型,并绘制出了冰雹灾害的空分布图和时间变化图。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江苏地下水动态观测网记录到远震前的井水位变化图象特征及其与地震强度、时间、方位和井孔所处断裂带活动强度等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指出利用井网记录的水位异常信息,有可能对位于江苏省东南方向的台湾及其附近地区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并对映震井孔的条件,远震效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1990年2月10日江苏常熟—太仓间发生5.1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太仓县沙溪乡,东径121°04′,北纬31°35′。震中烈度为Ⅵ度,其面积达23平方公里,高烈度值的点沿沙溪乡洞泾至胜利大队,呈北西西向分布,衰减慢,北东方向烈度衰减较快。烈度值分布具有不均匀性特征,出现烈度异常点和异常区,这次地震极震区等烈度线分布的方向和范围,与北西向新生代断陷盆地及控制盆地发育的边界断裂十分一致。 相似文献
20.
中国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发布施行,标志着我国地震设防法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地震设防标准与抗震设计规范的统一和有机结合,使地震烈度区划能更好地直接服务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本文简要回顾了地震烈度区划图编制的发展过程,并着重说明了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的使用规定。最后还表述了对新编制区划图中江苏省部分的有关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