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6 毫秒
1.
唯一的家园     
在辽阔的宇宙中,经过几番的沧海桑田,地球终于以借来的金色阳光和自身广袤的绿色,孕育了人类的进化成长。在这个绿色的星球上,人类沐浴着阳光雨露,相伴于草木鸟兽,从钻木取火开始,不断地改造自然,改造自身,生息劳作,终于把地球建成美丽的家园。依赖着大自然的哺育和自身的智慧,人类写出了一部辉煌灿烂的文明史。  相似文献   

2.
正"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曾经如此赞美人类。自远古起源以来,逐步演进发展,不断创造着历史,改变着世界。从钻木取火到建屋筑宅,从潜艇入海到卫星上天,人类征服自然的事例可谓不胜枚举。而随着开发探索的空间日趋扩大,人类逐渐意识到,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中,地球这颗美丽的蓝色行星是自己唯一的家园。地球不仅衍生了人类,而且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和物质资源。然而,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在自身进步发展的同时,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攫取与不合理的利用,却使地球遍体鳞伤,也为自身未来人类  相似文献   

3.
一、加强环境问题软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只有一个地球”,全人类都是这个宇宙载体上的乘客。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破坏了环境,也就使人类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基。这本来应该是最起码的常识,但是,问题在于人们并不能立即认识自己行为的  相似文献   

4.
论自然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和对策邹平县环境保护局刘爱华自然是指在地球上无机物质和有生命机体各种组成因子相互作用,经历了地质历史时期,演化而成的自然综合体。按生物和人类生存、生活、生产所需,向自然摄取利用物质的方式不同而言,自然可以分自然环境和自然...  相似文献   

5.
月亮,这颗宇宙中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对人类来说既神奇又充满诱惑;极具浪漫色彩的嫦娥奔月的神话使人类对月球产生了无限的遐想。我国正在进行的“嫦娥一号”探月工程,正在把这个美好梦想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6.
自然资源在地球的蕴藏量总是有限的,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无论对人类本身还是自然界都将是巨大的压力。上世纪80年代的《世界自然保护提纲》曾指出:“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地球满足人类需要能力的减弱是不可逆转的”,“如果不注意资源与能源的节约,陶醉于其能力和眼前的成绩,明天将为今天的收益付出重大代价”。  相似文献   

7.
刘红  袁兴中 《上海环境科学》1994,13(4):35-36,39
阐述了地球物理环境的概念,以及原生物环境和次生物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章指出,地球物理环境的存在及发展变化与人类的健康生存有密切的关系:由于现代生产活动所导致的的地球物理环境污染,破坏,已构成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影响。文章呼吁,要加强对地球物理环境的保护,重视并开展这方面的有关研究,制订地球物理环境质量标准,切实保护好地球物理环境。  相似文献   

8.
太阳是宇宙里的一颗硕大、炽热的恒星,其内部不断进行的热核反应,辐射出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到达地球.这一部分到达地球的能量,就成为了人类开发利用太阳能的源泉.  相似文献   

9.
<正> 一、环境保护要走我国自己的道路地球像一艘在宇宙间飞行的飞船,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像是飞船上亿万个宇航飞行员。其实我们从呱呱坠地,一直到老死,就在作着这样的飞行,只是人们不感觉罢了。地球比宇宙飞船要大,不像宇宙飞船空间很小,宇航员在其中生活和进行各种活动受到很大限制,无论是食物,呼吸所需的氧气或者排出的废物,都限制了他们在宇宙中的活动时间;地球固然很大,但是地球生物圈的  相似文献   

10.
地球只有一个。为了保护地球,特别是保护地球上的生命,进而保护人类自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一九九七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确定为:“为了地球上的生命”。自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首次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类对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系列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各国政府和人民为了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在攻克生态环境危机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贡献。1992年,正值首次人类环境会议20周年之际,联合国又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并通过重大历史性文件《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  相似文献   

