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富含石油的尼日尔三角洲地区位于4°~6°N,5°~9°E,估计面积为70 000km2左右.尼日尔三角洲是非洲最大的河流三角洲,始于尼日尔河沿岸城市奥尼查(Onitsha),延伸约266km到大西洋.构成尼日尔三角洲的主要支流包括邦尼(Bonny)、努恩(Nun)、埃斯克拉沃斯(Escravos)以及新卡拉巴尔(New Calabar)等河流.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角洲江都-镇江(大港)河段冰后期地层层序可分为早期海侵层序和中、晚期海退层序.早期海侵层序主要包括下部冰消期近源辫状河流相、中部河流相、上部河漫滩相,为一套海进式河床充填层序,在垂向上具有该河段独有的三层结构特点.中、晚期海退层序主要包括前三角洲相、三角洲前缘相和三角洲平原相,在垂向上也具有三层结构特点.冰后期以来,古长江的江面宽度不断变化,沉积中心位置也随之发生多次较大调整:冰消期至全新世早期,中心位置曾不断向南偏移;从全新世中期开始,其中心位置开始北移直至最大海侵结束;最大海侵后,随着三角洲不断进积,其中心位置也开始节节南移直至现今位置;从最大海侵到现在,古长江中心位置可能向南移动大约15 km.  相似文献   

3.
<正> 该书由V.A.Krassilov编著,1985年由苏联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计240页。将全球白垩纪的大量资料压缩成薄薄的一册书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工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Krassilov选择了与诸如蛇绿岩、大陆边缘、板块构造、海侵、无冰气候、黑色页  相似文献   

4.
沈岩 《世界环境》2011,(6):88-89
被世人美喻为"尼日尔河谷宝石"的杰内古城,位于马里中部尼日尔河内三角洲最南端,它是撒哈拉通向非洲的大门,也是沙漠人心中传奇之城。杰内的大清真寺是世界上最大的泥土建筑,还有杰内城中的泥土民屋,它们都仿佛来自于梦境。以独特的撒哈拉苏丹建筑风格著称于世的杰内古城,建于公元800年,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江苏省启东市北新镇NTZK01孔岩心沉积特征,结合该孔45个有机碳样品和14个样品的渗透率值,讨论亚间冰期(LG)和冰后期(PG)海侵旋回的层序地层特征及浅层生物气的勘探前景。研究表明,研究区在亚间冰期(LG)海侵旋回,海平面快速下降,地层遭受侵蚀,仅保留部分河床沉积,其最大海泛面也未保存。研究区在冰后期(PG)海侵旋回,发育了一套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下切河谷区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河流相、浅海相和三角洲相。底部侵蚀面为冰后期(PG)海侵旋回的底界面,最大海泛面发育在淤泥质粘土层中,最大海泛面以下为海侵旋回,最大海泛面以上为海退旋回。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福州盆地首山路ZKCS钻孔岩芯的AMS 14C及光释光(OSL)年代测试、岩性特征、黏土浑浊水电导率值和地球化学元素测定、粒度分析以及硅藻鉴定,对钻孔沉积物的沉积环境进行分析,并与ZK004钻孔结果进行对比,结合全球古气候及区域构造记录,确认首山路ZKCS钻孔记录了两次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第一次海侵结束时间约50 ka,第二次海侵发生在全新世期间.两次海侵发生的主要原因不同,第一次海侵发生在MIS3早期,对应于前人命名的"福州海侵",主要原因是区域构造下沉,加之此时古气候变暖引发海面上升;之后由于盆地内部的不均匀沉降,再次发生抬升,导致ZKCS钻孔记录的海侵较早结束、海侵层埋深较浅;全新世海侵即前人命名的"长乐海进",强度比前一期强,为冰后期全球气候变暖和海面上升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可能还伴随着盆地的下陷.  相似文献   

7.
尼日尔三角洲古河道和现代河床内赋存有第四纪大型优质玻璃砂矿床,此砂矿构成了低洼、多沼泽海岸区层序的主体部分。按结构来说,砂层由粗至细分级良好,仅含少量(<5%)砾石和细碎屑(<0.06mm)。砂层的粒度分析、化学分析及矿物分析表明,此砂层适于生产玻璃瓶。经选矿后,还可用于生产平板玻璃。估计储量极大,可为几个大型玻璃制造厂服务好几十年。  相似文献   

8.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运动中,尼日利亚的维权运动成员试图关闭尼日尔三角洲的油站;厄瓜多尔的环保人士冒着生命危险抗议建设横穿亚马逊森林的输油管道,当地居住着盖丘亚族人(Quichua)、舒尔人(Shuar)和阿丘雅人(Achuar);在联合国召开气候大会期间,来自2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农民来到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要求谈判代表们解决粮食主权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 前寒武纪-寒武纪交界时期发生的从软体动物到介壳动物的变化,是地质记录中最引人注目、最重要而又了解最少的事件之一。关于这一事件(通常被称为寒武纪生物激增或寒武纪辐射(radiation)事件)的起因,一直是众多推测的对象。可能的解释包括:大气氧含量达到临界水平或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由于世界范围的海侵形成了新的浅海生态环境;由  相似文献   

10.
在南极半岛西摩岛上,一套海相碎屑沉积地层的一段未经固结的海绿石粉砂质砂层中,存在着与K-T边界有关的、且高于背景值40倍的铱异常。甲藻抱子为20~30cm厚的K-T边界过渡层的生物地层鉴定提供了依据;在海绿石层中,没有保存钙质微化石。甲藻施子还记录了K-T边界过渡层之上10cm处的早丹麦阶(K11)海侵事件,铱的高峰值出现在甲藻抱子过渡层的底部与涨潮层之下30cm处。白垩纪末,位于高纬度区(63°S)的西摩岛为K-T边界上的生物集群绝灭事件提供了一个勿容置疑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黄淮海南部位于长江、黄河、淮河等重要水系长期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其沉积地层记录了中国东部第四纪构造活动、海平面变化和人类活动等诸多环境演变的信息。研究显示黄淮海南部第四纪广泛发育海侵—海退旋回层序,然而海侵次数和时间仍存在争议,相关层序地层研究开展较少。基于黄淮海南部地区公开发表的34口典型钻孔,结合3个露头剖面,对地层进行了分区。将黄淮海南部第四系岩石地层划分为连云港平原区、里下河平原区、长江三角洲北翼和南黄海陆架区四个地层区。基于钻孔的岩相和生物相特征,识别出暴露相、风暴潮相和浅海相冷水团沉积三个标志性沉积特征,并将地层划分为五个典型的沉积相组合,即河道—河漫滩相组合、潮间—潮下—浅海相组合、滨岸沼泽—障壁海岸—滨海相组合、潮坪—潮上相组合和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相组合。在此基础上,重建了黄淮海南部第四纪的环境演变历史,结果表明首次海侵时间为早更新世(不早于1.9 Ma),中更新世后才出现明显的海、陆交替特征。最后,还对年代地层的新方法(如宇生核素)和层序地层的建立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正> 白垩纪-第三纪的一次事件导致了大规模的生物灭绝,而且这可能是某个天体的冲击所引起的。在最近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第199号项目(地质历史中的稀有事件)和 ILP 第7工作组联合召开的一次专题讨论会上,来自16个国家的53位代表一致同意这个假说。尽管  相似文献   

13.
浙东宁波盆地白垩纪陆相火山岩系,经古地磁研究表明,以往认为时代属于早白垩世早期的馆头组,晚期朝川组和晚白垩世早期的方岩组均呈正向磁化,平均磁化方向基本一致。据绝对年龄和古生物旁证,磁化时间属白垩纪中期正向极性超时。因此,馆头组的层位应作相应的提高,从白垩系下部上升到白垩系中部;朝川组随之位于其上。方岩组纳入白垩系中部,在馆头组之下还应有一套以正负极性交迭为特征的白垩纪早期沉积物。从而对以往所谓的上侏罗统磨石山群的时代提出疑问。从古地磁方向特征的规律,支持了白垩系三分说。  相似文献   