11.
林碧霞 《环境》2006,(Z1):65-67
宇宙虽然浩大,却只有一个地球可以让人类生存,环境问题也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的难题,"以环境教育为突破口,深化素质教育,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文明意识"是当今环境教育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保护生态教育已迫在眉睫.环境问题是目前人类面临十分严峻的问题,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国家领导人"环境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和国家教委关于"小学自然、社会……等学科应重视进行环境教育"的指示精神,抓好环保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论环境道德与环境法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环境道德,又称生态道德、地球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有关人类尊重、爱护、保护自然和环境的道德。环境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改善环境资源的各种法律规范、法律规定和其他法律渊源的总称。加强环境法...  相似文献   

13.
陈丽园 《环境》2010,(3):6-8
肾脏,对每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地球来说同样不可或缺,地球也有肾脏——它就是湿地。作为地球上一种珍贵稀有的生态资源,虽然湿地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但事实上,它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还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它在蓄水、净水等方面可以对地球生态的调节发挥巨大作用。所以保护“地球之肾”,其实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相似文献   

14.
“生态建筑”就是综合地运用当代建筑学、环境生态学及其技术科学的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生机盎然、自然气息浓厚、方便舒适、节约能源、没有污染的居住环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在人口急剧增长和工业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水污染、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及能源短缺等问题对人类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  相似文献   

15.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本刊特约评论员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一个地球、一个家庭”。它旨在告诫人们“地球就是我们的家;拥有地球,就是拥有一个家;保护地球,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在绵延无尽的历史长河里,人类曾为建设和保护自己的...  相似文献   

16.
日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了 2001年“ 6.5”世界环境日主题,即“世间万物,生命之网”。这一主题希望通过现代技术、传统手段等各种方式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有关人士对这个主题解释说,地球上各种生命相互之间存在着种种客观联系,这种联系像一张大网将人类的生存发展同其它生物紧密联系在一起;互联网等现代高科技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应该用来保护环境,增强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能力;世界各地的人们只有加强联系,才能有效地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生物多样性,支持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命系统。 2001年世界环境日主题…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这是联合国环境署制定的1996年世界环境日主题。20世纪中叶时,人类登上月球,从太空中第一次鸟瞰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宇航员看到的一颗小小的蔚蓝色星球,它是那么美丽,又是那么脆弱……。300万年前,人类在地球上诞生时,这颗行星为人类提供了适宜生存的“伊甸园”,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人类就企图主宰地球,驾驭自然。10000年前的农业革命,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人类历史上,由于农业文明发展不当带来生态环境恶化,从而使文明衰落的例子屡见不鲜──古巴比伦王国的衰落,玛雅文明的消亡,富…  相似文献   

18.
茫茫宇宙中,存在着我们生活的地球,意味着我们有生存的权利,至少目前我们知道只有地球上存在着生命。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英语中出现“EARTH”这个词,它是地球的名字,之所以有这个名词,是人类也给地球生存的权利吧?地球:EARTH(E、A、R、T、H)E:eye(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常用的的俗语,从眼睛中去透视心灵。当人类的发展阶段到婴儿般学着爬行时,地球的眼睛便蕴含了万物的灵气,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放眼宇宙,光的光芒显示了它特殊的活力。可当人类渐渐学会了走路时,地球的眼睛被那浓浓的黑夜及那充满了血腥的硝烟遮住了,曾几次…  相似文献   

19.
<正>绿色植物乃“地球之肺”,草木是人类诗意栖居的本源。人与天地相应,人与草木同归,人类对植物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步。对植物的利用和保护,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中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民自古崇尚自然、热爱植物,中华文明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植物文化。人对于草木,需要一颗平静的“自然心”。  相似文献   

20.
正自地球有生命繁衍以来,千千万万的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在我们这个美丽的星球上生生不息,相互依存,相互共生,共同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人类是生物圈中的一员,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础。人类又有义务和责任保护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系物种、平衡自然,维护我们唯一的地球家园。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加剧,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物种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研究过去500年的历史发现,全世界每年有近100个物种消亡,近年来,每年全世界约有1000个物种消亡,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