14.
杜阿拉盆地位于现在尼日尔河三角洲的东南部,被喀麦隆山脉将其与三角洲分开,在1955—1957年间,在该盆地洛格巴巴(Logbaba)附近钻了四口井,各井彼此相距数百米。 Reyre(1964)描述了盆地的形成;大概在早白垩世(Albian)它开始和大西洋通道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15年间,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澳大利亚3亿吨起大型布罗肯希尔Pb-Zn矿体为火山喷气成因,看来,在主岩地层中已确定有硅质火山碎屑岩型,由于伴有基性火山岩(角闪岩),故与显生宙大陆裂谷作了对比。该矿体也被描述为在远洋深水条件下生成。然而,我们认为,所谓的硅质火山岩均属正常碎屑沉积物。变质沉积地层(厚度大于5km)被认为是一主大陆、河流三角洲、与海侵旋回交互贯穿的进积楔沉积系列,沉积在逐渐加深的海盆中。Pb-Zn矿化是以后变成含金属卤水储集层的浅海砂层为主岩。盆地建造、地层结构和Pb-Zn矿化都可用研究年青沉积盆地演化时所理解的概念来解释。结论是;Pb-Zn矿化是在沉积柱堆积期间含金属卤水被挤压排出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正> 引言从大西洋深海钻探计划(DSDP)的不同站位中已经取得富有机质的白垩纪黑色页岩。在41-368站位,白垩纪黑色页岩被辉绿岩岩床侵入。岩心中有轻烃存在。对这些岩床上下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分析,提供了检测逐出挥发性有机组份、导致残留有机质蚀变的热效应的一个极好的原地热实验实例.41-368站位位于佛得角隆起,水深3367米(图  相似文献   

17.
新疆地理环境与地方性甲状腺肿关系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防治干预前全疆病区收集的资料分析地方性甲状腺肿与地理环境关系.从中生代到第三纪中期,塔里木西南部发生多次海侵海退.晚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导致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上升形成三山夹两盆地的地貌.居民甲状腺肿患病率自北向南而加重,各区降水量与病情关系不明显.河流中段病情随着河流径流量增加而上升.近河床区患病率高于远离河床者.盆地倾斜平原患病率由上向下逐渐减轻.第三纪海侵区患病率远高于其它地区.海侵区远端和中段的患病率高于近端区.新疆地方性甲状腺肿分布与地理因素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8.
系统的探讨了区内白垩纪地层的划分与沉积相特征,深入研究了陆相地层的层序发育特征。指出,无论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或湖泊沉积的陆相地层层序均受地层基准面控制。地层基准面穿越旋回控制着陆相环境重大层序分布。根据不同时间间隔的基准面穿越旋回序次,将陆相层序划分为盆地充填层序、构造层序、层序、亚层序及小层序五个级别。每个层序根据基准面波动可划分为基准面上升沉积体系域和基准面下降沉积体系域,并可根据亚层序组的叠置特征进一步细分。根据上述陆相地层层序划分原理,作者将研究区白垩纪陆相地层划分为三个构造层序,并初步将葛村组划分为五个、浦口组四个、赤山组三个和泰州组三个沉积层序。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水土盐形成演化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黄河三角洲形成与演化规律基础上,研究了浅层地下水赋存分布与水质特征以及土壤含盐量分布特征,重点探讨了地下淡水、微咸水形成与演化规律。主要认识和结论如下:(1)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携带泥沙填海造陆而成,据三角洲形成年代,将黄河三角洲划分为古黄河三角洲、近代黄河三角洲和现代黄河三角洲;(2)近年来,人类活动成为影响河口三角洲发育不可忽视的因素;(3)黄河三角洲咸水含水层广布,浅层地下淡水和微咸水主要赋存在黄河现代河床、古河道带和决口扇高地;(4)黄河三角洲地下淡水、微咸水的分布与形成演化及土壤含盐量分布状况与三角洲形成的早晚、黄河河道的变迁、所处微地貌部位及现代河道与渠系分布等因素密切相关;(5)三角洲形成时间越晚,浅层淡水和微咸水分布面积越小,水量越贫乏。  相似文献   

20.
一种认为球外天体的一次灾难性冲击造成白垩纪末期恐龙、浮游有孔虫和其它生物种属大量灭绝的假说,目前随着白垩纪-第三纪(K-T)边界粘土中铱元素的富集在世界各地的发现而逐渐被人们所承认。在西班牙卡拉瓦卡K-T边界粘土的底部纹层中,发现了大量细结晶的、属高温透长石构造状态的相当纯的钾长石球粒。这里可以断定,这些球粒是由某种熔体凝固成的,并且可能是由冲击体衍生的。由于在陨石的全分析资料中未见过高钾含量的报道,这就向人们提出了一些问题。某些铁陨石中钾长石斑晶的存在表明,该天体可能是一种金属-硫化物-硅酸盐微星,或者是一种慧星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